| [1]  王丽侠,程须珍,王素华.小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概述[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4(3):440-447. [2]  孙健敏,高小丽,柴言.灰色关联多维综合评判在小豆区域试验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种子,2009,28(10):83-85.
 [3]  姜翠棉,徐东旭,高运青,等.小豆品种资源的灰关联度分析与综合评价[J],河北农业科学,2014,18(2):25-28.
 [4]  刘振兴,程须珍,周桂梅,等.多目标决策在小豆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1):54-58.
 [5]  张春明,赵雪英.用GGE双标图分析区域试验中小豆品系的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J],农学学报,2013,3(01):6-9.
 [6]  申慧芳,李国柱.红小豆主要数量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4):310-313,385.
 [7]  周桂梅,刘振兴,陈健,等.小豆品种形态特征研究及综合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15(5):1144-1149.
 [8]  程须珍,王素华,王丽侠.小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9]  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86-293.
 [10] 田静,范保杰.河北省小豆品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2):17-20.
 [11]  刘振兴,龚振平.唐山红小豆种质资源主要数量性状的鉴定与评价[J],杂粮作物,2009,29(3),186-188.
 [12] 刘振兴,龚振平,范艳.唐山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257-259.
 [13]  申慧芳,李国柱.红小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与相关性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报,2012,32(1):1-4.
 [14]  刘振兴,周桂梅.红小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熵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5):7-9.
 [15]  韩粉霞,李桔英.小豆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97(2):12-14.
 [16]  曾玲玲,崔秀辉,李清泉,等.红小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9):115-117.
 [17]  宋江峰,刘春泉,姜晓青,等.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菜用大豆品质综合评价[J],食品科学,2014,12:1-9.
 [18]  刘振兴,周桂梅,陈健.唐山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形态多样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34(4):1-4.
 [19]  刘振兴,周桂梅,陈健,等.红小豆新品种的适应性鉴定与评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36(5):19-23.
 [20]  刘振兴,程须珍,周桂梅,等.天津和唐山红小豆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5):679-685.
 [21]  王丽侠,程须珍,王素华,等.应用SSR分子标记对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作物学报,2009,35(10):1858-1865..
 [22]  李向华,常如镇.中国春大豆品种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J],作物学报,1998:24(3):326-331.
 [23]  刘振兴,周桂梅,李君,等.栽培因子对红小豆产量及色泽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