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洪杰, 李宪文, 史学正, et al.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分布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关系[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02): 44-46. [2] 黄和平, 杨吉力, 毕军, et al. 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对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05(03): 37-40. [3] 魏彦昌, 欧阳志云, 苗鸿, et al.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土壤性质空间异质性[J]. 生态学杂志. 2007(02): 197-203. [4] 李裕元, 邵明安, 陈洪松, et al. 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5): 10-15. [5] 刘世梁, 傅伯杰, 刘国华, et al. 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J]. 土壤通报. 2006(01): 137-143. [6] 王振平. 大港河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江西农业大学, 2012. [7] 王琳, 欧阳华, 周才平, et al. 贡嘎山东坡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 2004(06): 1012-1019. [8] 侯芸芸, 曹春, 任海峰, et al.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群落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10): 77-79. [9] 邱虎森, 苏以荣, 黎蕾, et al. 典型喀斯特高原坡地土壤养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土壤. 2013(06): 985-991. [10] 刘璐, 曾馥平, 宋同清, et al. 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7): 1667-1673. [11] 张忠华, 胡刚, 祝介东, et al. 喀斯特森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对树种分布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11(10): 1038-1049. [12] 王平, 任宾宾, 易超, et al. 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理化性质垂直变异特征与环境因子关系[J]. 山地学报. 2013(04): 456-463. [13] 吕世丽, 李新平, 李文斌, et al.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森林土壤养分特征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161-168. [14] 郎华林, 龙翠玲. 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8): 3987-3990. [15] 杨克凤, 张鑫童, 汪大林, et al. 马鬃岭自然保护区土壤碳蓄积的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10): 2372-2375. [16] 车宗玺, 刘贤德, 车宗奇, et al.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5): 164-169. [17] 姚梅琴.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的垂直分异规律及其开发利用[J]. 大众科技. 2009(08): 110-111. [18] 杨淑贞, 马原, 蒋平, et al. 浙江西天目山土壤理化性质的海拔梯度格局[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101-107. [19] 彭新华, 李元沅, 赵其国. 我国中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研究[J]. 山地学报. 2001(06): 489-496. [20] 马鹏, 陈刚. 缙云山黛湖小流域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1): 217-218. [21] 胡楠, 范玉龙, 丁圣彦, et al.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与植物功能群关系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72-76. [22] 吴鹏, 朱军, 陈骏, et al.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理化性状研究[J]. 贵州林业科技. 2011(03): 1-9. [23] 王斌, 陈亚明, 周志宇.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研究[J]. 中国沙漠. 2007(03): 483-490. [24] 吴鹏, 付达夫, 朱军. 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理化性状研究[J]. 贵州林业科技. 2013(04): 1-9. [25] 黄承标, 罗远周, 张建华, et al.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化学性质垂直分布特征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1): 245-247. [26] 张继平, 张林波, 王风玉, et al.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变化[J]. 土壤. 2014(02): 262-268. [27] 高培鑫, 聂立水, 吴记贵, et al.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林土壤养分与坡位关系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0): 68-72. [28] 贾景丽, 楼崇, 叶立新, et al. 凤阳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特性[J]. 华东森林经理. 2008(02): 5-10. [29] 黄庆丰, 高健, 吴泽民.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及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2(01): 82-86. [30] 黄志宏, 田大伦, 周光益, et al. 广东南岭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状况比较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09): 63-67. [31] 吴鹏, 朱军, 陈骏, et al. 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特性[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2): 95-97. [32] 骆土寿, 周光益, 李意德, et al. 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格局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 2005(02): 9-13. [33] 姜霞, 张佐玉, 许才万. 南江峡谷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指标对比研究[J]. 贵州林业科技. 2014(01): 13-17. [34] 何蓉, 杨卫, 李玉媛, et al. 高黎贡山南段2种森林类型的土壤特性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04(03): 46-52. [35] 何蓉, 杨卫, 方波, et al. 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南段4种森林类型的林地土壤特性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07(03): 22-29. [36] 王燕, 刘苑秋, 曾炳生, et al.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01): 96-100. [37] 刘西军, 黄庆丰, 聂昌伟, et al. 肖坑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氮、磷含量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01): 124-127. [38] 蒋文伟, 周国模, 余树全, et al. 安吉山地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4(04): 73-76. [39] 夏汉平, 余清发, 张德强. 鼎湖山3种不同林型下的土壤酸度和养分含量差异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特性[J]. 生态学报. 1997(06): 83-91. [40] 周毅, 黎艳明, 郭乐东, et al. 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土有机碳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 2009(05): 1-7. [41] 陈仁华.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的现状与保护[J]. 林业勘察设计. 2006(02): 133-135. [42] 文仕知, 贺希, 刘迪钦, et al. 湘西南山地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养分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 2011(03): 16-19. [43] 王忠诚, 文仕知, 胡曰利, et al. 鹰嘴界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保育土壤效益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08): 52-57. [44] 张珍明, 贺红早, 张玉武, et al.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肥力及碳含量[J]. 西南农业学报. 2014(03): 1202-1206. [45] 张彪, 高人, 杨玉盛, et al.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7): 1635-1640. [46] 刘敏, 苏志尧. 广东低山林下土壤理化特征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02): 36-40. [47] 张晓琳, 王帅, 王旭, et al. 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4(02): 362-368. [48] 余霞, 谭长银, 喻勋林, et al. 九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及成土过程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2(04): 80-85. [49] 张振明, 余新晓, 王友生, et al. 森林不同土壤层全氮空间变异特征[J]. 生态学报. 2011(05): 1213-1220. [50] 黄承标, 吴仁宏, 何斌, et al. 三匹虎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09(03): 16-21. [51] 魏新, 郑小锋, 张硕新. 秦岭火地塘不同海拔梯度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03): 9-14. [52] 黄文娟, 刘菊秀, 唐旭利, et al. 鼎湖山5种森林土壤的无机氮和有效磷含量[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04): 441-447. [53] 贝荣塔, 陆梅, 罗云云. 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土壤与保护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 2009(03): 1-5. [54] 王雪松, 侯长旺, 许铁军, et al. 呼中自然保护区土壤分布规律及特性研究[J]. 林业科技情报. 2011(04): 12-15. [55] 常超, 谢宗强, 熊高明, et al.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J]. 生态学报. 2009(11): 5978-5985. [56] 贝荣塔, 罗云云, 陆梅. 元江自然保护区土壤与保护[J]. 广西林业科学. 2009(02): 87-91. [57] 贝荣塔, 陈慧泉, 田昆. 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3(02): 61-64. [58] 贝荣塔, 田昆, 常凤来.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土壤与保护[J]. 山东林业科技. 2009(06): 51-54. [59] 张万儒, 杨承栋, 许本彤, et al. 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状况[J]. 土壤通报. 1990(03): 97-102. [60] 薛敬意, 唐建维, 沙丽清, et al.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季节变化[J]. 植物生态学报. 2003(03): 373-379. [61] 刘宏伟, 陈立新, 马海娟, et al. 凉水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磷季节动态及有效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04): 62-65. [62] 万忠梅, 宋长春. 土壤酶活性对生态环境的响应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09(04): 951-956. [63] 周丽霞, 丁明懋.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对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J]. 生物多样性. 2007(02): 162-171. [64] 宋长青, 吴金水, 陆雅海, et al. 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研究10年回顾[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10): 1087-1105. [65] 姚槐应, 何振立, 陈国潮, et al. 红壤微生物量在土壤-黑麦草系统中的肥力意义[J]. 应用生态学报. 1999(06): 725-728. [66] 曹正邦, 樊庆笙. 施用肥料对于红壤中微生物区系影响的初步分析[J]. 土壤学报. 1957(03): 206-214. [67] 许光辉, 郑洪元, 张德生, et al. 长白山北坡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J]. 生态学报. 1984(03): 207-223. [68] 侯芸芸.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69] 章家恩, 刘文高, 王伟胜.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根际土壤养分状况[J]. 土壤与环境. 2002(03): 279-282. [70] 陶宝先, 张金池, 愈元春, et al. 苏南丘陵地区森林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10): 2349-2354. [71] 蒋智林, 刘万学, 万方浩, et al. 紫茎泽兰与非洲狗尾草单、混种群落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比较[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04): 900-907. [72] 邱莉萍, 刘军, 王益权, et al.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3): 277-280. [73] 刘建新. 不同农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相关关系研究[J]. 土壤通报. 2004(04): 523-525. [74] 陈志芳, 刘金福, 吴则焰. 戴云山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10-14. [75] 谢瑾, 李朝丽, 李永梅, et al. 纳板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12): 3169-3176. [76] 李明锐, 沙丽清. 西双版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矿化作用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01): 54-58. [77] 林培松, 尚志海. 韩江流域典型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初步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9(03): 117-120. [78] 杨晓娟, 王海燕, 任丽娜, et al. 我国森林土壤健康评价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12(04): 972-978. [79] 路鹏, 苏以荣, 牛铮, et al.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时空变异[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04): 190-194. [80] 黄宇, 汪思龙, 冯宗炜, et al.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12): 2199-2205. [81] 赵玉国, 张甘霖, 张华, et al. 海南岛土壤质量系统评价与区域特征探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03): 18-20. [82] 郑昭佩, 刘作新.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01): 131-134. [83] 房全孝. 土壤质量评价工具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13(02): 496-504. [84] 张心昱, 陈利顶.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03): 30-34. [85] 赵其国, 孙波, 张桃林. 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 Ⅰ.土壤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J]. 土壤. 1997(03): 113-120. [86] 张华, 张甘霖. 土壤质量指标和评价方法[J]. 土壤. 2001(06): 326-330. [87] 刘国顺, 王晓云, 袁玉霞, et al.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12(02): 102-105. [88] 刘用清.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J]. 福建环境. 1996(04): 12-14. [89] 韦国富, 黄承标, 覃文更, et al. 木论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的理化特性[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9(03): 180-183. [90] 张鼎华, 李宝福. 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土壤条件和肥力演变的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 1996(11): 10-13. [91] 贾守信. 提高森林土壤肥力途径的探讨[J].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87(04): 26-33. [92] 于法展, 李保杰, 单勇兵, et al. 连云港云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健康评价研究[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61-68. [93] 曾晨, 于法展, 耿佳, et al. 徐州泉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健康指数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9): 11558-11560. [94] 蔡晓玲, 廖德平. 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土壤化学性质分析[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0(03): 102-104. [95] 王清奎, 汪思龙, 冯宗炜, et al.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05(03): 513-519. [96] 赵其国孙波. 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1999(02): 2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