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世宗,冯宝春,陈学森.枣起源演化及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2):306-308.
[2] 刘孟军.枣属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文献综述[J].园艺学报,1999,26(5):302-308.
[3] 罗大伦.《神农本草经》里的中药智慧——大枣[J].食品与健康,2012(12):36-37.
[4] 柏芳青.利用枣制品下脚料生产枣醋的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8,33(2):29-31.
[5] 郭满玲.我国鲜食枣品种资源及分布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6] 王中堂,张琼,单公华,等.山东省枣产业近十年的发展状况[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5):126-128.
[7] 王敬东,陈晓军,张丽,等.宁夏枣树花药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1):174-178.
[8] 俞飞飞,孙其宝,陆丽娟.安徽地方优质枣品质性状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957-8958.
[9] 马丙尧,邢尚军,杜振宇,等.根系修剪与施肥对冬枣二次枝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1):183-187.
[10] 辛艳伟,集贤,刘和.裂果性不同的枣品种果皮及果肉发育特点观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253-253.
[11] 王亮,赵迎丽,张晓宇,等.气调贮藏对冬枣采后生理及有害物质积累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78-83.
[12] 胡芳,赵智慧,刘孟军.HPLC法测定不同枣品种果实中白桦酯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434-438.
[13] 曹一博,孙帆,刘亚静,等.枣果实组织结构及果皮中矿质元素含量对裂果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3,04:621-626+725.
[14] 王亚萍,王贵禧,李艳菊.冬枣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3):82.
[15] 赵健,苏月玲,沈效东,等.不同保鲜剂处理对灵武长枣贮藏品质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7):86-88.
[16] 马庆华,续九如,王贵禧,等.花期促果措施对冬枣内源激素和坐果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234-238.
[17] 苑赞,卢艳清,赵锦,等.枣抗裂果种质的筛选与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3,23:4968-4976.
[18] 田昕,王振亮,贺伟,等.枣树不同品种缩果病抗性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9):152-158.
[19] 马庆华,续九如,王责禧,等.冬枣百菌清、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残留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
[20] 王长柱,高京草,高文海,等.枣品种改良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07,24(5):673-678.
[21] 刘孟军,王振一.枣树种质资源、良种选育和良种基地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6(S1):26-27.
[22] 彭建营,梁春莉,张云鹏,等.3个主栽枣品种花粉贮藏及其发芽特性的研究[J].北方植物学研究,2002(4):38-41.
[23] 王玖瑞,刘孟军,梁海永.枣树单花不同开放阶段花粉萌发率和内源激素的变化[J].园艺学报,2005,32(4):677-679.
[24] 韩斌,李敬蕊,徐志波,等.枣不同品种开花结实及花粉发芽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167-170.
[25] 魏天军,李百云.采收期和品种对枣果实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9):184-187.
[26] 樊保国,李月梅,李登科.冬枣引种栽培区气候适宜性的灰色综合评估[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
[27] 王学军,白仲奎,孙艳,等.河北省枣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河北果树,2014(5):2-3,12.
[28] 樊保国,李月梅,李登科.冬枣引种栽培区气候适宜性的灰色综合评估[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208-211.
[29] 马庆华,续九如,王贵禧,等.枣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174-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