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晨骄. 氮、磷营养对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效应及经济效益分析[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10-12 | 
																													
																						| [2] | 赵国清. 农作物缺素症状与防治[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3):124. | 
																													
																						| [3] | 夏凤禹, 魏胜利, 周胜利. 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化途径的研究进展[J]. 林业勘查设计, 2009(3):65-67. | 
																													
																						| [4] | 王永壮, 陈欣, 史奕. 农田土壤中磷素有效性及影响因素[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1):260-268. | 
																													
																						| [5] | 雷宏军, 刘鑫, 朱端卫. 酸性土壤磷分级新方法建立与生物学评价[J]. 土壤学报, 2007(5):860-866. | 
																													
																						| [6] | 蒋柏藩, 顾益初.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89(3):58-66. | 
																													
																						| [7] | 范业宽, 李世俊, 谭胜昔, 等. Bowman-Cole法土壤稳定性有机磷分级方法存在问题的探讨[J]. 土壤通报, 1999(1):21-22. | 
																													
																						| [8] | 陈梦军, 舒英格, 肖盛杨. 喀斯特山区土壤有机无机磷分级方法的比较研究[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 36(4):462-470. | 
																													
																						| [9] | 孙桂芳, 金继运, 石元亮. 土壤磷素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2):1-9. | 
																													
																						| [10] | 蒋柏藩. 土壤磷的化学行为与有效磷的测试[J]. 土壤, 1990(4):181-183,189. | 
																													
																						| [11] | 杜佳佳. 土壤磷素分级及植物有效性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8:3-4 | 
																													
																						| [12] | 林治安, 谢承陶, 张振山, 等.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研究[J]. 土壤通报, 1997(6):35-37. | 
																													
																						| [13] | 张泽兴. 北方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3-5 | 
																													
																						| [14] | 安迪, 杨令, 王冠达, 等. 磷在土壤中的固定机制和磷肥的高效利用[J]. 化工进展, 2013, 32(8):1967-1973. | 
																													
																						| [15] | 吴璐璐, 柳小琪, 张泽兴, 等. 吉林省典型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J]. 西北农业学报, 2021, 30(5):737-745. | 
																													
																						| [16] | 颜晓军, 苏达, 郑朝元, 等. 长期施肥对酸性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J]. 土壤, 2020, 52(6):1139-1144. | 
																													
																						| [17] | 陈敏. 基于湖区差异的磷形态特征[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21:61-62 | 
																													
																						| [18] | 聂丽娟, 田文龙, 管锡东, 等. 武汉市湖泊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组成特征[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2):1540-1548. | 
																													
																						| [19] | 谢国雄, 阮弋飞, 邬奇峰. 茶园红壤磷素形态组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农学学报, 2021, 11(9):38-44. | 
																													
																						| [20] | SHARPLEY A N. Phosphorus cycling in unfertilized and fertilized agricultural soi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5, 49(4):905-911. doi: 10.2136/sssaj1985.03615995004900040023x    
																																					URL
 | 
																													
																						| [21] | 沈仁芳, 蒋柏藩.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J]. 土壤学报, 1992(1):80-86. | 
																													
																						| [22] | 尹逊霄, 华珞, 张振贤, 等. 土壤中磷素的有效性及其循环转化机制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95-101. | 
																													
																						| [23] | 袁东海, 李道林. 安徽省主要土壤磷素形态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7(1):39-41. | 
																													
																						| [24] | 谢林花. 长期不同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磷形态转化及剖面分布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4-6 | 
																													
																						| [25] | 鲁如坤. 土壤磷素化学研究进展[J]. 土壤学进展, 1990(6):1-5,19. | 
																													
																						| [26] | 梁建宏, 曹建华, 杨慧, 等. 钙、铁、铝形态对岩溶石灰土磷有效性的影响[J]. 中国岩溶, 2016, 35(2):211-217. | 
																													
																						| [27] | 赵楚, 盛茂银, 白义鑫, 等.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磷有效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1383-139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104.018
 | 
																													
																						| [28] | 王涛, 万晓华, 王磊, 等. 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阔叶树对不同层次土壤磷组分和有效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4):1088-1096. | 
																													
																						| [29] | 贾淑娴, 吴传敬, 刘小飞, 等. 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11):3662-3670. doi: 10.13287/j.1001-9332.201911.012
 | 
																													
																						| [30] | 陈静, 黄占斌. 腐植酸在土壤修复中的作用[J]. 腐植酸, 2014(4):30-34,65. | 
																													
																						| [31] | 刘文博, 李絮花. 腐植酸增效剂对不同类型土壤中磷素形态转化的调控[J].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53(8):73-79. | 
																													
																						| [32] | 裴瑞杰, 王俊忠, 冀建华, 等. 腐殖酸肥料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19):331-334. | 
																													
																						| [33] | 王森, 韩思训, 耿兵, 等. 不同施肥条件下生物腐植酸对磷的转化效果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5):551-556. | 
																													
																						| [34] | 文勤亮, 郭倩楠, 祝媛, 等. 南方酸性土壤团聚体对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及pH值的影响[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4, 31(6):800-805. | 
																													
																						| [35] | 刘淑欣, 熊德中. 土壤吸磷与供磷特性的研究[J]. 土壤通报, 1989(4):147-149. | 
																													
																						| [36] | 颜晓, 卢志红, 魏宗强, 等. 几种典型酸性旱地土壤磷吸附的关键影响因素[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3):1-7. | 
																													
																						| [37] | 沈仁芳. 潮土无机磷的形态及其分布特点[J]. 河南农业科学, 1992(12):24-25. | 
																													
																						| [38] | 宋春丽. 旱作条件下不同母质红壤磷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2):129-134. | 
																													
																						| [39] | 李淑仪, 蓝佩玲, 廖新荣, 等. 砖红壤磷的有效性研究[J]. 生态环境, 2003(2):170-171. | 
																													
																						| [40] | 肖辉林, 郑习健. 土壤温度上升对某些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 土壤与环境, 2000(4):316-321. | 
																													
																						| [41] | 梁嘉陵. 淹水条件下白浆土磷素有效化机理的研究[J]. 土壤通报, 1997(5):26-27. | 
																													
																						| [42] | 孙晓杰, 舒航, 刘云江, 等. 环境因子对黄河甘宁蒙段表层沉积物中磷吸附-解吸的影响[J]. 水资源保护, 2021, 37(4):51-60. | 
																													
																						| [43] | 张潆元, 陈迪勇, 赵亚丽, 等. 温度对泥沙吸附磷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11):150-152. | 
																													
																						| [44] | 魏勇, 张焕朝, 张金龙. 杨树根际土壤磷的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5):20-24. | 
																													
																						| [45] | 刘盛林, 丁效东, 郑东峰, 等. 黄河三角洲盐渍化荒地种植植物对土壤改良、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1, 35(1):278-284,293. | 
																													
																						| [46] | 秦胜金, 刘景双, 王国平. 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变化作用机理[J]. 土壤通报, 2006(5):1012-1016. | 
																													
																						| [47] | 王萌. 磷和微生物协同作用对不同根系形态水稻生长和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7-8 | 
																													
																						| [48] | 张宝贵, 李贵桐. 土壤生物在土壤磷有效化中的作用[J]. 土壤学报, 1998(1):104-111. | 
																													
																						| [49] | 赵忠, 刘西平, 王真辉, 等. 外生菌根与VA菌根混合接种对毛白杨光合及蒸腾特性的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7(3):64-69. | 
																													
																						| [50] | CHANG S C, JACKSON M L. Fractionation of soil phosphorus[J]. Soil science, 1957, 84(2):133-144. doi: 10.1097/00010694-195708000-00005    
																																					URL
 | 
																													
																						| [51] | 顾益初, 蒋柏藩.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的测定方法[J]. 土壤, 1990(2):101-102,110. | 
																													
																						| [52] | BOWMAN R A, COLE C V. Anexploratory method for fractionation of organic phosphorus from grassland soils[J]. Soil science, 1978, 125(2):95-101. doi: 10.1097/00010694-197802000-00006    
																																					URL
 | 
																													
																						| [53] | 韩晓日, 温秋香, 李娜, 等. 棕壤有机无机磷分级方法的比较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2(6):692-697. | 
																													
																						| [54] | 范业宽, 李世俊. Bowman-Cole石灰性土壤有机磷分组法的改进[J]. 土壤通报, 2004(6):743-749. | 
																													
																						| [55] | 张广娜, 陈振华, 陈利军, 等. 东北地区三种典型土壤磷组分的31P核磁共振研究及其与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关系[J]. 土壤通报, 2013, 44(3):617-623. | 
																													
																						| [56] | 汪洪, 宋书会, 张金尧, 等. 土壤磷形态组分分级及31P-NMR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23(2):512-523. | 
																													
																						| [57] | HEDLEY M J, STEWART J W B, CHAUHAN B S. Changes in inorganic and organic soil phosphorus fractions induced by cultivation practices and by laboratory incubation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2, 46(5):970-976. doi: 10.2136/sssaj1982.03615995004600050017x    
																																					URL
 | 
																													
																						| [58] | GUPPY C N, MENZIES N W, MOODYPW, et al. A simplified sequential phosphorus fraction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in soil[J].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00, 31(11):1981-1991. | 
																													
																						| [59] | 张林, 吴宁, 吴彦, 等. 土壤磷素形态及其分级方法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7):1775-1782. | 
																													
																						| [60] | TIESSEN H, STEWART J W B, COLE C V. Pathways of phosphorus transformations in soils of differing pedogenesi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4, 48(4):853-858. doi: 10.2136/sssaj1984.03615995004800040031x    
																																					URL
 | 
																													
																						| [61] | 徐光荣, 张世熔, 钟钦梅, 等. 基于Tiessen方法的土壤磷分级浸提过程的改进研究[J]. 土壤通报, 2017, 48(1):134-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