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景蕊莲.作物抗旱节水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1):1-5. 
[2]	杨红旗,郝仰坤.中国水稻生产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351-354. 
[3]	徐建欣,王云月,姚春,等.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云南陆稻品种遗传多样性[J].中国水稻科学,2012,26(2):155-164. 
[4]	张燕之,曹炳晨.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 Ⅲ. 水稻抗旱力指数与抗旱性[J].辽宁农业科学,1996(3):13-15. 
[5]	张灿军,姚宇卿,王育红,等.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Ⅰ 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3):33-36. 
[6]	张灿军,王育红,姚宇卿,等.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Ⅱ 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3):37-39. 
[7]	王育红,姚宇卿,张灿军,等.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Ⅳ 旱稻苗期抗旱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4):134-137. 
[8]	王育红,吕军杰,张洁,等.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Ⅲ 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4):129-133. 
[9]	何丹,林承勇.玉米苗期抗旱性鉴定研究[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6(3):20-23. 
[10]	王贺正,李艳,马均,等.水稻苗期抗旱性指标的筛选[J].作物学报,2007,33(9):1523-1529. 
[11]	李艳,马均,王贺正,等.水稻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及其综合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3):250-255. 
[12]	王贺正,马均,李旭毅,等.水稻开花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J].作物学报,2005,31(11):1485-1489. 
[13]	王毅.水稻抗旱性的主要鉴定指标及其抗旱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9,29(2):40-45. 
[14]	李成业,熊昌明,魏仙君.中国水稻抗旱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7,20(5):426-429. 
[15]	Minitab Inc, Minitab 15: Statistical Software[M]. Nittany Valley: State College PA,2007. 
[16]	吕凤山,侯建华.陆稻抗旱性主要指标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4,9(4):7-12. 
[17]	胡荣海,昌小平.反复干旱法的生理基础及其应用[J].华北农学报,1996,11(3):51-56. 
[18]	王贺正.水稻抗旱性研究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7. 
[19]	景蕊莲,昌小平.小麦幼苗根系形态与反复干旱存活率的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2,22(2):243-249. 
[20]	李壮,许文娟,薛兵东,等.玉米苗期抗旱性评定方法探讨[J].玉米科学,2004,12(2):73-75. 
[21]	程建峰,潘晓云,刘宜柏,等.水稻抗旱性鉴定的形态指标[J].生态学报,2005,25(11):3117-3125. 
[22]	彩霞,沈秀瑛.作物抗旱性鉴定指标及数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2,18(1):49-51. 
[23]	李运朝,王元东,崔彦宏,等.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4,12(1):63-68. 
[24]	胡荣海,昌小平.反复干旱法的生理基础及其应用[J].华北农学报,1996,11(3):5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