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曾志红,王强,林伟静,等.绿豆蛋白营养及功能特性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2,27(6):51-55. [2]	刘峰.黑龙江省绿豆产业现状及技术对策[J].杂粮作物,2010,30(2):151-153.
 [3]	李敏,李清泉,曾玲玲.黑龙江省绿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0):133-134.
 [4]	黄建国.关于绿豆象的几个问题[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03):85-87.
 [5]	邓芸,王佛生,李元龙.绿豆象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试验研究[J].杂粮作物,2008,28(6):385-386.
 [6]	黄建国. 绿豆象的生物学的研究[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80(01):22-28.
 [7]	Gujar G T, Yadav T D. Feeding of Callobruchus maculates (Fab.) and Callosobeuchs chinemsi (L.) in gram[J].Indian Journal of Entomology,1978,40:108-112.
 [8]	孙蕾,程须珍,王丽侠.绿豆抗豆象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8(1):113-117.
 [9]	王进忠,田慧敏,张民照,等.绿豆象生物学习性及室内药效测定[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20(4):25-44.
 [10]	邓永学,朱文炳,李隆术.绿豆象地理种群初步研究[J].粮食储藏,1989,18(03):55.
 [11]	徐长明.绿豆象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方法[J].陕西粮油科技,1992,17(49):27-28.
 [12]	金文林,谭瑞娟,王进忠,等.田间小豆绿豆象卵空间分布型初探[J].植物保护,2004,30(6)34-36.
 [13]	赵铁生,杨君,卜瑞,等.吉林省绿豆象生活史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49-150.
 [14]	张友兰,卢协华.绿豆象生活史探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1986(06):33-36.
 [15]	李新耀.明光市绿豆象发生危害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156-157.
 [16]	陈方景,梁壁元,程义华.浙西南山区景宁县绿豆象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资科技,2004,3:22-23.
 [17]	华红霞,李绍勤,邓望喜.不同豆类对绿豆象生长发育的影响[A].武汉:中国会议,第三届湖北湖南植保农药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
 [18]	王燕,Narayan S T,陈斌,等.绿豆象在不同豆类上的生长发育及产卵选择性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5(1):34-39.
 [19]	刘昌燕,李莉,陈宏伟,等.绿豆象在不同豆类上的生长发育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2):5610-5612.
 [20]	赫卫清,潘一廷,唐益雄. 淀粉酶抑制剂与抗虫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02,22(2):172-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