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植物保护·农药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防控药剂筛选及田间应用效果评价
    番华彩, 曾莉, 李卫雁, 丁云秀, 郭志祥, 李舒, 徐胜涛, 郑泗军, 王永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1): 113-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140  
    摘要 + 319 )   HTML 6 )    PDF ( 1272KB )( 42 )   

    为筛选出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通过室内抑菌、盆栽防效以及大田试验,系统开展香蕉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筛选,为生产上的防治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采用含毒介质法中的最低抑制浓度法,测定包括抗生素类和非抗生素类等11种杀菌剂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筛选具有抑菌效果的10种药剂进行盆栽试验,并对4种盆栽试验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开展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11种药剂中抗生素类药剂以四霉素抑菌效果较好,抑菌最低有效浓度为1.74 μg/mL,其次为硫酸链霉素、春雷霉素、中生菌素,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9.10、29.50、89.10 μg/mL;非抗生素类药剂以铜制剂类抑菌效果较好,噻霉酮抑菌最低有效浓度为89.55 μg/mL,其次为王铜、噻菌铜,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445.00、595.00 μg/mL。(2)春雷霉素的盆栽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67.97%,其次为噻霉酮、中生菌素、噻菌铜,防效分别为64.58%、63.53%、61.83%。(3)春雷霉素防治效果达90.19%,其次为噻霉酮、中生菌素、噻菌铜,防治效果分别为89.84%、84.60%、74.59%。4种药剂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较好,可作为该病害的防治药剂在生产中交替喷淋应用。

    茶皂素控害及其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宋应芳, 洪黄熙, 李卓丽, 程志勇, 张李香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1): 119-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84  
    摘要 + 218 )   HTML 3 )    PDF ( 2177KB )( 59 )   

    茶皂素是天然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兼具良好的生物活性,已被运用于不同的生产领域。本研究主要对茶皂素在生物农药领域中作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螺剂、增效剂的应用增效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对茶皂素的杀虫范围、杀菌作用以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行展望,以期为茶皂素的综合利用提供借鉴和依据。

    中药材农药残留研究进展
    陈丹丹, 万建春, 连琦, 王建雄, 王栋, 洪挺, 杨毅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1): 125-1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57  
    摘要 + 388 )   HTML 5 )    PDF ( 1184KB )( 36 )   

    农药残留作为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影响到用药疗效、人体健康、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笔者简要归纳了中药材农药残留状况,包括被检中药材的种类、常检农药种类、农药残留种类。梳理了中药材农药残留主要分析检测技术的优劣势,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材农药残留域的具体应用。重点综述了农药滥用及登记种类不全、中药材在种植和加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有待完善等农药残留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原因给出一定的改善建议,如建设绿色种植基地从源头保障中药材质量、加强农药登记管理规范、开发适用性广的中药材农残检测方法、加强种植户的农药知识普及、完善农残限量标准。

    杀线虫剂新品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晴, 方文生, 李园, 王秋霞, 颜冬冬, 曹坳程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0): 100-10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45  
    摘要 + 291 )   HTML 4 )    PDF ( 1274KB )( 47 )   

    植物寄生线虫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巨大损失,在众多防治措施中,化学防治依然是防治线虫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按照杀虫剂和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和FRAC)对杀线虫剂作用机制的分类,对部分传统与新杀线虫剂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为杀线虫剂产品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荧光假单胞CLW17菌株对草甘膦的降解及其机制初探
    曹永清, 刘艳, 张丽慧, 晋婷婷, 任嘉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0): 108-1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170  
    摘要 + 238 )   HTML 3 )    PDF ( 2784KB )( 47 )   

    探讨根际促生长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CLW17对草甘膦的降解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利用平板培养法和钼锑抗比色法对CLW17菌株降解草甘膦能力进行研究。采用Plackett-Burman(PB)与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试验联用确定CLW17降解草甘膦的最佳条件。对降解草甘膦关键基因thiO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敲除株(CLW17ΔthiO)及回补株(ΔthiO/thiO),研究其对草甘膦降解的影响。荧光假单胞菌CLW17菌株耐受草甘膦的最大浓度为0.7%。在降解草甘膦最优条件下,野生株CLW17、敲除株CLW17ΔthiO和回补株ΔthiO/thiO对草甘膦降解率分别为72.81%、32.78%和54.33%。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thiO基因编码366个氨基酸,拥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CLW17具有较强的降解草甘膦能力,且thiO基因与降解草甘膦能力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草甘膦污染的治理及土壤修复提供良好的菌种资源。

    吡唑醚菌酯对两种优稀水果病原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治效果
    宋晓兵, 黄峰, 罗小玲, 林培华, 彭埃天, 凌金锋, 崔一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7): 125-12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96  
    摘要 + 251 )   HTML 2 )    PDF ( 1187KB )( 28 )   

    为推荐登记优稀水果重要病害的防治用药,有效缓解小宗作物病害防治缺药或无药可用的现状。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评价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皮炭疽病和番石榴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黄皮炭疽病菌和番石榴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0321 µg/mL和2.0167 µg/mL,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嘧菌酯的抑菌效果;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250 mg/kg对黄皮炭疽病和番石榴叶斑病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施药处理3次后对2种果树病害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8.68%和77.45%,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 mg/kg的处理。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黄皮炭疽病和番石榴叶斑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应用于两种果树病害的防治与示范推广。

    贵州省冬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蒋仕华, 池再香, 曾晓珊, 杨秀勋, 莫庆忠, 陈金梅, 雷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7): 129-13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90  
    摘要 + 169 )   HTML 5 )    PDF ( 4213KB )( 28 )   

    依托贵州省六盘水市综合科研基地(六枝岩脚镇,海拔1100 m)建立的2015—2018年冬种马铃薯气候试验示范工程,结合2017—2018年在贵州纳雍县、织金县、凤冈县、玉屏县、铜仁市、雷山县、都匀市、普安县、清镇市和普定县马铃薯晚疫病监测实况,分析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及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冬种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发生在4月份,即冬种马铃薯的现蕾开花期。在冬种马铃薯现蕾开花期,当连续3天及以上日平均温度≤18℃,且相对湿度>75%时,第4天及以后,若日平均温度>18℃、相对湿度>80%,马铃薯晚疫病始发。因此,建议以此作为冬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气象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3天之内积极组织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植物免疫诱抗剂研究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吴宇炼, 范慧艳, 汪彦欣, 徐凯逸, 邵承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7): 138-14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46  
    摘要 + 183 )   HTML 3 )    PDF ( 3544KB )( 48 )   

    为系统分析植物免疫诱抗剂(plant immune inducer)当前的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本研究从Web of Science、CNKI中国知网下载相关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和excel等分析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5—2021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植物免疫诱抗剂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植物免疫诱抗剂相关研究文献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根据WOS数据库,在外文文献中,植物免疫诱抗剂相关文献主要出自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通过高频次关键词分布,研究热点为水杨酸类植物免疫诱抗剂、氨基寡糖素类、青枯雷尔氏菌,以及秸秆反应堆技术、作物增产技术等方面;在高共被引文章中,以植物免疫诱抗剂机制阐述为主。本研究计量分析结果可为中国植物免疫诱抗剂的研究及技术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小型植保无人机超低量喷雾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崔燕华, 周婷婷, 沈煜洋, 陈利, 蔺国仓, 杨安沛, 张航, 雷钧杰, 李广阔, 高海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7): 147-15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30  
    摘要 + 210 )   HTML 3 )    PDF ( 1086KB )( 51 )   

    研究小型植保无人机超低量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为科学使用小型植保无人机防控小麦病害提供指导。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定点调查各处理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评价供试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40 g/L氯氟醚·吡唑酯SC 180 g/hm2、19%啶氧·丙环唑SC 199.50 g/hm2和23%醚菌·氟环唑SC 103.50 g/hm2添加增效剂迈飞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防效分别为77.88%、74.23%和73.26%。42%苯菌酮SC 189.00 g/hm2、430 g/L戊唑醇悬浮剂SC 129.00 g/hm2、75%肟菌·戊唑醇WG 202.50 g/hm2和40%腈菌唑WP 120.00 g/hm2添加增效剂迈飞对小麦白粉病防效在60.90%~65.72%之间。7种药剂均可用于小型植保无人机超低量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为了减缓抗药性的产生,建议在生产上轮换使用。

    不同防治方法对设施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李小艳, 倪畅, 刘旭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5): 130-1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34  
    摘要 + 197 )   HTML 5 )    PDF ( 1241KB )( 74 )   

    为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当地主栽的黄瓜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进行设施大棚试验,比较夏季高温闷棚、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和“夏季高温闷棚+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综合防治3种方法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物理和生物综合防治方法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85.17%。试验结果可为宿迁地区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病的绿色防治提供数据参考。

    3株枯草芽孢杆菌对烟草白粉病的防效
    蔡永占, 王瑞宝, 白涛, 刘有才, 韩小女, 王斌, 华小兵, 李诚, 毛明林, 字文霖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5): 125-12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17  
    摘要 + 378 )   HTML 4 )    PDF ( 1257KB )( 43 )   

    为探明3株枯草芽孢杆菌对‘云烟87’白粉病的防效,以枯草芽孢杆菌制得的悬浮剂、菌悬液和低毒化学农药为试验材料,开展其对白粉病防效的研究。室内结果表明,YWF-19-0068、YWF-19-0070、YWF-19-0071生防制剂10倍液对烟草白粉病的防效分别达70.49%、61.15%、69.71%,50倍菌悬液对白粉孢子的萌发抑制率分别达56.92%、56.92%、58.46%。室外结果表明,3株枯草芽孢杆菌制剂不同剂量用药10天后,50倍液的大田防效最优,分别可达46.85%、65.50%、51.70%;选取YWF-19-0070菌株悬浮制剂分别在甲基硫菌灵全量和半量用药一次后,每隔3天使用一次,最后一次用药10天后,甲基硫菌灵全量处理的防效达77.73%以上;甲基硫菌灵半量处理的防效达60.23%以上。

    烟蚜取食对抗、感烟草品种信号分子和CAT活性的影响
    孙计平, 李雪君, 孙焕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5): 120-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19  
    摘要 + 164 )   HTML 2 )    PDF ( 1242KB )( 29 )   

    为研究烟草品种抗蚜机制,选用6个不同烟蚜抗性的烟草品种,采用盆栽试验接种蚜虫,研究烟蚜侵袭后第0、3、6、9 h烟草叶片茉莉酸(JA)、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受到蚜虫为害后,叶片JA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烟蚜取食6 h后叶片JA含量达到峰值,且抗蚜品种JA增量大于感蚜品种。受到蚜虫为害后,抗蚜品种叶片NO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烟蚜取食3 h后NO含量达到峰值,感蚜品种烟蚜取食3 h后的NO含量与取食前差异不显著,但6 h和9 h后显著低于0 h。受到烟蚜侵袭9 h后,参试品种CAT活性均表现为增加趋势,烟蚜取食9 h后,抗蚜品种‘竖把老母鸡2113’的CAT活性增量最多,增幅最大。JA和NO含量以及CAT活性均可以作为烟草品种蚜虫抗性鉴定的生理指标,烟蚜取食5~6 h叶片茉莉酸含量的增幅可以用于鉴定烟草品种抗蚜性。

    武威地区苗圃地灯下蛾类昆虫多样性及时序动态分析
    来锡福, 焦旭东, 王多文, 任学花, 屠丽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2): 104-10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159  
    摘要 + 187 )   HTML 2 )    PDF ( 1245KB )( 25 )   

    研究旨在应用昆虫数学生态学方法,查明武威地区苗圃地灯下蛾类昆虫种类及其时序动态,掌握研究区蛾类昆虫多样性特征,为区域昆虫多样性调查和害虫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以武威市国家杨树樟子松良种基地为调查监测地,利用诱虫灯对武威地区苗圃地灯下蛾类昆虫进行调查,并对其昆虫群落多样性特征及时序动态进行分析。诱集到的5154头蛾类昆虫分属于鳞翅目9科54种,其中夜蛾科为优势类群(共38种),天蛾科次之(共5种)。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物种数、个体数变化趋势一致,4月较低、6—7月最高;优势度指数4—5月最高、7月最低;均匀度指数在6—8月较稳定,4、9月波动较大。武威地区苗圃地蛾类昆虫群落较丰富,以夏季最为集中。

    一种绞股蓝根结线虫的研究初报
    李瑜, 覃剑锋, 刘运华, 孙莹莹, 唐晓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2): 110-1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61  
    摘要 + 184 )   HTML 1 )    PDF ( 2082KB )( 16 )   

    调查陕西安康地区绞股蓝根结线虫的发生情况及危害种类,揭示绞股蓝连作与根结线虫的关系,旨在为绞股蓝根结线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安康主产区6个调查点的绞股蓝根结线虫病进行取样调查,并采用形态学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安康市绞股蓝主产区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根结线虫危害,严重的地块发病率高达75.4%,且发病情况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和海拔的降低而逐渐加重。通过分离鉴定,确定了发生在安康地区绞股蓝上的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目前未见绞股蓝上发现根结线虫危害的报道,这是首次报道陕西省安康地区绞股蓝上发生根结线虫,为进一步分析绞股蓝根结线虫种群及该病的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凋落物真菌Berkleasmium sp.及其螺二萘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研究
    甄锦程, 穆玉婷, 司璐, 于洪佳, 都婷婷, 单体江, 徐利剑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2): 115-1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00  
    摘要 + 170 )   HTML 2 )    PDF ( 1487KB )( 27 )   

    为了分离鉴定森林凋落物中可培养的真菌,并发现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研究它们的主要抗菌代谢物,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凋落物真菌资源提供备选菌株。本研究通过颗粒法分离森林凋落物中的可培养真菌,用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鉴定分离到的真菌,采用打孔药剂扩散法检测抗菌活性,利用柱层析法分离抗菌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学分析确定其化学结构。共分离得到63株真菌,它们隶属于36个属、48个分类单元,它们中有14株菌ITS相似性小于98.5%。通过抗菌活性筛选发现,11株真菌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抗菌活性,其中Berkleasmium sp. SGSF622抗菌活性较强。通过PDA培养基对该株真菌进行发酵,获得乙酸乙酯提取物3 g。通过抗菌活性追踪分离,得到其含量最高的抗菌化合物622A。通过核磁共振及高分辨质谱分析,进一步确认该化合物为螺二萘类化合物Sch53825,它的分子式为C20H13ClO5,其抗青枯劳尔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250 μg/mL。研究首次在Berkleasmium属真菌中分离到化合物Sch53825,并首次发现该化合物具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这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森林凋落物真菌资源提供了参考。

    HPLC-MS/MS法测定枇杷中乙螨唑残留量及安全评价
    王潇楠, 常虹, 王思威, 顾燕萍, 孙海滨, 刘艳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2): 121-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692  
    摘要 + 201 )   HTML 1 )    PDF ( 1347KB )( 19 )   

    为评价乙螨唑在枇杷上使用的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乙螨唑在枇杷上残留消解动态与最终残留量,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样品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与十八烷基键合硅胶(C18)组合吸附剂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乙螨唑在枇杷上的平均回收率为89.2%~97.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5.3%,定量限(LOQ)为0.01 mg/kg。乙螨唑在枇杷上半衰期为6.9~8.9天,20%乙螨唑悬浮剂(SC)以33.3 mg/kg和50 mg/kg分别施用2、3次,当采收间隔期为14、21与28天时,枇杷中乙螨唑残留量均值依次是0.055~0.37、0.032~0.19、0.014~0.12 mg/kg,可见,随着采收间隔期的延长,枇杷上乙螨唑残留量呈减少趋势。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乙螨唑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是0.0126 mg,风险商(RQ)是0.4%,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
    李卓丽, 许见辉, 李启东, 梁雅洁, 张李香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1): 97-10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10  
    摘要 + 346 )   HTML 13 )    PDF ( 1219KB )( 82 )   

    植物源杀虫剂是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因其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因此为研究开发植物源杀虫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有机合成化学农药的替代品。本研究对植物源杀虫剂简史及现状、有效活性成分、作用方式等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提出了植物源杀虫剂研发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本研究将为开发更多的植物源杀虫剂提供参考和借鉴。

    7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冬小麦田杂草的防治效果
    吴翠霞, 徐加利, 宋敏, 杨丽娜, 张田田, 马冲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1): 105-1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99  
    摘要 + 184 )   HTML 3 )    PDF ( 1270KB )( 36 )   

    为了探明7种除草剂土壤喷雾施药对冬小麦田一年生杂草的防治效果与对冬小麦的安全性,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相应方法于田间比较了施药前浇水与施药后浇水两种模式下防效与安全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药剂在施药后浇水处理模式下对杂草总体的防效优于施药前浇水处理模式;试验剂量下,施药后浇水模式中氟噻草胺药后150天对猪殃殃、播娘蒿、看麦娘3种杂草的总体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均高于95%,噁草酮有效量720 g/hm2处理对播娘蒿、看麦娘的鲜重防效高于95%,对猪殃殃的鲜重防效则高于85%。从安全性、防效及除草剂减量角度综合分析,推荐在小麦田使用氟噻草胺和噁草酮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一次施药即有理想的防除效果。

    鄂西南地区稻瘟病菌AVR-Pia动态变化研究
    韩旭晨, 董岩, 韩豪杰, 谭艳平, 刘学群, 刘新琼, 徐鑫, 李开, 王春台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1): 112-1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80  
    摘要 + 178 )   HTML 3 )    PDF ( 4442KB )( 21 )   

    为了解鄂西南地区稻瘟病菌AVR-Pia的分布和动态变化,于2017—2020年在鄂西南9个地点同时种植特定100个水稻品种,采集感病稻杆并分离稻瘟病菌;利用水稻单基因系IRBLa-A进行致病性鉴定,设计无毒基因AVR-Pia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17—2020年分离保存的661株稻瘟病菌菌株中,有49株含有无毒基因AVR-Pia(占7.4%),不同年份及不同地点AVR-Pia出现频率差异明显,2017—2020年分别为7.5%、16.0%、3.1%、5.0%,AVR-Pia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野三关(15.8%),其次是柏杨和来凤(都是14.6%),咸丰、建始和太平未出现。含Pia的单基因系IRBLa-A对其中91个菌株(13.8%)具有抗性。49个菌株能扩增出463 bp的特异性条带,序列分析发现其CDS区域未发现突变,起始密码子上游109 bp位点发生碱基突变G/T,该位点变异是否与表达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说明鄂西南地区无毒基因AVR-Pia存在较少,抗性基因Pia不适合在鄂西南地区作为主效抗病基因来选择育种。

    烘烤期烟叶霉烂病病原菌Rhizopus oryzae的生态学研究
    朱自萍, 何鹏飞, 刘迎龙, 赵正龙, 吴毅歆, 何鹏搏, 蔡永占, MUNIR Shahzad, 田阳阳, 王军伟, 何月秋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1): 122-12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22  
    摘要 + 134 )   HTML 3 )    PDF ( 2463KB )( 27 )   

    旨在探明米根霉(Rhizopus oryzae)与烘烤期烟叶霉烂病相关的生态学关联性,为制订该病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通过组织保湿法研究了烟草叶柄、茎杆不同部位自然发病率。通过人工接种法研究了叶柄不同含水量与发病率关系。用稀释平板分离法测定了烟草地块及后茬作物根围土内的米根霉含量。结果表明烟草根围土中根霉菌主要为米根霉,并能引起烟草叶柄发病;离茎杆越近的叶柄部位发病率越高,连作烟株茎杆发病重于新种烟株,米根霉能进入茎杆内部,主要侵染植株中下部1~14节;烟草叶柄含水量低于40%时不能发病,含水量在70%~80%之间时发病最重;米根霉数量在连作田烟株根围土中大于新植田烟株根围土,在黑胫病病株根围土中大于健株根际土;米根霉在后茬作物西葫芦和花菜根围土中较多,在豌豆和蚕豆根围土中较少。本研究结果对制订烘烤期烟叶霉烂病防控策略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