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汤章城.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性[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3):24~29 2 康绍忠.新农业科技革命与21世纪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6(1):11~17 3 兰巨生.农作物综合抗旱性评价方法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8,7(3):85~87 4 兰巨生,胡福顺,张景瑞.作物抗旱指数的概念和统计方法[J].华北农学报,1990,5(2):20~25 5 兰巨生.农作物综合抗旱性的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1994,10(5):34~35 6 刘桂茹,张荣芝,卢建祥,等.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指标与产量性状关系的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1(18):10~147 7 卫云宗,乔蕊清,王娟玲,等.冬小麦耐旱种质类型研究[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6,(2):12~14 8 王黄英,郭还威,罗坤,等.几个玉米品种抗旱性的直接鉴定[J].玉米科学,2000,8(1):40~41 9 刘飞虎,梁雪妮,张寿文.运用生理生化、形态解剖指标综合评价苎麻抗旱性[J].湖北农业科学,2001,(3):16~19 10 栗雨勤,张文英,王有增,等.作物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及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4,(8):58~61 11 栗雨勤,王英君,等.农作物品种抗旱性鉴定规程(GB13/T3985-1999)[S].河北省地方标准,1999.48~55 12 栗雨勤,等.冬小麦抗旱高产品种鉴定方法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0(6):581~586 13 农业部.食用粳米NY/T594-2002,附录A食用粳米和粳糯米质量的计算.中国稻米,2003,(5):4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