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美丽乡村建设

    以美丽乡村为主题内容的专题,便于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西南地区乡村衰落具体表现及诱发问题研究
    唐丽桂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10): 158-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053  
    摘要 + 511 )   HTML 7 )    PDF ( 1270KB )( 75 )   

    为研究乡村衰落问题,以重庆3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西南山区乡村衰落进行研究。调研发现,受地理地貌、生产条件、居住方式等条件制约,西南地区乡村衰落的现象与问题更加突出,表现出人口大量外流、耕地撂荒增加、农房闲置率提高、务农人员老龄化、农民务农意不高、农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下降、义务教育外移、村自治组织弱化等多重现象,并诱发了严重的乡村养老问题、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乡村治理问题和乡土文明断裂问题。研究提出,推进乡村振兴,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因地施策;应重视乡土文化和乡村养老问题;应激活农村资源,丰富农业形态,兴旺农村经济。

    后旅游扶贫时代的乡村旅游探析
    陈晓燕,段德君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7): 431-4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7431  
    摘要 + 1146 )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领军行业,已逐渐显示出它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去旅游,这是人们释放心理压力、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异常迅速。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使国民收入再分配,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基于此,旅游扶贫成为政府和学者们研究的又一方向和课题。纵览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是探讨了扶贫的意义、作用和战略等,也提到开发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但是认为学者们多是研究旅游扶贫的前期问题,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后旅游扶贫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农村居民脱贫致富之后,他们的消费观念将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小康和谐社会的量化研究
    于平福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4): 435-4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4435  
    摘要 + 1385 )      PDF ( 231074KB )( 535 )   
    以县(市)为研究单元,应用两阶段聚类法,对广西乡村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揭示各研究单元与指标变量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广西76个县(市)可分为4种发展类型:高度协调发展类型Ⅰ,中等协调发展类型Ⅱ,初级协调发展类型Ⅲ和整体发展滞后类型Ⅳ。各类型的发展水平差异有明显地域联系和分异特征,总格局为东高西低,东南高西北低,空间结构呈点轴开发模式。
    贵州高原岩溶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lijuan_@.com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5): 400-40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5400  
    摘要 + 1207 )      PDF ( 117790KB )( 440 )   
    (1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 450002;2贵州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贵阳 550001)
    发展乡村旅游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新选择研究
    柳百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6): 500-50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6500  
    摘要 + 1273 )     
    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分析中国劳动力转移现状,指出现状不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以及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提出21世纪新选择:发展乡村旅游,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加强3个战略转型,实现一个转移。3个转型即农业供给结构转型、农民思想观念转型和农村劳动力素质转型,一个转移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新起点、新农民与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教育
    洪绂曾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8): 580-58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8580  
    摘要 + 1081 )     
    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系统阐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差距,明确了现阶段新型农民教育的思路和重点,并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建立评估体系及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赵慧清,杨新成,薛增召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8): 584-58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8584  
    摘要 + 1428 )     
    通过对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的论述,以及对中国农民目前受教育现状和农民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分析,认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现状是由于中国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农村农民教育基础薄弱、组织教育功能弱化等不利因素造成的。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是加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水平;并提出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符合农民特点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相应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发展“农民工经济”
    张文君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9): 536-5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9536  
    摘要 + 1298 )     
    将农民工从农民中分划出来,将农民工视为一个特别群体,并以此为支点分析其在破解三农问题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农民工经济”应当包括外出打工经济与回乡创业经济两个部分,而发展“农民工经济”的关键就是在二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发展农民工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找到一个新视角。
    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杨贤智,骆浩文,张辉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9): 547-5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9547  
    摘要 + 1732 )     
    简要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概述了韩国“新村运动”把农民的思想启蒙作为起点、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目标的成功经验;分析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农民意愿、培养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完善乡村自理和村民自治机制。
    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能源保障问题分析
    王宇波,王雅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2): 450-45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12450  
    摘要 + 1239 )     
    能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从中国农村能源的供求现状分析,农村能源保障存在着供应、生态和投入的危机,不加节制的用能习惯和传统的用能技术将会使农村能源需求超过中国全部可供的常规能源量,农村能源问题将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根据农村可再生资源的潜力和利用途径分析,生物质能与太阳能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方式,特别是培育生物质能产业可能是解决农村能源保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
    彭 敏,付 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 172-17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1172  
    摘要 + 1275 )      PDF ( 188878KB )( 539 )   
    为了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问题亟待研究。笔者通过对中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对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成功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加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方面的几点建议。建议主要包括加强认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并深刻挖掘其内涵,大力提倡社区参与,扩大专题交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加强社区居民的培训,在把握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吴加志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 437-43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1437  
    摘要 + 1415 )      PDF ( 108158KB )( 717 )   
    台湾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自20世纪70年代末诞生以来,成功推动了台湾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益,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目前,中国大陆也处在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相似的农业发展问题。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当前大陆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成为我们本次研究的主题。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科学分析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优秀的管理理念以及大陆相似产业面临的发展困境。根据大陆农业发展的国情,我们认识到:休闲农业是一种理想的农业转型模式。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强调农业资源的特色。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科学推广休闲农业,必将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
    张 博,李思经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4): 430-4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4430  
    摘要 + 1433 )      PDF ( 138611KB )( 601 )   
    随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将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动国内农业向纵深发展,中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稳步、快速地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之一,而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劣则决定了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为了推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笔者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充分阐述了各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最后从政策、法律、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关于中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和措施。
    乡村景观建设对策研究
    董小静,陈东田,高 旺,徐学东,张晓鸿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8): 305-30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152  
    摘要 + 1393 )      PDF ( 563988KB )( 1627 )   
    乡村景观建设已呈现出“新圈地运动”等一系列问题,这源于相关规划法规的不完善、错误的政绩观及保守的规划方法。为此提出六点对策:第一,树立正确的乡村景观评价标准;第二,严格遵循最新法规政策;第三,以规划为手段合理组织乡村景观结构,建议开发利用乡村地下空间;第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五,坚持绿色GDP指标;第六,加大乡村景观建设宣传教育力度。
    新农村建设中培训新型农民的思考与探索
    韩芹,朱继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11): 533-5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348  
    摘要 + 1156 )      PDF ( 518780KB )( 668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日趋形成。培训众多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备致富创业能力的新型国际化农民是提高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本文旨在结合日本农民的培训模式、立足我省省情,阐述了教育培训新型国际化农民对我省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实施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下的食品安全
    句荣辉,王晓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 272-27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394  
    摘要 + 1267 )      PDF ( 594810KB )( 593 )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建设进入的一个崭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农村是食品安全的重点,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又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因此,做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本文对目前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的现状、各省市对农村食品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乡村居民灾害感知分析
    周旗,郁耀闯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3): 301-30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404  
    摘要 + 1182 )      PDF ( 1239139KB )( 691 )   
    居民灾害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府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乡村居民的灾害感知是居民灾害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采用入户访谈的形式,对宝鸡市陈仓区桥镇4个自然村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乡村居民灾害感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居民主要担心的灾害类型是暴雨和洪水,并且认为类似灾害还有可能发生;(2)居民多采用传统防灾措施应对灾害;(3)灾害信息获取以大众传媒为主,渠道单一;(4)居民灾后寻求帮助的对象多倾向于家人和邻居、基层政府次之,居民灾后寻求帮助的可能性随着社会距离(社会关系的疏远度)的增加呈现衰减趋势;(5)面对灾害,居民愿意采取防范措施。
    台湾农村建设对环洞庭湖区新农村规划的启示
    覃永晖,吴 晓,张连彪,张 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1): 293-29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275  
    摘要 + 1422 )      PDF ( 478460KB )( 601 )   
    通过分析台湾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参考台湾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启示环洞庭湖区的新农村规划应在结合国情和地方特点的前提下,从分析“门槛”、调整结构、建构组织、健全法规、开展土改、发展科教、工业反哺、生态环保和防灾救助等九个方面深入开展。
    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程术希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8): 295-29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550  
    摘要 + 1174 )      PDF ( 475688KB )( 585 )   
    摘 要:科技创新与进步是改善并调整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此文对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存在问题以及相关措施进行了阐述。
    论新农村建设之雷电灾害预警与公共管理
    陈益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5): 0-null.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585  
    摘要 + 1047 )      PDF ( 533037KB )( 685 )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雷电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的分析,阐明了伴随新农村建设,尤其是新村集镇、乡镇企业规模的迅速发展,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将越趋严重。进而在雷电灾害预警机制的设计上,提出具体的预警方案和应急响应步骤。基于公共管理理念,认为气象机构作为政府危机管理部门之一,必须根据科学性、合法性、适度性和协同性等原则,建构完善的包括雷电预警在内的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文章强调指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应尽快立法实施,必须以气象为主体统一规范雷电探测网的布局,在更高层次上统筹规划建设雷电综合监测系统,这是落实“公共气象、安全气象”理念、增强乡村防灾减灾整体能力的具体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