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邓伟.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J].地理研究,2010(6):959-969. [2]	卢小兰.中国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空间统计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7):116-120.
 [3]	吴良兴.大型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4]	吴振良.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5]	曹淑艳,谢高地.表达生态承载力的生态足迹模型演变[J].应用生态学报,2007(6):1365-1372.
 [6]	宋艳春,余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4(10):2975-2984.
 [7]	余丹林,毛汉英,高群.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01-210.
 [6]	王志伟,耿春香,赵朝成.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初探[J].价值工程,2010(26):127-129.
 [8]	陈兆荣.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趋势与预测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4-108.
 [9]	李悦,成金华,席皛.基于GRA-TOPSIS的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17):102-105.
 [10]	蔡文.物元模型及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100.
 [11]	张斌,雍歧东,肖芳淳.模糊物元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85.
 [12]	刘寒梅,李丽杰,刘任.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与面临的困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94-95,103.
 [13]	许秀川.重庆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差距与推进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4]	李智国.云南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态势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93-101.
 [15]	秦成,王红旗,田雅楠,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335-338.
 [16]	刘仁志,汪诚文.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S1):92-101.
 [17]	陆传豪,代富强,周启刚.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变化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2):183-187.
 [18]	刘丽丽.基于可持续视角的重庆主城区生态承载力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19]	陈超,廖和平.山地区生态承载力计算及提升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139-144.
 [20]	刘明华,赵爽,杨秀花.河南省区域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4):31-36.
 [21]	刘黎,徐逸伦,江善虎,等.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城市活力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1):73-77.
 [22]	姚玉鑫,张英,鲁斌礼,等.模糊物元模型在评价区域水环境承载力中的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2):82-86.
 [23]	吴健妮.熵权法筛选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6):45-49,54.
 [24]	莫琦,汪敏.基于模糊物元的区域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36.
 [25]	郭月婷,徐建刚.基于模糊物元的淮河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J].应用生态学报,2013(5):1244-1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