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岳普湖县无花果气候品质认证指标及评价分析
    克日木·阿巴司, 孟凡雪, 努尔帕提曼·买买提热依木, 谢叶, 阿力木·艾尔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 78-8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02  
    摘要 + 4890 )   HTML 2130 )    PDF ( 1224KB )( 14050 )   

    利用1991—2022年岳普湖国家一般气象站的逐日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地面观测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气候统计方法,提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无花果气候品质认证的方法,初步分析总结气象条件对其物候期的影响和气象因素、灾害气象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2022年样点果园中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岳普湖乡无花果园无花果气候品质评价结果为特优。研究结论可为岳普湖无花果实品质的提高和未来合理化区域管理提供依据。

    新疆泽普县苹果花期冻害农业气象因素分析
    克日木·阿巴司, 孟凡雪, 热汗古力·库得热提, 汪俊, 李慧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97-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30  
    摘要 + 4891 )   HTML 2303 )    PDF ( 1210KB )( 13896 )   

    低温冻害是危害新疆林果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三大灾害之一,通过泽普国家一般气象站1991—2022年逐日气象资料和近年来苹果花期冻害灾情调查资料,分析了苹果花期冻害成因。结果表明:1991—2022年间,苹果花芽膨大期、花芽开放期、开花始期提前2.0~5.1 d/10 a;苹果花期气温骤降,日最低气温达-2.0℃,低于0℃的持续时间达0.5 h,苹果花期冻害显著;主要致灾气象因子为冻害过程的最大日较差(≥22℃)、极端最低气温(≤-2℃)、倒春寒天气、降温剧烈、持续时间长、降水天气伴有沙尘天气(沙尘暴、扬沙、浮尘)以及大风等。受冻后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苹果花期低温冻害影响了苹果的品质。对泽普苹果产区富士系苹果花期冻害进行深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微生物胞外多糖在环境中的应用
    杨义, 赵守祺, 葛菁萍, 宋刚, 杜仁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9): 66-7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62  
    摘要 + 127 )   HTML 4 )    PDF ( 1239KB )( 5543 )   

    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吸附性强、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等重要特性,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多种用途。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有关微生物胞外多糖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胞外多糖在环境保护上的报道较少。为了阐明微生物胞外多糖构效关系,拓展其应用范围,综述了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分子量、官能团、糖苷键、表面形态对其功能的影响,并归纳了微生物胞外多糖在污水处理、土壤修复、抗生素消除等环境保护领域的潜在应用。由于微生物胞外多糖产量和生物活性较低,限制其广泛的工业化应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结构修饰和优化发酵条件等手段有望提高微生物胞外多糖的产量,促进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开发和应用。

    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马丹妮, 盛建东, 张坤, 毛洁菲, 常松, 王耀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 42-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62  
    摘要 + 182 )   HTML 2 )    PDF ( 1204KB )( 5395 )   

    为了解决单施有机肥在用量、肥效以及养分淋失方面并同时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等问题,以“生物炭”、“堆肥”“生物炭有机肥配施”、“土壤性质”、“农作物养分”等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等网站搜索相关文献归纳并总结。结果表明:(1)生物炭能够改善堆肥的腐熟程度,增加微生物群落的丰度,降低有机肥中养分流失的风险,从而有效减少传统的堆肥对环境的影响;(2)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后,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并对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时,还能为土壤中的生物和微生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物质及环境;(3)二者配合施用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其氮、磷、钾含量,但不同农作物对其响应不同。生物炭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对提升土壤肥力和植物养分含量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效果随施用比例、土壤类型、农作物种类等因素的不同而异。本研究可对畜禽粪便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及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王硕, 贾潇倩, 何璐, 李浩然, 王红光, 何建宁, 李东晓, 房琴, 李瑞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9): 31-4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42  
    摘要 + 349 )   HTML 9 )    PDF ( 1268KB )( 5025 )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最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遭受干旱胁迫的风险越来越大。为了应对干旱,作物表现出一系列的抵御机制,包括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内源激素)特性改变。本研究从上述2个方面总结了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并对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调控措施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1)筛选抗旱性品种,促进对深层土壤贮水的吸收利用;(2)地面覆盖,有利于降低土壤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3)节水灌溉技术,如微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能实现少量多次灌溉,根区局部灌溉有利于调节气孔关闭,减少奢侈蒸腾,降低土壤蒸发;(4)抗蒸腾剂,在作物枝干及叶面表层形成超薄透光的保护膜,抑制作物水分过度蒸腾;(5)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植物生理代谢,增强抗旱性;(6)纳米肥料,改变作物生理生化反应,促进植株生长发育;(7)生物炭,有利于土壤通气保水,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土壤的持水能力。本研究系统地对以上7种措施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作用机理、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应对干旱胁迫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植物耐受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江珊, 吴龙英, 赵宝生, 黄佳惠, 蒋宇喆, 焦元, 黄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9): 132-13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44  
    摘要 + 229 )   HTML 13 )    PDF ( 1205KB )( 4536 )   

    随着全球的温度持续上升,高温胁迫已经成为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温对水稻等农作物产量造成的损失对人类经济收益的影响尤为重要。为了了解植物应对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本综述归纳了高温胁迫对植物形态、生理生化、光合作用等方面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总结了信号传导途径、转录因子的调节、抗高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这3种植物应对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根据以上内容,本文建议利用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继续深入探索植物耐受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氮代谢参与植物低氮胁迫研究进展
    李佳佳, 徐翎清, 赵阳, 芮秀丽, 石俊婷, 刘大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7): 119-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69  
    摘要 + 659 )   HTML 9 )    PDF ( 1185KB )( 3791 )   

    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放弃高肥生产的观念,转向低肥绿色环保生产的理念。本文主要从低氮胁迫下氮代谢相关的酶、氮素同化途径、初级代谢、次级代谢以及氮代谢相关基因五方面综述了植物体内不同的代谢水平、形态、生理和分子响应,探讨了不同生长阶段植物的耐低氮策略,阐述了氮利用效率(NUE)相关的酶及其调控过程抵御氮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文提出今后可针对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期的低氮耐受差异,以及关键基因表达产物之间的关系,从多学科、多角度系统全面的研究植物在低氮胁迫下的分子响应机制,为氮代谢参与植物低氮胁迫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分级方法研究进展
    冶赓康, 俄胜哲, 陈政宇, 袁金华, 路港滨, 张鹏, 刘雅娜, 赵天鑫, 王钰轩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 96-10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41  
    摘要 + 967 )   HTML 36 )    PDF ( 1174KB )( 3746 )   

    土壤中的磷直接决定植物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但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复杂,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磷形态占全磷含量很少一部分。因此,研究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分级方法对提高磷的作物利用效率、探寻提高磷有效性的途径、减少磷损失尤为重要。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系统阐述了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影响磷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磷素分级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包括无机磷和有机磷2类,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是无机磷中的水溶态磷,其他形态的磷很难被植物吸收利用,使得磷在土壤中的利用效率很低。导致磷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钙、铁、铝等离子、其他有机质、pH、温度、水分等,研究清楚各因素影响的机制加以改进,能有效提高磷的利用效率。同时,国内外学者不断对磷素分级方法进行完善改进,对磷有效形态的研究不断深入准确,目前,Bowman-Cole的有机磷分级法和Hedley的磷分级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2种方法。

    “土壤退化”和“双碳目标”下如何从植物吸收碳元素途径思考农业发展
    郑肖兰, 鲁海菊, 崔昌华, 郑服丛, 谭施北, 习金根, 易克贤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154-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06  
    摘要 + 128 )   HTML 4 )    PDF ( 1312KB )( 3641 )   

    当前面临着两大世界级问题“土壤退化”和“双碳目标”,而这两大问题均有一个共通点——碳!那植物吸收碳元素途径有哪些呢?人类能否通过农作物及农事操作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深入了解这其中的关联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本文从上述2个问题出发,从碳元素生态系统循环切入思考。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跟踪学术前沿,综述植物吸收碳源途径和富碳有机肥料的应用研究。结果发现植物吸收和利用碳元素代表性成果如下:(1)植物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质和矿物质。(2)完善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增加植物通过根系直接吸收利用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的途径, 即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碳可以从土壤到植物。(3)富含碳元素的肥料主要包括腐植质、有机肥、微生物有机肥、有机碳肥等。依据植物吸收碳元素途径中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小分子有机碳,农民可以通过农事操作增加耕地土壤中有机质,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植物拒盐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霞, 刘传鑫, 徐彬, 董荣书, 郇恒福, 黄春琼, 严琳玲, 王文强, 杨虎彪, 虞道耿, 王志勇, 刘一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7): 86-9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80  
    摘要 + 145 )   HTML 3 )    PDF ( 1373KB )( 3627 )   

    旨在为探索植物拒盐的内在机制、拒盐植物筛选及拒盐作物育种提供新思路。综述了植物如何通过组织结构适应、信号通路和转运蛋白基因调控等拒盐途径应对盐胁迫,阐明了内皮层凯氏带、根系内外皮层木栓化、中柱鞘和木质部薄壁细胞等在植物拒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明确组织结构在植物拒盐中存在物种差异性。SOS通路、NHX、HAK和HKT等转运蛋白在植物拒盐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SOS通路、NHX、HAK普遍存在于根系各类细胞中,主要负责Na+排除、转运及液泡储存,HKT基因主要在木质部薄壁组织中表达,推测其在木质部薄壁细胞盐分区隔化中起作用。

    农业土壤碳汇研究进展
    苑明睿, 杨峰山, 蔡柏岩, 付海燕, 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8): 37-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70  
    摘要 + 264 )   HTML 9 )    PDF ( 1208KB )( 3583 )   

    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占比达到90%以上,是植被碳库的3~4倍、大气碳库的2~3倍。为了充分发掘土壤碳库巨大的减排增汇效益,实现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对农业土壤碳汇进行了综述。在土壤碳库中,农业土壤碳汇具有极大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优势,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虽然土壤碳汇潜力十分可观,但目前土壤碳汇研究仍然滞缓,目前农业土壤碳汇研究主要面临研究缺乏全面性且碳排放计算指标单一、对土壤碳汇研究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和空间差异分析方法无法揭示差异来源三重挑战。为了挖掘土壤碳库巨大的减排增汇效益,从4个方面对农业土壤碳汇进行了综述,具体表现为:从农业土壤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影响方面对农业土壤碳汇进行概述;从农业土壤碳排放及其成因、农业土壤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农业土壤碳汇及其减排3个方面对农业土壤碳排放和减碳措施进行梳理;对农业土壤碳汇研究方向与策略提供相关建议;并对农业土壤碳汇进行了展望。这将为减少农业土壤碳排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微藻共培养处理废水及其下游产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徐静, 王美琦, 邹佳霖, 林宜萌, 平文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9): 159-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33  
    摘要 + 125 )   HTML 4 )    PDF ( 1069KB )( 3465 )   

    微藻作为第三代生物质能源,在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为了寻求更加经济的处理方法,利用微藻与其他微生物共培养可以促进微藻絮凝收获并提高生物量和脂质产量,从而降低微藻废水处理的成本。本文归纳了微藻共培养体系的类型以及微藻共培养处理废水的机理、体系设置和影响因素,总结了微藻利用废水作为生长基质生产高价值副产物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微藻共培养处理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前景与挑战。

    茄科植物花青素合成相关的MYB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孙保娟, 李涛, 游倩, 宫超, 黎振兴, 李植良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102-1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35  
    摘要 + 143 )   HTML 5 )    PDF ( 1323KB )( 3402 )   

    MYB转录因子是植物中最大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其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调控花青素的合成。为了全面了解MYB转录因子对茄科植物花青素合成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从基因分离克隆、时空表达、调控方式等方面归纳了矮牵牛、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烟草、枸杞等7种茄科植物与花青素合成相关的MYB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已报道的茄科植物花青素代谢途径相关的MYB转录因子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不同茄科植物上激活型和抑制型MYB转录因子按功能聚类;调控果实花青素合成的关键MYB转录因子基因SlANT1SmMYB1StAN1StAN2优先聚为一类,再与StMYBA1SlAN2LrAN2-like聚为一类;SlAN2-likeSmMYB2StMYB113LrMYB1以及CaMYB聚为一类;番茄的SlAN2SlMYB75为不同命名的相同基因;茄子的SmMYB1SmMYB6SmMYB113为不同命名的同一MYB转录因子基因。本文指出了有关花青素合成的MYB转录因子基因在茄科蔬菜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茄科蔬菜花青素合成组织特异性调控机制解析以及通过基因调控和基因工程改良果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生物炭对农药吸附机理及功能化研究进展
    董旭, 褚玥, 童舟, 孟丹丹, 孙明娜, 周亮亮, 王鸣华, 段劲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3): 117-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46  
    摘要 + 193 )   HTML 0 )    PDF ( 2028KB )( 3317 )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品,农业耕作时,农药不合理使用、农药抗性、环境因素等限制,使得农药有效利用率较低。农药污染会导致土壤功能紊乱,农药暴露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急性、慢性和远期危害。生物炭作为一种全新的材料,因具有高度芳香性、优良吸附性及环境友好性,可用于固定/降解污染物,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壤污染风险,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土壤污染修复材料。本研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了环境污染物新型阻控材料——生物炭的特性及形成机制,并对农药吸附机理和实现功能化的途径做了简要论述。

    氯化胆碱类低共熔溶剂对木质纤维素分离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
    柳静, 王昌梅, 赵兴玲, 吴凯, 尹芳, 杨红, 杨斌, 梁承月, 张无敌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3): 156-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35  
    摘要 + 126 )   HTML 4 )    PDF ( 1175KB )( 3261 )   

    为了去除木质纤维素固有复杂抗性结构,实现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高效利用,研究人员不断开发新的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技术。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 DESs)作为一种绿色溶剂,具有成本低、制备简单、热稳定性好、可设计性等优势,在促进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原料酶解转化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潜力,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相关报道基础上,综述了氯化胆碱DESs的合成及性质,预处理木质纤维素的作用机理,对木质纤维素酶解效果及转化为生物乙醇的相关研究,指出不同氢键供体、不同的预处理条件对原料的木质素去除率及葡萄糖产量有很大影响,认为DESs预处理木质纤维素极大提高了后续纤维素酶解过程的糖化率,并对DESs预处理机理、循环使用、工艺参数优化方面提出了展望。

    生物炭对咸水滴灌棉田土壤细菌群落的调控效应
    叶扬, 向贵琴, 郭晓雯, 闵伟, 郭慧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6): 91-10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36  
    摘要 + 138 )   HTML 4 )    PDF ( 2063KB )( 3212 )   

    为探究长期咸水灌溉条件下生物炭的施用对于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的调控效应,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在长期咸水(8.04 dS/m)灌溉的基础上,共设3个处理:不施氮肥(N0)、氮肥处理(N360)、生物炭配施氮肥处理(BC)。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与N0处理相比,N360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电导率和全氮,但是显著降低土壤pH和速效磷含量;BC处理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全碳、全氮和速效钾的含量。N360和BC较N0处理均降低细菌群落Shannon和Simpson指数,N360处理增加Chao 1和ACE指数。土壤优势细菌门主要是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土壤优势菌属主要是亚硝化螺旋菌属、RB41和鞘脂单胞菌属。N360处理增加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但是降低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和热原体菌门相对丰度;BC处理增加放线菌门、硝基螺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降低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相对丰度。LEfSe分析表明,N360和BC处理均会降低土壤细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数量。RDA结果显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相关。氮肥及生物炭配施氮肥可以调控土壤理化性质,从而调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细菌群落可以形成优势物种来适应盐环境。

    植物对重金属迁移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廖雨梦, 李祖然, 祖艳群, 刘才鑫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4): 63-6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31  
    摘要 + 895 )   HTML 11 )    PDF ( 1265KB )( 3133 )   

    土壤中重金属被植物吸收后,通过横向和纵向迁移到植物的不同部位中积累。横向迁移包括共质体和质外体的途径;纵向迁移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的途径。植物对Cd、Pb和Zn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屏障结构、转运和生理代谢物质及能量供应。通过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特征的研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和农业安全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和相关因子研究利用进展
    李舟, 杨雅云, 戴陆园, 张斐斐, 阿新祥, 董超, 王斌, 汤翠凤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0): 91-9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41  
    摘要 + 553 )   HTML 15 )    PDF ( 1172KB )( 3047 )   

    水稻白叶枯病严重制约水稻生产,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是目前防治该病害最环保有效的手段。为高效发掘、研究和利用抗白叶枯病基因,本文概述了白叶枯病菌与水稻的互作机制,总结了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现状并对其功能类型加以分类,归纳了抗病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抗白叶枯病基因的研究进展缓慢且概述性研究报道相对滞后的现状,提出研究展望,认为应更深入研究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定位克隆与利用,并大力探究抗病基因与抗病相关因子的协同作用关系。

    水生植物、附生微生物及其对渔业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范丁月, 徐慧敏, 裘丽萍, 李丹丹, 胡庚东, 范立民, 宋超, 陈家长, 孟顺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0): 159-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68  
    摘要 + 115 )   HTML 4 )    PDF ( 1125KB )( 3011 )   

    渔业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发现水生植物及其附生微生物在去除水体污染物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水质调控措施,在渔业生态环境调控方面应用广泛。文章从水生植物修复手段、水生植物-附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水生植物及其附生微生物对渔业水域典型污染物的作用等角度,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明确水生植物及其附生微生物在水质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水生植物-附生微生物生态调控手段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该调控手段的研究方向,可为渔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提供更优方案。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农业生态荟萃分析的研究进展
    杨睿哲, 陈兰兰, 刘雪健, 郑一鸣, 郑伟, 翟丙年, 王朝辉, 李紫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1): 154-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11  
    摘要 + 254 )   HTML 3 )    PDF ( 2319KB )( 2907 )   

    为了解荟萃分析在农业生态学科研中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相关研究参考,以“meta”作为关键词获取有效文献718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Web of Science(WOS)文献分析工具进行量化。结果表明,农业生态荟萃分析的国际发文总量呈显著增长;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在农业生态荟萃分析领域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荟萃分析在农业生态的研究主题多样化,农田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气候因子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等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和碳氮养分循环的动力学分析,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变化、互作差异比较等是现阶段的主要应用领域。荟萃分析作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为大尺度综合性研究提供了验证假说和发展新理论的新途径,但目前简单荟萃研究仍难以完全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基于大数据融合、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和专家知识评估等的综合荟萃分析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