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荣华,蒲英霞,马晓冬.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M].科学出版社,2007. [2]Tobler W R. 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C]. Clark University, 1970:234-240.
 [3]邱炳文, 王钦敏, 陈崇成,等. 福建省土地利用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2):311-320.
 [4]胡和兵, 刘红玉, 郝敬锋,等. 城市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3, 33(8):2565-2576.
 [5]赵小风, 黄贤金, 张兴榆,等. 区域COD、SO2及TSP排放的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环境科学, 2009, 30(6):1580-1587.
 [6]关伟, 朱海飞. 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 地理研究, 2011, 30(11): 2008-2016.
 [7]谢花林, 刘黎明, 李波,等. 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 地理学报, 2006, 61(4):389-400.
 [8]程叶青, 王哲野, 叶信岳,等.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J].地理学报, 2013, 68(10):1418-1431.
 [9]王岩松, 赵永. 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尺度效应[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5):69-72.
 [10]程琳, 李锋, 邓华锋. 中国超大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动态演变[J]. 生态学报, 2011, 31(20):6194-6203.
 [11]徐丽华, 岳文泽, 曹宇. 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尺度效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12):2827-2834.
 [12]黄静, 崔胜辉, 李方一,等. 厦门市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J]. 生态学报, 2011, 31(24):7441-7449.
 [13]庄大方, 刘纪远.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1997(2):105-111.
 [14]孟斌, 王劲峰, 张文忠, 等.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4): 393-400.
 [15]Anse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 27(2):93–115.
 [16]汪煜,朱振宇,刘玥.基于DEM的土地利用格局空间自相关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23): 8009-8013.
 [17]邓聚龙. 灰色控制系统[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
 [18]张辉, 高德利. 基于模糊数学和灰色理论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 38(3):1-6.
 [19]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Anselin L, Syabri I, Kho Y. GeoDa: An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Data Analysis[J].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06, 38(1):5-22.
 [21]艾少伟,陈肖飞,魏明洁.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31(2):3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