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水稻

    专题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的有关水稻育种、耕种、田间管理等的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合评述、实践交流、应用技术、科技简讯、信息研究等文章为内容,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稻田免耕年限与复耕次数对土壤容重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胡怀舟, 胡邦友, 张绪林, 刘忠诚, 刘俊延, 慈恩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10): 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900668  
    摘要 + 602 )   HTML 38 )    PDF ( 1395KB )( 159 )   

    试验以免耕1~10年稻田和免耕3~6年后复耕1次、复耕2次、复耕3次稻田为对象,探索不同免耕年限与复耕次数对稻田土壤容重和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因地制宜推广免耕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无论土壤表层还是下层,免耕土壤容重总是大于翻耕土壤,且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其土壤容重逐渐加重,免耕3年及以后处理土壤容重显著大于翻耕处理(P<0.05),随着复耕次数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连续免耕1~5年的田块,免耕栽培处理水稻最高苗和有效穗以及产量均表现为比翻耕栽培处理高,免耕6年处理表现相对平缓稳定,免耕7年及以后分蘖能力和产量明显下降。免耕3~5年后进行复耕处理水稻分蘖能力和产量总是低于对应的免耕4~6年处理,且随着复耕次数的增加差距逐渐扩大,免耕7年处理水稻分蘖能力和产量与免耕6年后进行复耕1次处理基本持平。结论为稻田免耕应以6年内为宜,当稻田连续免耕超过最适年限后,需要进行复耕作业,复耕1次即可。

    哈尼梯田水稻农家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原生境保护研究进展
    何柳, 宋英杰, 龙春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10): 87-9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1100820  
    摘要 + 381 )   HTML 3 )    PDF ( 1192KB )( 90 )   

    以元阳哈尼梯田水稻农家品种种植现状为例,回顾了现有的关于元阳哈尼梯田水稻农家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包括表型遗传多样性和基因遗传多样性;归纳了元阳哈尼梯田原生境保护下生态环境对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主要包括地理条件影响和生物因素影响;总结了元阳当地传统知识和文化对元阳哈尼梯田水稻农家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探究了原生境保护水稻农家品种的优越性。研究旨在为水稻农家品种及相关农家作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广东省水稻育种工程的新进展
    高 云 涂从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6): 114-1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6114  
    摘要 + 940 )      PDF ( 245124KB )( 628 )   
    null
    中粳稻新品种盐稻8号的选育及应用
    严国红 孙明法 姚立生 唐红生 王爱民 何冲霄 任仲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6): 124-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6124  
    摘要 + 915 )      PDF ( 196671KB )( 529 )   
    null
    水稻株高基因eui的研究进展
    邓辉明 向 彦 贺浩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6): 25-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625  
    摘要 + 1638 )      PDF ( 230421KB )( 594 )   
    水稻株高基因eui是美国学者Rutger于1981年发现的。本文介绍了eui基因的遗传学研究、eui基因的功能表达、e-杂交稻的育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以后eui基因利用的展望。
    杂草稻种质资源的鉴定及利用探索
    张忠林 ,谭亚玲,黄大军,谭学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6): 61-6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661  
    摘要 + 1536 )      PDF ( 207431KB )( 588 )   
    对34份韩国杂草稻种质资源进行农艺性状、稻瘟病抗性、品质鉴定及育种利用探索。结果表明:杂草稻为小穗多穗型种质资源,具有抗性好、品质优的特点,可直接用作保持系的选育,但不能直接作恢复系,只可作中间材料用于恢复系的改良。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王松丽,王红艳,黄群策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14-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14  
    摘要 + 1340 )      PDF ( 90917KB )( 615 )   
    概括了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和特点,对离子束生物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诱变作用和介导作用进行分析,认为离子束生物技术能开创水稻育种和生产的新局面,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水稻新种质。
    水稻施用控释肥料生长效应研究
    唐拴虎 谢春生 孙小文 陈建生 徐培智 张发宝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149-1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149  
    摘要 + 1341 )      PDF ( 133375KB )( 618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5种控释肥的氮素释放规律、水稻生长效应及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控释肥BCUF、BNF、BLF处理在水稻移栽后的前30 d内氮素养分释放量高,中后期氮素供应充足,成穗率高、实粒数多,较对照SRSF处理产量分别增长21.56%、6.36%和5.51%,氮素利用率分别增加69.76%、23.62%和15.23%,磷素利用率分别增加28.24%、7.49%和10.95%,钾素利用率分别增加21.53%、10.03%和19.02%。而控释肥BTF和BAF处理因养分的释放过于缓慢,限制了分蘖增长和穗发育,以致穗数、实粒数显著减少,较SRSF处理产量分别降低9.15%和28.66%,养分利用率也显著降低。
    15%克.多.福悬浮种衣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李小林,罗 军,胡 强, 朱建军, 李健强,刘西莉, 浦恩堂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201-2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201  
    摘要 + 1481 )      PDF ( 126064KB )( 525 )   
    检测了15%克.多.福悬浮种衣剂在云南不同生态气候的7个试验点的田间应用效果。结果表明: 15%克.多.福悬浮种衣剂具有防治水稻种传、土传和苗期病虫害鼠害及促进生长发育的综合功效,能显著提高水稻的出苗率、成秧率、百株鲜重、茎蘖数、叶龄、产量等生物学指标。综合分析认为该种衣剂适合在云南省推广应用,就整体而言其最佳药种比为1:40,但不同生态气候条件对种衣剂药种比的要求不尽相同。
    晚稻田蜘蛛和目标害虫内分布型的动态研究
    夏维福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207-20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207  
    摘要 + 1138 )      PDF ( 99924KB )( 530 )   
    通过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在晚稻不同发育期,对稻田蜘蛛及目标害虫飞虱和叶蝉的内分布型进行了系统研究,测定结果表明其内分布型随水稻发育期的变更而变化,为害虫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转SCK基因水稻田间抗虫性评价
    何龙飞,卢升安,李创珍,杨建国,王爱勤,易小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21-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21  
    摘要 + 1398 )      PDF ( 123357KB )( 605 )   
    用转sck基因的M81、R527、C162、秋B、D62B系列水稻及对照,进行了田间抗三化螟性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用枯心指数和白穗指数作评价指标,所有转sck水稻在早造和晚造大田种植中对三化螟抗性均明显提高,达中抗以上,而对照均为中感或感级。而且评价指标枯心指数和白穗指数之间,早造和晚造之间所得结果较一致,在以后抗螟虫鉴定中可考虑选用枯心指数或白穗指数作指标,在早造或晚造进行。
    水稻抗稻瘟病研究进展与对策
    刘国权 , 孟昭河 , 任艳军 , 李春光 , 刘永巍 , 孟巧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211-2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211  
    摘要 + 1777 )      PDF ( 119478KB )( 1300 )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性病害。稻瘟病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水稻生产,不但造成水稻减产10-30%,而且降低水稻品质。本文对水稻抗稻瘟病研究进展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全面防治稻瘟病的综合策略:首先选择抗稻瘟病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其次运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防治稻瘟病技术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最后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稻瘟病。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与科研现状
    孙 淑 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233-2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233  
    摘要 + 1118 )      PDF ( 95340KB )( 679 )   
    目前黑龙江省水稻采用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面积迅速提高,单产及总产不断上升,但生产中仍存在不足,本文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以及科研单位取得的科研成果及今后研究方向。
    mRNA差异显示技术在分离水稻基因中的应用
    程艳军,,郭士伟,高东迎,刘蔼民,陶 澜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29-2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29  
    摘要 + 1523 )      PDF ( 127709KB )( 762 )   
    mRNA差异显示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中分离克隆基因的有效技术。笔者叙述了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改进, 并主要阐述了该技术在分离水稻基因中的应用情况。
    磁化NaCl胁迫溶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肖 望,王玉玲,易 广,梁艺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51-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51  
    摘要 + 1421 )      PDF ( 239965KB )( 733 )   
    研究磁化强度对NaCl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强度的磁化NaCl胁迫溶液浸种并喷洒水稻种子及幼苗,测定种子的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经0.05T的磁化强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水稻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幼苗中可溶性糖含量有明显提高,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溶液经不同磁化处理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表现为酶带增多,酶带加粗;对酯酶同工酶影响不太明显。结论: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磁化处理可以提高盐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能力和幼苗的抗盐能力。
    水稻香味的研究进展
    谢新华。,肖 昕,李晓方,刘邻渭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57-5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57  
    摘要 + 1460 )      PDF ( 93559KB )( 1159 )   
    笔者综述了稻米的嗅香机理,香味的化学成分、鉴定方法与遗传,稻米的种类、加工过程、储藏条件对稻米香味的影响,以及育种研究方面的进展。
    嘉兴水稻海南育种的品质差异及育种策略
    李金军,徐美铃 ,陆金根,张国兴,陈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63-6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63  
    摘要 + 1298 )      PDF ( 119317KB )( 556 )   
    经过对嘉兴香米、苏95-22等7个非糯水稻品种(系)海南和嘉兴不同育种条件下成熟稻米品质分析,发现与稻米商品品质密切相关的同一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外观品质、食味等性状嘉兴和海南截然不同。分析其原因是抽穗后温度条件不同所致,即灌浆时期气温升高或降低,其直链淀粉含量、外观、食味等性状也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早籼稻,还是晚粳稻,这种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根据这一情况,异地育种或不同季节选育品种时,应根据温度条件不同,建立相应的检测指标,以提高针对性、减少品种选育的盲目性。其次,对优质水稻生产来说,改善栽培条件便可进一步提高稻米的食用品质。
    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关键措施研究
    孙 海 正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102-10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02  
    摘要 + 1007 )      PDF ( 78650KB )( 575 )   
    本文从寒地优质水稻生产与高产水稻生产上的不同特点出发,研究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上的关键措施。对于寒地稻作来说,影响大米食味因素可归结为:品种的遗传性、结实期温度和养分供应状况[1]。欲大幅度提高大米食味,首先要充分利用优质米品种,其次要充分利用土壤特性及施肥管理等栽培技术,使品种的优质特性充分表现出来。
    影响水稻种子芽率的因素及其提高对策
    孙淑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112-1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12  
    摘要 + 997 )      PDF ( 121182KB )( 632 )   
    null
    优质稻品种对比试验初报
    傅国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117-1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17  
    摘要 + 792 )      PDF ( 274976KB )( 512 )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