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棉花

    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有关棉花作物的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综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测试等方面的首创性研究、综述等论文内容为专题,便于专业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转基因杂交棉豫棉50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唐中杰,房卫平,吕淑平,聂利红,谢德意
    农学学报    2017, 7 (4): 1-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6100024  
    摘要 + 6177 )      PDF ( 1107KB )( 826 )   
    ‘豫棉50’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中早熟棉花新品种,2016 年7 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棉2016002)。为了充分了解转基因杂交棉‘豫棉50’棉花新品种的品种特性及配套简化栽培技术要点,加快其在棉花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本研究详细介绍了‘豫棉50’的选育过程,对2012—2014 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3 年26 点次试验数据进行汇总。结果表明‘豫棉50’在河南省杂交棉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是集高产、优质、抗病虫于一体的转基因杂交棉棉花新品种。
    不同淹水程度对棉花苗期生长及生理变化的影响
    徐道青,郑曙峰,王维,刘小玲,吴文革,陈敏,阚画春
    农学学报    2016, 6 (2): 33-3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5110014  
    摘要 + 4861 )      PDF ( 1394KB )( 4322 )   
    为了明确棉花遭受涝害胁迫后的适应能力,采用盆栽种植方式,在避雨棚内对苗期棉株进行淹水;研究不同淹水程度下棉花形态、产物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淹水后棉花产量、单株成铃率、单铃重、株高、叶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都将减少,而衣分没有变化;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各指标将进一步降低,淹水20d后,叶片SPAD值急剧下降,皮棉产量减少了80%以上,基本绝收。综合分析,淹水15d可以认为是棉花苗期适应涝害胁迫的临界时间,在此之前棉花可以通过栽培技术措施进行补救,恢复生长。
    优质、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冀863’的性状分析
    崔淑芳,刘 祎,钱玉源,师树新,马虎成,张玉松,赵瑞英,骆冬洁,李俊兰
    农学学报    2016, 6 (2): 27-3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5060025  
    摘要 + 2550 )      PDF ( 1381KB )( 859 )   
    针对棉花生产上普遍存在的枯、黄萎病发生严重,纤维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以及缺乏早熟性较好的品种等问题,广泛搜集、筛选遗传背景丰富、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作为亲本,利用杂交创造广泛变异,实现目的基因的重组,选择多个优良目标性状集于一体的后代材料,结合南繁北育,在重病圃进行全生育期抗病性鉴定、多点适应性鉴定等,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早熟性较好的抗虫棉花新品种‘冀863’。2006年参加冀中南春播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0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863’高产、抗病、早熟性好,符合纺织工业需要的AA型优质棉标准,各项纤维品质指标匹配合理,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规范Ⅱ型品质标准。与同期和近5年河北省审定的春播常规棉品种比较,具有整齐度指数高、断裂比强度强、马克隆值适宜、反射率高、纺纱均匀性指数高等优良纤维品质性状和早熟性好的特点。‘冀863’是适宜生产需要的综合性状优良的棉花品种,亦可作为培育新品种的优异种质资源材料。
    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及F1皮棉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黎波涛,石玉真,龚举武,李俊文,刘爱英,王涛,商海红,巩万奎,陈婷婷,葛 群,王永波,贾 琳,胡玉枢,袁有禄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 (3): 108-1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80017  
    摘要 + 2164 )      PDF ( 504KB )( 705 )   
    探讨棉花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皮棉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明确其产量育种的主攻方向,以1套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及F1为材料,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的方法,对5种环境条件下代换系亲本及F1的皮棉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以铃数最大,铃重次之,衣分最小,且F1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在所有环境下均比代换系亲本要小。铃数、衣分及铃重与皮棉产量均呈正相关,除个别环境外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与皮棉产量的相关和偏相关系数在代换系亲本中以铃数最大,而F1中则以衣分最大。衣分,铃数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程度受环境影响小,而铃重受环境影响较大。除1种环境外,代换系亲本的直接通径系数以铃数最大,衣分次之,铃重最小,而F1中则以衣分最大,铃数次之,铃重最小;代换系亲本中各因素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而F1中铃数与铃重相互之间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材料类型和环境条件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程度及贡献大小也存在较大差异。代换系亲本产量育种的主攻目标前期应该重在衣分,后期重在铃数,而F1则始终以提高衣分为主。
    余氏植物营养液扦插美丽异木棉生根试验初报
    :mengleic@sina.com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3): 80-8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380  
    摘要 + 1856 )      PDF ( 58885KB )( 687 )   
    550001贵州贵阳宝山北路180号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研究中心
    棉花中ERF亚族转录因子抗逆育种潜力的研究进展
    单国芳 刘坤 张朝军 刘传亮 武芝侠 李付广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 (12): 7-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0171  
    摘要 + 1827 )      PDF ( 610903KB )( 1349 )   

    棉花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到黄萎病菌侵染和干旱、盐碱、低温等非生物逆境的影响。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选育棉花抗逆品种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乙烯应答因子(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ERF家族ERF亚族成员在不同植物野生型或者转基因植株中均表现出抗逆能力增强。研究综述了ERF的结构、分类、功能及其参与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着重介绍了棉花及其他植物中ERF抗逆的研究,并对今后利用ERF亚族成员进行棉花抗逆育种研究提供了几点建议。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
    马 惠,夏晓明,周 玉,赵 鸣,王红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7): 214-2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1509  
    摘要 + 1781 )      PDF ( 494472KB )( 642 )   
    本文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害虫、天敌和经济昆虫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研究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使得一些对Bt蛋白不敏感的次要植食性非靶标害虫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或呈加重趋势,但没有证据表明转Bt基因棉对棉田其它害虫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源Bt基因导入棉花后,引起的棉花重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棉花叶片形态结构的改变可能会直接影响棉花害虫种群的数量,且转Bt基因棉田更有利于其它植食性昆虫的发生和危害。害虫种群数量和Bt蛋白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天敌的数量。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对家蚕和蜜蜂等经济昆虫无明显不利影响。
    棉花小麦套种技术规程
    王延琴,杨伟华,周大云,匡猛,方丹,马磊
    农学学报    2015, 5 (10): 22-2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5030020  
    摘要 + 1736 )      PDF ( 1253KB )( 2146 )   
    规范麦棉套种种植,解决粮棉争地矛盾,稳定棉花生产,实现粮食和棉花的优质高产高效。总结多年棉花小麦套种栽培的经验,筛选已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组装优化并进行田间验证。根据麦棉套种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化要求,从品种选择、播种技术、水肥管理、整枝打顶、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麦棉套种技术。有效解决中国棉麦套种生产中存在的共生期争水、争肥、遮荫蔽光矛盾,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光能和土地资源,使两熟棉花吐絮早而集中,有利于提高中国粮棉产量和小麦、纤维品质,实现粮棉同步增长。规程的制定便于农民进行田间管理操作,是当前解决粮棉争地矛盾,稳定棉花生产,争取麦棉双丰收,增加棉农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jinxiangc@.com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5): 193-19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5193  
    摘要 + 1718 )      PDF ( 148934KB )( 560 )   
    (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长沙 410128)
    气象因子对湖南省棉花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
    王朝晖,钟林光,李景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7): 113-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6009  
    摘要 + 1717 )      PDF ( 547093KB )( 645 )   
    为探索棉花主要经济性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量化关系,采用灰色系统和逐步回归法研究了温度、光照时数、空气湿度、降水量对棉花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湖南气候条件与栽培技术体系下,光照时间、温度与单铃重、籽指关联系数大,与衣分、衣指关联系数小;而降水量、湿度与单铃重、籽指关联系数小,与衣分、衣指关联系数大;温度、光照时间对单铃重、籽指起正作用,降水量在较少的情况下对单铃重起正作用,但超过一定界限后,反而起负作用。降水量对衣分、衣指起正作用。
    棉花高密度种植群体结构的研究
    耿 涛,戴 路,徐占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104-10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04  
    摘要 + 1711 )      PDF ( 210278KB )( 706 )   
    通过对棉花3种高密度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棉花个体及群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生长发育减弱,而群体的生长发育则以株距加密(26.1万株/hm2)的模式最强,表现群体结铃数多、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中,棉株中下部铃占总产的85%以上,而棉株内围铃占总产的90%。据此认为,在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生产时,应选用株型紧凑的Ⅰ、Ⅱ类分枝型品种,中等肥力田,采用株距加密(理论株数26.1万株/hm2)的模式进行种植,并加强管理,促进中下部多结玲,可望实现更加理想的产量。
    棉花高密度栽培在棉花高产县及新疆的实践
    朱玉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6): 153-15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6153  
    摘要 + 1710 )      PDF ( 1151663KB )( 677 )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春季气温回升慢、倒春寒天气频繁、土壤往往不同程度返盐返碱,基层植棉单位又往往不按农田生态屏障保护程度确定适宜的冬、春灌农田次序,不能合理确定棉花的始播期及不同类型棉田适播期,棉田整地质量、播种质量均因各种原因达不到棉花播种对待播棉田要求,棉花播种后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烂种、缺苗、断垄;在棉田出现不同程度的烂种、缺苗、断垄严竣形式下,新疆的棉花新品种(系)的试验、示范繁殖人员在极为被动情况下,通过“一穴留双株”等方式解决了新品种(系)引种试验、示范棉田大规模缺苗、断垄后的棉田有效保苗株数问题,历经多次失败,最终多次刷新了全国棉花高产纪录,创造出了棉花高密度栽培新模式,为新疆棉花高产栽培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抗性和产量性状改良进展
    张桂寅,马峙英,赵化冰,王省芬,吴立强,李喜焕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3): 264-2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3264  
    摘要 + 1690 )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自育的110个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的抗病性、产量性状、早熟性状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抗枯萎病育种成效显著,品种对枯萎病抗性呈稳步上升趋势;品种对黄萎病抗性亦呈上升趋势,但进展缓慢。除20世纪70年代品种略有下降外,品种的单株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单株结铃平均数在年代间变化不大,衣分变化趋势呈“V”字型,90年代品种最高。20世纪50~90年代,品种生育期缩短,早熟性增强。株高、第一果枝距子叶距离、第一果枝节位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趋势。
    陆地棉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闫长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8): 152-1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6083  
    摘要 + 1687 )      PDF ( 430031KB )( 877 )   
    利用SSR引物对具有抗黄萎病性状的F2群体进行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研究。结果表明:2000对SSR引物在对新陆中10号和新陆早7号的的多态性筛选中,共筛选到89个稳定的SSR多态性位点,其中共显性标记为74个,显性标记15个;利用Mapmaker/EXP(version 3.0b)对89个标记构建了连锁群,其中65个标记位点被分配到19个不同的连锁群上,24个标记位点没有分配到连锁群上;19个连锁群连锁群总的长度962.2cM,覆盖率为17.49%。
    转Bt基因抗虫棉室内鉴定技术研究
    朱加保,杨可胜,产焰坤,刘方志,江本利,徐道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6): 69-6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669  
    摘要 + 1684 )      PDF ( 240047KB )( 596 )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沙培试验中对卡那霉素不同浓度的反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浓度为4000mg/L的卡那霉素液对非抗虫棉最为敏感,反应率为100%,而转Bt基因抗虫棉均无反应。说明棉花室内抗卡那霉素反应能够准确检测转Bt基因抗虫棉纯度,可以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室内检测转Bt基因抗虫棉的方法。同时,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液对棉苗胚轴、鲜重均有一定的影响。
    膜下滴灌对棉田生态环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刘建国,吕 新,王登伟,李振河,徐公赦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3): 333-3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3333  
    摘要 + 1684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对棉田生态环境状况及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与常规灌溉相比,覆膜滴灌改变了棉花田间水分环境,为棉花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同时,可以减少地面蒸发,减少灌溉水的深层渗漏, 保持土壤肥力, 提高水分利用率, 增加作物产量,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湖北省棉花纤维品质现状分析及品质区划初步探讨
    蓝家样 张兴中 詹先进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4): 114-1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114  
    摘要 + 1680 )      PDF ( 581173KB )( 657 )   
    对湖北省“九五”以来育成的16个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棉花纤维长度较好,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湖北省生产的原棉品质居全国中上等水平,纤维色特征相比较差。在分析湖北省三大棉区的纤维品质特征基础上,提出将鄂东、鄂北、江汉平原棉区分别建成中长绒、中短绒和中绒三种类型原棉生产基地。对如何提高湖北省原棉质量,从改良棉花遗传品质、提高生产品质、实施品质区划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近49年新疆棉区≥10℃终日和初霜期的变化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曹占洲 毛炜峄 李迎春 李聪 杨志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8): 355-36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0-2381  
    摘要 + 1668 )      PDF ( 750693KB )( 864 )   

    利用新疆棉区22个站1961—2009年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棉区≥10℃终日和初霜期的变化特征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终日和初霜期均以吐鲁番棉区最晚,南疆棉区次之,并由盆地东部向西部推迟,北疆棉区和哈密棉区最早。49年来,≥10℃终日在伊犁河谷和石河子地区变化趋势明显,呈显著性向后推迟,北疆其余棉区、东疆棉区、南疆棉区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初霜期北疆棉区大部变化趋势明显,呈显著性的推迟趋势,东疆棉区、南疆棉区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10℃终日变化吐鲁番棉区最为稳定,南疆棉区次之,北疆棉区波动幅度最大。初霜期变化东疆棉区幅度小于北疆棉区和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南疆棉区初霜变幅均大于≥10℃终日,尤以塔里木盆地东部棉区最为明显。全疆大部棉区90年代及2001—2009年≥10℃终日除少部分站点早于常年外,全疆大部棉区均晚于常年,尤其是北疆棉区、吐鲁番棉区、塔里木盆地西部棉区偏晚较多。初霜期全疆大部分棉区延迟趋势明显,且大部棉区2001—2009年平均初霜在各年代中是最晚的。这些对于棉花后期生长都是有利的,主要有利条件为热量多,棉花后期生长遭遇霜冻的风险减小,霜前花产量高,品质好。而且≥10℃终日和初霜日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棉花的种植界限,近年来新疆棉区向北向西扩展。因此生产上,各棉区可以根据该地的≥10℃积温和初霜变化状况选择合适的棉花品种,便于做到棉花生产的高产高效。

    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成效与改进建议
    刘素娟,李瑞奇,马峙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 140-14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1140  
    摘要 + 1665 )      PDF ( 263991KB )( 599 )   
    通过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资料及相关档案材料的挖掘和整理,对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借鉴国内外品种试验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提出了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在品种受理、试验类型设置、试点布局、性状测试与记载、数据分析等方面需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连作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柴仲平,梁 智,王雪梅,贾宏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8): 192-19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379  
    摘要 + 1659 )      PDF ( 489125KB )( 792 )   
    以新疆南疆地区50团棉花连作5年、10年、15年20年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不同连作年限土壤比重、容重、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结构和机械组成等物理性状。结果表明:棉花连作对其土壤各种物理性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重、容重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孔隙度则反之;土壤团聚体中粒径小于0.25mm的微团聚体占了较大比重,良好团聚体的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微团聚体则相反;土壤机械组成中砂粒的含量占了较大比重,而砾石没有,砂粒的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粉粒呈下降趋势,而粘粒呈无规律的波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