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荷生.华北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 王荷生,张镜锂,黄劲松,等.华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1995,17(S7):1-3.
 [3] 杨相甫,师学珍,李景原,等.华北地区国家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区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3):4868-4875.
 [4] 贺士元,邢其华,尹祖棠,等.北京植物志(1984年修订版)[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4:1-47.
 [5] 刘家宜.天津植物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 河北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河北植物志(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0-167.
 [7] 刘天慰,凌元洁,李本良,等.山西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3-142.
 [8] 马毓泉,富象乾,陈山,等.内蒙古植物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78-248.
 [9] Ching R C. The Chinese fern families and genera: Systematic arrangement and historical origin[J].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1978,16(3):1-19.
 [10] 吴兆洪,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2-37.
 [11] 陆树刚.中国蕨类植物区系[A].中国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8-93.
 [12] Zang D K.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ern flora in China[J].Acta BotBoreal-Occident Sin,1998,18(3):459-465.
 [13] 王荷生.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1~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004.
 [15] 葛源,于明,刘全儒,等.北京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8):1657-1662.
 [16] 邢韶华,林大影,袁秀,等.北京山区野生维管束植物区系[J].生态学杂志,2006,25(6):671-676.
 [17] 王久中,康木生,路端正,等.百花山蕨类植物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4):8-12.
 [18] 李利平.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类与重点保护植物评价[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19] 路端正,成克武,崔国发,等.北京喇叭沟门林区维管植物区系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4):113-117.
 [20] 余莉,董丽,任爽英,等.北京地区蕨类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评价[J]. 中国园林,2005,21(6):69-71.
 [21] 陈宏伟,于顺利,蔡博峰,等.北京四座楼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植被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15(1):62-69.
 [22] 王天罡,邢韶华,林大影,等.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7,22(2):134-139.
 [23] 唐伟斌.河北蕨类植物区系初步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6):606-610,642.
 [24] 王振杰.河北山地高等植物区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6.
 [25] 韩九皋,唐伟斌.河北省太行山野生观赏蕨类植物及引种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03-404,407.
 [26] 牛玉璐.河北省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 30(6):19-20.
 [27] 牛玉璐,赵建成.河北茅荆坝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7,9(1):1-4.
 [28] 王银娥,张军,杨风英,等.山西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对策[J].山西林业科技,2006(3):4-6.
 [29] 宋敏丽,王惠玲.山西中条山林区的药用蕨类植物[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3):114-117.
 [30] 李宝堂.山西泽州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23-24.
 [31] 刘晓铃,谢树莲.山西省蕨类植物三个新记录[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4):345-346.
 [32] 谢树莲,王芳,刘晓铃,等.山西蕨类植物新资料[J].西北植物学报, 2007,27(4):827-830.
 [33] 刘全儒,康慕谊.山西维管植物新资料[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 (2):412-415.
 [34] 刘书润.内蒙古植物区系纲要(上)[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4 (2-3):127-132.
 [35] 刘延里,戴瑞忠,黄学文,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12):49-52.
 [36] 唐立红,段永平,王秀艳,等.内蒙古黑里河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67-669.
 [37] 张楠楠,刘兴双,杨鑫,等.内蒙古古日格斯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3):340-344.
 [38] 张书理.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9] 韩苏雅.内蒙古扎鲁特旗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0] Zhang Y L. Coefficient of similarity——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floristic geography[J].Geographical Research,1998,17(4):429-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