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显扬. 加快贵州茶业发展的思考[J]. 贵州茶叶, 2009(1): 7-18. [2]多彩贵州网.黔茶这一年—2013年贵州茶叶行业十大新闻回顾. http://finance.gog.com.cn/system/2014/01/06/013064035_01.shtml. 2014-01-06. [3]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Z]. 2014-05-08. [4]吴战平. 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气候评析[M].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3:3-6. [5]梁勇, 唐义. 贵州茶产业发展思路[J]. 中国茶叶, 2008(5): 24-25. [6]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Working Group 1 Contribution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13. [7]郭建平.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演变趋势[M]. 气象出版社, 2010. [8]赵俊芳, 郭建平, 马玉平,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趋势及适应对策[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1): 2922-2930. [9]杨晓光, 李勇, 代姝玮,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Ⅸ.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22(12) : 1-13. [10]代姝玮, 杨晓光, 赵孟,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Ⅱ.西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 2) : 442-452. [11]叶谦. 茶叶的气候变化故事[J]. 中国科技教育, 2013, (1): 74-75. [12]常旭. 气候变化威胁印度茶业发展[J]. 中国茶叶, 2011(2): 19. [13]张建国, 许映莲, 张旭晖, 等. 苏南茶区无霜期气候变化趋势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9) : 43-46. [14]朱秀红, 周秀君, 韩贵香. 日照市气候变化及其对茶树生长的影响[J]. 山东气象, 23 (4) : 32-33. [15]荣东红, 章祖武, 秦国换. 气候变化对宁红茶产量及品质影响分析[J]. 科技传播), 2012(17): 58. [16]王丽萍, 陈少勇,董安祥. 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J]. 地理科学, 2005,60(4): 689-697. [17]陈娟, 罗宇翔, 郑小波. 近50年贵州雾的时空分布及变化[J]. 高原山地气研究,2013, 33(2): 46-50. [18]陈羽. 春茶、夏茶、秋茶的鉴别[J]. 上海茶叶, 2006(2): 19. [19]汪荣灶, 王林志, 程小燕. 赣北茶树病虫年各时期的发生特点与无公害治理[J]. 贵州茶叶, 2010, 38(1): 24-26. [20]黄寿波. 果树气象与茶树气象研究(黄寿波论文选集[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223-415. [21]吴沟, 姚国坤, 葛铁钧. 提高春茶产量的理论依据及主要技术措施[J]. 中国茶叶, 1985(01): 14-17. [22]搜狐健康. 识茶有道:春茶、夏茶与秋茶的鉴别方法. http://health.sohu.com/20090416/n263419892.shtml. 2009-04-16. [23]肖润林, 王久荣, 单武雄, 等. 不同遮荫水平对茶树光合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6): 6-11. [24]中国气象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 气象出版社, 2003:1-151. [25]黄晓俊. 贵定云雾茶的气候适宜性分析[J]. 贵州气象, 2008, 32(6): 25-26. [26]杨恕良, 黄肇玉. 试论贵州茶树气候优势及其区划[J]. 耕作与栽培, 1984(1): 2-10. [27]胡家敏, 谷晓平, 徐永灵, 等. 贵州茶树种植的气候资源优势及发展建议[J]. 贵州气象, 2008, 32(3): 19-21. [28]黄寿波. 茶树生长的农业气象指标[J]. 中国农业气象, 1981, 02(03): 54-58. [29]黄寿波. 我国主要高山名茶产地生态气候的研究[J]. 地理科学, 1986, 6(2): 125-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