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喀什地区杏树开花始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及预报方法研究
    克日木·阿巴司, 努尔帕提曼·买买提热依木, 孟凡雪, 帕提曼·阿布都艾尼, 张琴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1): 121-1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200099  
    摘要 + 19271 )   HTML 4724 )    PDF ( 1314KB )( 25420 )   

    利用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叶城县、莎车县、巴楚县、麦盖提县1984—2019年杏树物候期观测资料,与同期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杏树开花始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拟为开花期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气象因子中,最低气温对开花影响最大,其次为平均气温和日照,降水及其他气象因子影响较小。研究区气温与杏树开花期正相关,1984—2019年间,喀什地区2月下旬至3月下旬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增加幅度为0.2~1.7℃/10 a,杏花芽膨大期、花芽开放期、开花始期分别提前5.3~8.7、3.1~5.6、2.2~3.6 d/10 a。杏树开花期预报服务中,喀什地区偏北、偏南、偏东区域逐日平均气温分别稳定通过≥0℃的初日~第34天、第39~41天、第37~39天,或开花始期前稳定通过≥0℃的积温分别达到250、270~280、250~270℃,或杏树开花始期前5日滑动平均气温均稳定通过≥12℃拟作为杏树进入开花始期的依据。

    新疆喀什市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阿布都克日木.阿巴司,胡素琴,麦合布热提.买买提依明,努尔比亚.吐尼牙孜,帕提曼.阿不都艾尼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 (27): 34-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10061  
    摘要 + 18322 )      PDF ( 1022KB )( 24210 )   
    为研究喀什冬小麦区气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以及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气象服务。利用1981—2014 年喀什市冬小麦生育期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气候学统计方法,研究了喀什市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喀什市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降水量除了越冬后前2 个月(3—4 月)呈线性减少趋势外,其余时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均呈增加趋势;近34 年冬小麦各发育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尤其是起身期、拔节期的提前趋势较明显,但是越冬开始期呈延迟趋势。气温、有效积温、日照时数与冬小麦各发育期呈负相关。总之,气温升高、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增加是喀什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的主要原因,喀什地区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较为显著。
    新疆喀什红枣种植气象条件分析与气候品质认证
    克日木.阿巴司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 (31): 119-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70145  
    摘要 + 17495 )     
    基于喀什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日照、相对湿度、风速资料和佰什克热木乡自动气象站的温度、降水等气象资料,分析喀什2015 年气象条件、气象因子对栽植红枣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喀什地区栽植红枣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红枣栽植的气候条件,旨在对红枣气候品质等级进行评估并确定影响品质的主要气候条件及关键因素,以期为喀什地区红枣种植栽培技术、生产管理条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15 年喀什气象条件中,日照条件最有利于红枣生长发育和果实的着色;2015 年高温和降水对红枣生长发育期造成影响,管理上采用对应的农业措施保证了其质量和产量。通过对红枣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当年红枣生长气候条件、红枣企业生产管理条件评分值,认为认证区域内红枣气候品质等级为优。
    植物根系分泌物研究综述
    张豆豆,梁新华,王俊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35): 314-3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1453  
    摘要 + 783 )      PDF ( 603KB )( 21308 )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体通过地下部分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有关根系分泌物收集方法、成分种类鉴定、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是植物营养、植物次生代谢、环境修复等研究的核心内容。文章针对上述内容结合近些年的研究报道,归纳了根系分泌物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综述了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分离、纯化以及种类成分鉴定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根系分泌物的系统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植物花青素合成与调控研究进展
    刘恺媛, 王茂良, 辛海波, 张华, 丛日晨, 黄大庄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14): 41-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390  
    摘要 + 1573 )   HTML 24 )    PDF ( 2103KB )( 17987 )   

    为了进一步阐述花青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机制,了解影响花青素合成的各类因子及其互作方式,本文归纳了调控花青素合成的内部因子和外部因素,总结了光、温度、糖类和激素等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的环境因素。围绕花青素的合成通路,就通路中的结构基因及其上游转录因子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研究得出在植物中,各类外部因素和内在因子,通过主要的转录因子调控结构基因,影响花青素在植物体内合成与积累,维持植物体内花青素的动态平衡,这种调节机制既包括正向调控也包括负向调控。指出花青素的代谢途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的功能将被验证并被应用到观赏植物性状的基因工程改良的实践中。

    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马丹妮, 盛建东, 张坤, 毛洁菲, 常松, 王耀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 42-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62  
    摘要 + 242 )   HTML 3 )    PDF ( 1204KB )( 17327 )   

    为了解决单施有机肥在用量、肥效以及养分淋失方面并同时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等问题,以“生物炭”、“堆肥”“生物炭有机肥配施”、“土壤性质”、“农作物养分”等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等网站搜索相关文献归纳并总结。结果表明:(1)生物炭能够改善堆肥的腐熟程度,增加微生物群落的丰度,降低有机肥中养分流失的风险,从而有效减少传统的堆肥对环境的影响;(2)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后,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并对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时,还能为土壤中的生物和微生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物质及环境;(3)二者配合施用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其氮、磷、钾含量,但不同农作物对其响应不同。生物炭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对提升土壤肥力和植物养分含量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效果随施用比例、土壤类型、农作物种类等因素的不同而异。本研究可对畜禽粪便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生物炭对农药吸附机理及功能化研究进展
    董旭, 褚玥, 童舟, 孟丹丹, 孙明娜, 周亮亮, 王鸣华, 段劲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3): 117-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46  
    摘要 + 249 )   HTML 0 )    PDF ( 2028KB )( 16740 )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品,农业耕作时,农药不合理使用、农药抗性、环境因素等限制,使得农药有效利用率较低。农药污染会导致土壤功能紊乱,农药暴露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急性、慢性和远期危害。生物炭作为一种全新的材料,因具有高度芳香性、优良吸附性及环境友好性,可用于固定/降解污染物,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壤污染风险,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土壤污染修复材料。本研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了环境污染物新型阻控材料——生物炭的特性及形成机制,并对农药吸附机理和实现功能化的途径做了简要论述。

    微生物胞外多糖在环境中的应用
    杨义, 赵守祺, 葛菁萍, 宋刚, 杜仁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9): 66-7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62  
    摘要 + 181 )   HTML 4 )    PDF ( 1239KB )( 16599 )   

    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吸附性强、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等重要特性,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多种用途。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有关微生物胞外多糖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胞外多糖在环境保护上的报道较少。为了阐明微生物胞外多糖构效关系,拓展其应用范围,综述了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分子量、官能团、糖苷键、表面形态对其功能的影响,并归纳了微生物胞外多糖在污水处理、土壤修复、抗生素消除等环境保护领域的潜在应用。由于微生物胞外多糖产量和生物活性较低,限制其广泛的工业化应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结构修饰和优化发酵条件等手段有望提高微生物胞外多糖的产量,促进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开发和应用。

    氯化胆碱类低共熔溶剂对木质纤维素分离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
    柳静, 王昌梅, 赵兴玲, 吴凯, 尹芳, 杨红, 杨斌, 梁承月, 张无敌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3): 156-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35  
    摘要 + 177 )   HTML 4 )    PDF ( 1175KB )( 16594 )   

    为了去除木质纤维素固有复杂抗性结构,实现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高效利用,研究人员不断开发新的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技术。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 DESs)作为一种绿色溶剂,具有成本低、制备简单、热稳定性好、可设计性等优势,在促进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原料酶解转化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潜力,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相关报道基础上,综述了氯化胆碱DESs的合成及性质,预处理木质纤维素的作用机理,对木质纤维素酶解效果及转化为生物乙醇的相关研究,指出不同氢键供体、不同的预处理条件对原料的木质素去除率及葡萄糖产量有很大影响,认为DESs预处理木质纤维素极大提高了后续纤维素酶解过程的糖化率,并对DESs预处理机理、循环使用、工艺参数优化方面提出了展望。

    氮代谢参与植物低氮胁迫研究进展
    李佳佳, 徐翎清, 赵阳, 芮秀丽, 石俊婷, 刘大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7): 119-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69  
    摘要 + 939 )   HTML 9 )    PDF ( 1185KB )( 15862 )   

    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放弃高肥生产的观念,转向低肥绿色环保生产的理念。本文主要从低氮胁迫下氮代谢相关的酶、氮素同化途径、初级代谢、次级代谢以及氮代谢相关基因五方面综述了植物体内不同的代谢水平、形态、生理和分子响应,探讨了不同生长阶段植物的耐低氮策略,阐述了氮利用效率(NUE)相关的酶及其调控过程抵御氮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文提出今后可针对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期的低氮耐受差异,以及关键基因表达产物之间的关系,从多学科、多角度系统全面的研究植物在低氮胁迫下的分子响应机制,为氮代谢参与植物低氮胁迫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植物耐受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江珊, 吴龙英, 赵宝生, 黄佳惠, 蒋宇喆, 焦元, 黄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9): 132-13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44  
    摘要 + 292 )   HTML 14 )    PDF ( 1205KB )( 15333 )   

    随着全球的温度持续上升,高温胁迫已经成为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温对水稻等农作物产量造成的损失对人类经济收益的影响尤为重要。为了了解植物应对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本综述归纳了高温胁迫对植物形态、生理生化、光合作用等方面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总结了信号传导途径、转录因子的调节、抗高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这3种植物应对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根据以上内容,本文建议利用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继续深入探索植物耐受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岳普湖县无花果气候品质认证指标及评价分析
    克日木·阿巴司, 孟凡雪, 努尔帕提曼·买买提热依木, 谢叶, 阿力木·艾尔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 78-8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02  
    摘要 + 4955 )   HTML 2131 )    PDF ( 1224KB )( 14954 )   

    利用1991—2022年岳普湖国家一般气象站的逐日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地面观测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气候统计方法,提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无花果气候品质认证的方法,初步分析总结气象条件对其物候期的影响和气象因素、灾害气象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2022年样点果园中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岳普湖乡无花果园无花果气候品质评价结果为特优。研究结论可为岳普湖无花果实品质的提高和未来合理化区域管理提供依据。

    转录因子和启动子互作分析技术及其在植物应答逆境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王雪, 王盛昊, 于冰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33): 112-1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563  
    摘要 + 1032 )   HTML 3 )    PDF ( 1267KB )( 14427 )   

    转录因子是一类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蛋白,转录因子和与其结合的启动子中的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在基因表达方面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因此探究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相互作用尤为重要。为了研究在植物遭受逆境胁迫时,转录因子对下游靶基因的调控机制,本文综述了参与逆境胁迫的主要转录因子家族、转录因子的转录激活活性鉴定、转录因子和启动子互作分析技术及其在植物应答逆境胁迫中的应用,为全面、深入研究植物应答逆境胁迫时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冷害后植物生理变化及外源物质调控研究进展
    赵黎明,李 明,郑殿峰,王士强,顾春梅,那永光,解保胜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12): 217-22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2411  
    摘要 + 1047 )      PDF ( 1294KB )( 14384 )   
    低温冷害会干扰植物生理代谢过程,如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笔者查阅并引用了大量国内外关于冷害后植物生理变化及外源物质调控方面的参考文献,一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植物冷害后生理变化过程,详细介绍了冷害后植物细胞膜系统和光合作用生理变化机制,着重分析了冷害后植物体内酶活性、内源激素、活性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及相关生理机制;另一方面,从冷害调控角度出发,综述了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矿质养分在植物冷害调控方面研究概况,提出中国在植物冷害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新趋势,进而为今后植物冷害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ABA响应植物盐胁迫的机制研究进展
    张 岩,许 兴,朱永兴,关雅静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24): 143-14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20046  
    摘要 + 905 )      PDF ( 1412KB )( 14310 )   
    土壤盐渍化是迫使经济作物减产甚至严重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作为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高盐可引起植物体内离子紊乱,最终导致植物产量降低,死亡率升高。ABA作为植物五大激素之一,是公认的抗性激素,在响应植物盐胁迫时起到积极作用。笔者就近年来ABA在响应植物盐胁迫时的相关性、作用机制及其信号转导途径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予以展望。分析表明:ABA可响应植物盐胁迫,并在植物耐盐信号转导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形成一系列适应性分子机制,使得植物通过自身响应机制抵抗高盐胁迫。
    新疆泽普县苹果花期冻害农业气象因素分析
    克日木·阿巴司, 孟凡雪, 热汗古力·库得热提, 汪俊, 李慧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97-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30  
    摘要 + 4948 )   HTML 2303 )    PDF ( 1210KB )( 14166 )   

    低温冻害是危害新疆林果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三大灾害之一,通过泽普国家一般气象站1991—2022年逐日气象资料和近年来苹果花期冻害灾情调查资料,分析了苹果花期冻害成因。结果表明:1991—2022年间,苹果花芽膨大期、花芽开放期、开花始期提前2.0~5.1 d/10 a;苹果花期气温骤降,日最低气温达-2.0℃,低于0℃的持续时间达0.5 h,苹果花期冻害显著;主要致灾气象因子为冻害过程的最大日较差(≥22℃)、极端最低气温(≤-2℃)、倒春寒天气、降温剧烈、持续时间长、降水天气伴有沙尘天气(沙尘暴、扬沙、浮尘)以及大风等。受冻后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苹果花期低温冻害影响了苹果的品质。对泽普苹果产区富士系苹果花期冻害进行深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土壤退化”和“双碳目标”下如何从植物吸收碳元素途径思考农业发展
    郑肖兰, 鲁海菊, 崔昌华, 郑服丛, 谭施北, 习金根, 易克贤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154-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06  
    摘要 + 177 )   HTML 4 )    PDF ( 1312KB )( 12976 )   

    当前面临着两大世界级问题“土壤退化”和“双碳目标”,而这两大问题均有一个共通点——碳!那植物吸收碳元素途径有哪些呢?人类能否通过农作物及农事操作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深入了解这其中的关联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本文从上述2个问题出发,从碳元素生态系统循环切入思考。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跟踪学术前沿,综述植物吸收碳源途径和富碳有机肥料的应用研究。结果发现植物吸收和利用碳元素代表性成果如下:(1)植物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质和矿物质。(2)完善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增加植物通过根系直接吸收利用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的途径, 即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碳可以从土壤到植物。(3)富含碳元素的肥料主要包括腐植质、有机肥、微生物有机肥、有机碳肥等。依据植物吸收碳元素途径中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小分子有机碳,农民可以通过农事操作增加耕地土壤中有机质,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生物炭施入对盐碱土壤影响的研究现状
    王丽娜, 杨瑛, 杜苏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8): 81-8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93  
    摘要 + 765 )   HTML 6 )    PDF ( 1223KB )( 12515 )   

    盐碱土壤是中国重要的一种中低产土壤类型,由于土壤退化,盐碱地成了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生物炭作为农业的土壤改良剂、碳封存体和肥料的缓释载体越来越被广泛地认识和关注,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前景重大。通过综合分析生物炭的施加对盐碱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养分含量变化、微生物方面及作物生物量的研究进展,分析生物炭在盐碱地的改良效果,总结了生物炭在盐碱地改良的可能机制,以期为盐碱地的治理提供参考。

    农业土壤碳汇研究进展
    苑明睿, 杨峰山, 蔡柏岩, 付海燕, 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8): 37-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70  
    摘要 + 306 )   HTML 9 )    PDF ( 1208KB )( 12381 )   

    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占比达到90%以上,是植被碳库的3~4倍、大气碳库的2~3倍。为了充分发掘土壤碳库巨大的减排增汇效益,实现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对农业土壤碳汇进行了综述。在土壤碳库中,农业土壤碳汇具有极大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优势,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虽然土壤碳汇潜力十分可观,但目前土壤碳汇研究仍然滞缓,目前农业土壤碳汇研究主要面临研究缺乏全面性且碳排放计算指标单一、对土壤碳汇研究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和空间差异分析方法无法揭示差异来源三重挑战。为了挖掘土壤碳库巨大的减排增汇效益,从4个方面对农业土壤碳汇进行了综述,具体表现为:从农业土壤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影响方面对农业土壤碳汇进行概述;从农业土壤碳排放及其成因、农业土壤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农业土壤碳汇及其减排3个方面对农业土壤碳排放和减碳措施进行梳理;对农业土壤碳汇研究方向与策略提供相关建议;并对农业土壤碳汇进行了展望。这将为减少农业土壤碳排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微藻共培养处理废水及其下游产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徐静, 王美琦, 邹佳霖, 林宜萌, 平文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9): 159-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33  
    摘要 + 184 )   HTML 4 )    PDF ( 1069KB )( 12198 )   

    微藻作为第三代生物质能源,在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为了寻求更加经济的处理方法,利用微藻与其他微生物共培养可以促进微藻絮凝收获并提高生物量和脂质产量,从而降低微藻废水处理的成本。本文归纳了微藻共培养体系的类型以及微藻共培养处理废水的机理、体系设置和影响因素,总结了微藻利用废水作为生长基质生产高价值副产物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微藻共培养处理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前景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