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庆源,傅德志.文冠果生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2010,46(1):158-162. 
[2]	牟洪香,于海燕,侯新村.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在我国的分布规律研究[J].安微农业科学,2008,36(9):3626-3628. 
[3]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1-72. 
[4]	牟洪香,侯新村,刘巧哲.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的表型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7,20(3):350-355. 
[5]	山西植物志编委员会.山西植物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5-110. 
[6]	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文冠果结果枝短截结实效果显著[J].林业科技通讯,1980(12):10. 
[7]	凉城县林工队.我县文冠果生长情况调查[J].林业科技通讯,1975(1):13-14. 
[8]	内蒙古林业局科教处.全国文冠果科研协作会议在内蒙古召开[J].内蒙古林业科技,1979(1):24-25. 
[9]	葛福磊,郑兴秋,刘景江.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文冠果繁育技术[J].防护林科技,2007(5):131. 
[10]	孙士庆,李延华,王继河,等.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文冠果播种造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5:15-16. 
[11]	李海存.文冠果在农十师的引种及推广[J].新疆农垦科技,2007,3:35-36. 
[12]	江萍,宋于洋,王学君.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栽培技术体系初探[J].林业科技,2007,3:22-23. 
[13]	赵锁江.文冠果在张家口地区引种栽培试验[J].河北北方学报,2006,22(1):49-50. 
[14]	柴春山,芦娟,蔡国军,等.文冠果人工种群的果实表型多样性及其变异[J],林业科学研究,2013,26(2):181-191. 
[15]	侯元凯,黄琳,高巍,等.不同种源文冠果果实及种子表型性状变异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7):20-24. 
[16]	高洁.文冠果丰产栽培技术[J].山西科技,2007(5):153-155. 
[17]	邓红,孙俊,范雪层,等.文冠果籽油的不同提取工艺及其组成成分比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a,35(10):39-41. 
[18]	邓红,吉生铎,李招娣,等.文冠果籽油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组成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b,33(6):149-153. 
[19]	傅佳瑞.种子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219-258. 
[20]	王景升.种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25-28.. 
[21]	王小平,刘晶岚,王九龄,等.白皮松种子及球果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3):25-31. 
[22]	胡晋.种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14. 
[23]	杨旭,杨志玲,周彬清,等.不同地理种源桔梗种子性状及苗期生长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17(1):66-70. 
[24]	佘诚棋,方升佐,杨万霞.青钱柳种子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4):6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