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玉米

    《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玉米作物的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合评述、经验交流、应用技术、科技简讯、信息研究及与之有关的生物、绿色食品和环境保护等文章为此专题报道内容,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玉米杂交种花丝活力及其结实性动态研究
    赵树政, 杨美丽, 鹿红卫, 苏玉杰, 程建梅, 王帮太, 秦贵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6): 36-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62  
    摘要 + 45 )   HTML 4 )    PDF ( 1132KB )( 6 )   

    为了明确玉米杂交种花丝活力及不同日龄花丝结实率的动态变化规律,更好的为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玉米杂交种‘永优1573’、‘永优1583’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测定其花丝日吐丝数量和吐丝长度、不同日龄花丝结实率和授粉果穗穗部性状等相关指标。结果显示玉米杂交种日吐丝数量呈快增-慢增的变化趋势,日吐丝长度峰值在吐丝第2天。随着吐丝日数增加,授粉后果穗的穗长、穗粗、穗粒重和结实率基本呈先增后降的动态变化,其中穗粗峰值出现在吐丝第4~5天,穗长、穗粒重和结实率峰值均出现在吐丝的第6~7天,品种间有差异;吐丝第1~4天授粉百粒重均高于对照,有秃尖且逐日减小。研究结果所反映的花丝活力及其授粉结实率的变化规律无论在玉米高效育种还是在大田生产中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从而实现高产的育种目标。

    黄淮海地区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研究初探
    高润, 吴波, 陈燕, 刘逸, 张进红, 许瑞轩, 王国良
    农学学报    2024, 14 (2): 1-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88  
    摘要 + 73 )   HTML 7 )    PDF ( 1200KB )( 34 )   

    研究旨在探究黄淮海地区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可行性,以期提高苜蓿田牧草生产力,为牧草高效种植发掘新的种植模式。在黄淮海地区播种第三年的苜蓿田刈割两茬后套作青贮玉米,探究在黄淮海地区苜蓿套作青贮玉米的牧草生产力、对苜蓿田杂草的影响及套作前后的经济效益。与单作苜蓿相比,苜蓿套作青贮玉米显著提高了苜蓿田的总产草量、土地当量比和总经济效益;苜蓿套作青贮玉米可有效减少夏季高温高湿季苜蓿田杂草的种类,抑制杂草的生长。为黄淮海地区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种苜蓿高效种植推广应用模式。

    玉米秸秆堆腐还田对黑土区土壤性状的影响
    原韬, 安琦, 牛彦波, 孟利强, 吴皓琼, 樊川, 曹亚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5): 47-5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49  
    摘要 + 57 )   HTML 3 )    PDF ( 1440KB )( 13 )   

    本研究针对东北地区秋冬季节气候寒冷特点和秸秆堆腐还田的实际操作需求,开展秸秆堆腐还田试验。在秋季玉米收获之后进行田间堆腐试验,期间连续监测环境温度、降水、秸秆堆温度、秸秆失重率等指标。离田玉米秸秆经过腐熟后作为肥料还田,连续施用3年,检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等指标。在基本农田和棚室保护地进行为期2年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120 d秸秆失重率达到31.53%。施用腐熟秸秆3年,土壤有机质提高了4.06~6.31 g/kg、土壤中碱解氮提高了15.08~27.35 mg/kg、速效磷提高了18.11~21.95 mg/kg、速效钾提高63.97~89.93 mg/kg;土壤容重降低了0.10~0.14 g/cm3、土壤田间持水量提高了7.51%~9.24% (V/V)、土壤孔隙度提高了3.69%~5.27% (V/V),且差异显著(P≤0.05)。基本农田和棚室保护地应用试验中,速效养分与有机质有所增长,土壤容重与田间持水量变化显著。逐年施用腐熟秸秆对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施用腐熟秸秆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与田间持水量,改善土壤板结问题。腐熟秸秆在改良与保育黑土性质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低温和土壤偏干对玉米发芽的影响试验研究
    李建平, 任景全, 马艳敏, 王冬妮, 曹铁华, 杨会兵, 陈长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5): 9-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30  
    摘要 + 70 )   HTML 5 )    PDF ( 1356KB )( 27 )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吉单50’、‘利民33’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温过程和土壤偏干对玉米发芽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室结合土壤相对湿度调控,对4种品种试验样本发芽过程进行低温和土壤水分不足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与温度适宜条件相比,当平均气温低于10℃且超过5 d,土壤偏干相对湿度在50%~60%时,4个品种发芽天数延长3~9 d。试验数据表明低温对玉米开始发芽及达到100%发芽率的不利影响强于土壤轻度偏干;低温过程和土壤偏干并发对玉米发芽的影响比低温或缺墒单一灾害更为严重。低温和土壤偏干对不同玉米品种影响有一定差异,在抗低温性状上,‘先玉335’>‘郑单958’>‘利民33’>‘吉单50’;在抗旱性状上,‘先玉335’>‘郑单958’、‘利民33’>‘吉单50’;在抗低温和干旱耦合影响的性状上,‘郑单958’>‘先玉335’>‘利民33’>‘吉单50’。

    甘肃省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祁娜, 许永锋, 王爱文, 何树文, 杨成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5): 97-10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64  
    摘要 + 49 )   HTML 5 )    PDF ( 2145KB )( 12 )   

    为明确引起甘肃省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21年9月,在甘肃省张掖市采集具有典型病害症状标本,利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于病样中共获得39株分离物,能引起与田间症状相一致的病原菌30株,表现症状为根茎腐烂型、根腐型和茎腐型3类。根据形态特征将30株病原物均鉴定为镰孢霉属真菌,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将30个致病镰孢霉菌分别鉴定为拟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和柔毛镰刀菌(F.flocciferum),其分离频率依次为50.00%、20.00%、16.67%、6.67%、3.33%和3.33%,其中拟轮枝镰刀菌为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优势致病菌,首次报道柔毛镰刀菌可以侵染玉米。该研究结果为玉米黑髓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优良玉米自交系‘浚696’的选育与应用
    苏玉杰, 张晓春, 程建梅, 张素芬, 宋军锋, 杨美丽, 赵树政, 秦贵文, 鹿红卫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 41-4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64  
    摘要 + 97 )   HTML 2 )    PDF ( 1008KB )( 21 )   

    旨在为优异玉米自交系改良及其选育杂交种、玉米种质创新提供科学依据。以国内自交系‘自340’与国外杂交种‘X1132X’的优良单株(S1)回交构建基础材料,利用优系聚合和高大严选育方法经过7代自交培育出优良多抗玉米自交系‘浚696’。该自交系抗粗缩病、茎腐病、南方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等多种病害;果穗筒形、大小均匀一致,穗行数18-20行;株型紧凑,配合力高,制种产量高,适应性广。利用‘浚696’自交系组配育成的‘永优1573’和‘永优1583’两个玉米杂交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这两个新品种在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中晚熟区域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种不同种衣剂对玉米‘黑糯100’生长状况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武奕彤, 吕陈生, 刘亚冬, 李开叶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 46-5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42  
    摘要 + 71 )   HTML 2 )    PDF ( 1318KB )( 10 )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选择噻虫嗪和噻虫嗪-苯醚甲环唑混剂2种内吸性农药作为玉米种衣剂,探究了种衣剂对玉米乳熟期果穗鲜重,不同生长时期各部位鲜重的影响,以及对玉米植株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推荐使用剂量(6 mL/kg种子),种衣剂对玉米植株各部位鲜重的影响主要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相比对照处理,噻虫嗪和噻虫嗪-苯醚甲环唑混剂处理明显降低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各部位鲜重,乳熟期时3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施用种衣剂能增加果穗鲜重,但增加效果不明显。种衣剂处理均促进植株叶绿素的合成,且噻虫嗪和苯醚甲环唑混施较单施噻虫嗪玉米叶绿素含量更高。单施噻虫嗪和噻虫嗪与苯醚甲环唑混合施用均会引起玉米叶片中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的提高,使叶片GSH和MDA含量降低,说明在本试验施用的种衣剂剂量胁迫环境下,玉米叶片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作出应答,调节细胞的代谢过程,使玉米植株正常生长。

    播期和叶面肥喷施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颜为, 李晓靖, 姜玉玮, 黄萌, 刘波, 张春艳, 崔振岭, 薛艳芳
    农学学报    2024, 14 (1): 1-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17  
    摘要 + 91 )   HTML 6 )    PDF ( 1613KB )( 49 )   

    研究旨在探讨播期和叶面肥喷施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于2019年5—10月在山东省临沂市设置玉米大田试验,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5个玉米播期(5月31日、6月6日、6月13日、6月21日和6月28日,分别记作B1~B5),裂区为‘登海605’和‘郑单309’2个玉米品种,裂区-裂区为5种叶面肥喷施处理,分别为去离子水(Water)、氯化钙(Ca)、硫酸锌(Zn)、谷氨酰胺(N)和谷氨酰胺与硫酸锌混合溶液(N+Zn)。于玉米成熟期进行样品采集与分析。结果表明:‘登海605’和‘郑单309’均在B3播期时(6月13日)产量最高,最高产量平均分别为11.9、10.9 t/hm2,主要由于该播期下穗粒数最高,表明B3播期是该区域最佳播期,而早播和晚播均会显著降低2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对于‘登海605’,叶面喷施N溶液可略提高早播条件下(B1和B2播期)籽粒产量,而叶面喷施Ca、Zn、N和N+Zn溶液可提高晚播条件下(B4和B5播期)籽粒产量,其中叶面喷施N+Zn溶液的增产效果最好,在B4和B5播期下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45.5%和16.0%。对于‘郑单309’,叶面喷施N或Zn溶液可提高B4播期籽粒产量,而喷施Ca溶液可提高B5播期的籽粒产量。另外,叶面喷施Zn或N+Zn溶液可显著提高‘登海605’和‘郑单309’在B2和B3播期的籽粒Zn浓度。叶面喷施Zn溶液可以显著提高B2和B3播期下‘郑单309’的籽粒Fe、Mn、Cu、N 和Mg浓度。以上研究结果为协同实现玉米高产优质栽培和肥料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玉米自交系花丝及其结实性动态研究
    杨美丽, 王帮太, 鹿红卫, 苏玉杰, 赵树政, 程建梅, 王静, 郭华, 王志红, 秦贵文
    农学学报    2024, 14 (1): 10-1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50  
    摘要 + 48 )   HTML 2 )    PDF ( 1247KB )( 19 )   

    为探究不同玉米自交系花丝活力及其结实性动态变化规律。以玉米自交系‘浚696’、‘浚573’、‘浚503’、‘郑58’和‘昌7-2’为试验材料,测定花丝日吐丝长度和吐丝量、不同日龄花丝结实率和穗部性状等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不同自交系花丝日吐丝长度和花丝结实率均是先增后降;花丝日吐丝长度峰值在吐丝第2~3天;结实率峰值在吐丝第3~5天。花丝日吐丝量呈‘快-慢’的增长模式,吐丝第1~3天快速增长,‘浚696’花丝总量最少,‘昌7-2’花丝总量最多。授粉后第8天的小花受精率和总结实率均比第5天高,‘郑58’的小花受精率最大、‘浚696’的总结实率最高。‘浚696’、‘浚573’和‘浚503’不同日龄花丝结实率与其穗部各性状、日吐丝量和吐丝长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明确自交系花丝活性时间、掌握最佳授粉时期、提高自交系结实性和制种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玉米理化指标与鸟害的相关性分析
    杨晓忱, 李朋亮, 吴旭妍, 刘敬科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132-13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02  
    摘要 + 61 )   HTML 3 )    PDF ( 1735KB )( 18 )   

    为了探究玉米鸟害的原因,发现导致玉米诱鸟啄食的关键化合物,以‘仲夏糯68’玉米品种为材料,对比周围种植的‘万糯2000’和‘超甜1825’品种,从营养(蛋白质、脂肪、淀粉)、滋味成分(还原糖、总酚、总黄酮)和挥发性成分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诱鸟啄食的‘仲夏糯68’玉米品种的总酚含量最低,分别为‘万糯2000’和‘超甜1825’品种的24%和38%;呈香特性丰富的癸醛、2-庚酮和庚醛在‘仲夏糯68’玉米品种中含量最高,其他2个品种未检测出这3种挥发性成分,这可能是导致‘仲夏糯68’品种玉米遭受鸟害的原因。这一发现对防控玉米鸟害和诱鸟剂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腐植酸钾复合肥在玉米上的肥效试验分析
    胡壮壮, 王路路, 姜雪冰, 尹毛珠, 姜磊, 姜瀚原, 沈维良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33-3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47  
    摘要 + 100 )   HTML 5 )    PDF ( 1547KB )( 15 )   

    为探索腐植酸钾肥料是否具有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功能,本研究以常规玉米专用肥为对照,含腐植酸钾复合肥为处理比较施用后对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及2个供试玉米品种的生长、生产、品质及种植成本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腐殖酸钾复合肥处理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方面要优于常规施肥对照;玉米营养生长期含腐殖酸钾复合肥处理与对照相比能够显著促进玉米植株茎秆增粗,为玉米抗倒伏打下良好基础;玉米生殖生长阶段腐殖酸钾复合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对穗重、芯重、单穗粒重及小区产量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品质上对玉米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干物质含量及还原糖含量有少量促进作用,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成本上腐殖酸钾复合肥使玉米增产22.6%,增收3918元/hm2,增收率为29.6%。表明通过施用腐殖酸钾复合肥具有较好的改善土壤,培肥地力,促进玉米增产提质增收的作用,为作物高产和环境友好型施肥方式提供参考。

    间作玉米-大豆青贮适收期探索及大豆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安建刚, 张晓, 梁建秋, 杨文英, 曾召琼, 于晓波, 王嘉, 冯军, 张明荣, 吴海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40-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67  
    摘要 + 62 )   HTML 2 )    PDF ( 1206KB )( 26 )   

    为了指导春播玉米大豆间作混合青贮生产及配套大豆品种筛选,以玉米‘正红6号’与17个大豆品种为试材,通过间隔一定共生期观测玉豆混合饲草产量和含水量变化以确定青贮适收期;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大豆8个指标与干草产量的相关性及综合评价大豆品种性能。发现玉米大豆间作共生期103 d时,所有玉豆组合的混合干草产量均达峰值且含水量降至70%以下;与大豆干草产量关联度较大的前3个性状依次为株高(0.761)、生殖生长期(0.752)、全生育期(0.734),综合评价值前3的品种依次为‘南春豆50’(0.820)、‘齐黄34’(0.807)和‘华春6号’(0.741)。以混合青贮为目的的春播玉米大豆间作,宜选择植株高、晚熟型大豆品种,尤其是生殖生长期长的大豆品种更具优势,本区域下玉豆共生期103 d时混合收割青贮,饲草产量最高。

    夏季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评价
    宗冬琳, 周也富, 周静, 唐千鸿, 胡小康, 王弢
    农学学报    2023, 13 (12): 8-1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04  
    摘要 + 82 )   HTML 2 )    PDF ( 1301KB )( 55 )   

    鲜食玉米的产量品质和上市时间直接影响了其经济效益,而播期既决定了鲜食玉米成熟的早晚,也对其产量性状的形成存在一定影响。本试验以鲜食玉米‘SD902’为材料,对其夏季不同播期(7月15日,7月20日,7月25日)的产量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播期从7月15日延迟到7月20日时,穗长和穗粗分别增加了5.92%和4.32%;苞叶、穗芯、籽粒干重和穗粒数分别增加了25.55%、39.37%、23.33%和10.71%;秃尖长和穗行数则下降了25.56%和0.32%。但当播期延迟到7月25日时,虽然部分穗部性状呈现下降趋势,但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综上,在鲜食玉米的夏季栽培过程中,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穗部性状的穗长、穗粗、苞叶、穗芯和籽粒干重都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播期可通过增加穗粗和穗粒数实现高产。

    玉米矮杆突变体DN132610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及遗传效应分析
    张瑞芳, 冯云超, 尹启诗, 赵文, 羊炼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3): 114-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99  
    摘要 + 71 )   HTML 1 )    PDF ( 1257KB )( 30 )   

    为了培育矮杆玉米品种,用栽培种材料DN132610和突变体材料DN132610-1杂交获得6个世代群体,探究突变体株高遗传特性。以P1、P2、F1、B1、B2、F2 6个世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软件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矮化突变体最适遗传模型为E-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11.205,显性效应值分别是-28.303和-15.840,B1、B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7.26%、30.06%和76.8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28.06%和0%,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分别占42.74%,41.88%和23.15%。上述试验表明,控制玉米株高的2对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主基因遗传率较高,B1、F2多基因遗传率为0%,且玉米株高受环境影响较大,存在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可结合环境鉴定,早期对株高性状进行选择。

    100 g/L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的田间药效评价
    谢显彪, 沈云峰, 孟继枝, 赵国安, 肖文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3): 128-1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90  
    摘要 + 101 )   HTML 2 )    PDF ( 1128KB )( 21 )   

    为进一步探明新型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对玉米的安全性、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持效期及用法用量,以筛选出不同类型的药剂,为应急防控中药剂的合理选用提供依据。特选用100 g/L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为供试药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以下简称甲维盐)和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为对照药剂防控玉米草地贪夜蛾。结果表明:从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取食危害指数、产量统计、用药情况综合来看,100 g/L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225、300 mL/hm2处理与甲维盐处理相比更兼顾持效性,第1、2次药后21 d,防效都达60%以上,第2次药后21 d,玉米取食为害指数能有效控制在3级以下,药效期可维持到14~21 d,且不影响产量,比对照增产57.31%~59.02%;与乙基多杀菌素处理相比又能达到农药减量的目的,2次施药,农药有效成分每公顷减少使用量30~45 g。建议在实际生产中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及推广,并推荐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225~300 mL/hm2用量,间隔14~21 d施药防控玉米草地贪夜蛾,作为与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交替使用的优选药剂。

    拔节期干旱复水对干旱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程倩, 丁文魁, 赵福年, 张鹏, 李兴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3): 19-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38  
    摘要 + 77 )   HTML 3 )    PDF ( 1103KB )( 36 )   

    研究干旱区大田玉米拔节期干旱及复水对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以期为干旱区玉米栽培及节水灌溉提供科学参考。于2016年在甘肃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大田布设试验,以同一品种设置CK(全生育期供水充足的对照处理)、T1(拔节期控水处理)、T2(拔节期控水-复水处理)3种处理,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处理下玉米干物质分配与转移的差异。分析发现,干旱致使干物质积累速度减小(T1处理在拔节期、抽雄期、乳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分别较CK处理减小22.14%、32.66%、40.43%);最终使得干物质积累总量减小(T1处理在拔节期、抽雄期、乳熟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CK处理减小21.62%、27.52%、34.39%),拔节期干旱后复水使生物量有所增加(抽雄期、乳熟期、成熟期地上干物质积累量T2分别较T1处理增加18.20%、24.13%、20.19%),但不能增加到充足灌水处理的水平。同时,干旱抑制其他器官干物质向果穗转移,乳熟期、成熟期干物质在果穗中的分配比例均为CK>T2>T1,干旱后复水虽然存在补偿效应,减轻了干旱对干物质转移的影响,但是干旱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仍存在不可逆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研究现状与趋势
    李嘉航, 王绍新, 许洛, 李中建, 王宝宝, 冯健英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1-1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57  
    摘要 + 269 )   HTML 14 )    PDF ( 3278KB )( 138 )   

    为全面深入了解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相关研究在国内和国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2022年收录有关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领域的文献(5150篇)为样本,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居于该领域总研究量榜首,中国紧随其后,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近年来中国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已经赶超美国,并且每年保持100篇以上的发文量。Agronomy Journal期刊发文量最多,共计230篇,在学术界影响力最大。中国学者刘鹏发文数量最多,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贡献最大,与其他作者合作也较为紧密。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中国北方居多,各区域机构之间的合作仍有待加强。在该领域,鲜食和青贮等专用型玉米、氮水利用效率、可持续农业、机械化管理、土壤性质、产量损失、数学模型、秸秆利用等是近年来研究热点问题。

    不同玉米新组合性状比较研究
    肖国中, 石小江, 赵志坚, 张琼, 肖峰, 刘燕, 庞兆良, 彭春, 杨小明, 徐成, 王恒震, 曾健强, 张剑波, 蒋勇军, 唐玲玲, 秦伟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12-1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35  
    摘要 + 122 )   HTML 5 )    PDF ( 1128KB )( 42 )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湖南地区进行生产示范推广的玉米品种,以‘洛玉1号’为对照,对‘湘农玉36号’、‘湘农玉40号’、‘湘农玉42号、‘湘农玉两优1号’和‘湘农玉两优2号’等5个品种的生育期、田间抗性和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筛选出最优品种,为下一步区域试验打下基础。并通过对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了影响产量的显著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生育期均在107~110 d之间,其中‘湘农玉36号’病虫害发生率低,无明显倒伏,产量为9.9 t/hm2,较对照品种高51%,为参试品种最高,综合分析为最优品种,可以进行下一步区域试验。在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中,影响产量的因素从强到弱排序为:穗长>百粒重>穗位高,其中穗长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穗行数对产量有弱负相关影响,因此在玉米新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应综合选择穗长长,百粒重高,穗行数少的品种。

    内蒙古扎赉特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带型试验研究
    王昕然, 黄超, 杨玉辉, 刘复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1): 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405  
    摘要 + 126 )   HTML 6 )    PDF ( 1243KB )( 47 )   

    旨在探索最适宜扎赉特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带型设置,分析4种模式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和经济效益。于2019—2022年扎赉特旗科技示范园区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设置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2模式、4:4模式、6:4模式、4:2模式的带型设计,大豆产量与每公顷的株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种玉米相比,4:4模式每公顷最多增收246.9元;与单种大豆相比,4:2模式每公顷最多增收11707.65元。从田间表现看,2:2模式大豆倒伏相对较重,不适宜机械化作业,4:4模式和现有农机具配套,利于机械化作业,各种带型玉米带没有达到理想密度,大豆带密度较大,对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最适宜扎赉特旗地区推广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为4:2模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其在江苏沿江地区的应用进展
    严旖旎, 单海勇, 刘旭杰, 石晓旭, 杨美英, 刘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0): 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40  
    摘要 + 145 )   HTML 13 )    PDF ( 1095KB )( 66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对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在江苏沿江地区的推广与应用,本文综述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发展历史以及近年来在实际生产上取得的关键进展,分析该模式在江苏沿江地区推广种植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良种选用、适期播种、绿色防控等栽培技术措施。以期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江苏沿江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