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农业科学,2010(5):524-526. [4]	杨庆才.玉米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J].玉米科学,2010,18(1):135-138,145.
 [5]	刁军,董晓明,姜晓燕,等.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大田作物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266-270.
 [6]	秦大河,罗勇,陈振林.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6):311-314.
 [7]	屈振江.陕西农作物生育期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75-79.
 [8]	米娜,纪瑞鹏,张玉书,等.辽宁省玉米适宜播种期的热量资源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29-334.
 [9]	王琪,马树庆,郭建平,等,温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9,28(2):255-260.
 [10]	贾建英,郭建平.东北地区近46年玉米气候资源变化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3):302-307.
 [11]	尹光华,沈业杰,亢振军,等.辽西半干旱区抗旱高产玉米品种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95-198.
 [12]	张谋草,赵玮,邓振镛,等.分期播种对陇东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及适宜播期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28-33.
 [13]	尚宗波.全球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春玉米生长的可能影响[J].植物学报,2000,42(3):300-305.
 [14]	姚婷,武美兰,钱晓刚.贵州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性状与气候因素的初步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40-42.
 [15]	李萍萍,刘恩财,谢立勇,等.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6):532-534.
 [16]	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气象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6):79-100.
 [17]	梁群,张国林.近50年辽宁朝阳地区气温与降水趋势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694-13697.
 [18]	严昶升.燕辽易旱区生态农业的雏形[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7-155.
 [19]	安昕,张国林.辽宁西部半干旱区近50年降水趋势及周期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5):214-220.
 [20]	黄健.农业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4-18.
 [21]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3-204.
 [22]	安维默.用Excel管理和分析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08-263.
 [23]	王立志,王连敏,张国民,等.不同温度条件下玉米种子发芽的量化模型[J].中国农业气象,2000,21(3):36-38.
 [24]	李素玲,吴国定,刘海潮,等.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00,28(2):16-18.
 [25]	陈民生,赵京岚,徐守国.玉米种子发芽特性与温度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2):40-43.
 [26]	史振声,张世煌,李凤海,等.辽宁中熟、中晚熟与晚熟玉米品种的产量性能比较与分析[J].玉米科学,2008,16(6):6-10.
 [27]	周广学,李普庆,周晓东.辽宁西部地区光热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z1):38-42.
 [28]	张国林,戴海燕,隋景跃.近60年农业生产期干旱发生风险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227-231.[1]	马树庆,王琪,罗新兰.基于分期播种的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Zea mays)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5):2l3l-2l39.
 [2]	顾莉丽.中国玉米经济问题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2010,18(3):160-164.
 [3]	孙艳妮,程林,李昌新.我国粮食安全的区域性和结构性差异[J].江苏农业科学,2010(5):524-526.
 [4]	杨庆才.玉米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J].玉米科学,2010,18(1):135-138,145.
 [5]	刁军,董晓明,姜晓燕,等.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大田作物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266-270.
 [6]	秦大河,罗勇,陈振林.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6):311-314.
 [7]	屈振江.陕西农作物生育期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75-79.
 [8]	米娜,纪瑞鹏,张玉书,等.辽宁省玉米适宜播种期的热量资源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29-334.
 [9]	王琪,马树庆,郭建平,等,温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9,28(2):255-260.
 [10]	贾建英,郭建平.东北地区近46年玉米气候资源变化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3):302-307.
 [11]	尹光华,沈业杰,亢振军,等.辽西半干旱区抗旱高产玉米品种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95-198.
 [12]	张谋草,赵玮,邓振镛,等.分期播种对陇东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及适宜播期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28-33.
 [13]	尚宗波.全球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春玉米生长的可能影响[J].植物学报,2000,42(3):300-305.
 [14]	姚婷,武美兰,钱晓刚.贵州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性状与气候因素的初步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40-42.
 [15]	李萍萍,刘恩财,谢立勇,等.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6):532-534.
 [16]	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气象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6):79-100.
 [17]	梁群,张国林.近50年辽宁朝阳地区气温与降水趋势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694-13697.
 [18]	严昶升.燕辽易旱区生态农业的雏形[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7-155.
 [19]	安昕,张国林.辽宁西部半干旱区近50年降水趋势及周期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5):214-220.
 [20]	黄健.农业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4-18.
 [21]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3-204.
 [22]	安维默.用Excel管理和分析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08-263.
 [23]	王立志,王连敏,张国民,等.不同温度条件下玉米种子发芽的量化模型[J].中国农业气象,2000,21(3):36-38.
 [24]	李素玲,吴国定,刘海潮,等.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00,28(2):16-18.
 [25]	陈民生,赵京岚,徐守国.玉米种子发芽特性与温度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2):40-43.
 [26]	史振声,张世煌,李凤海,等.辽宁中熟、中晚熟与晚熟玉米品种的产量性能比较与分析[J].玉米科学,2008,16(6):6-10.
 [27]	周广学,李普庆,周晓东.辽宁西部地区光热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z1):38-42.
 [28]	张国林,戴海燕,隋景跃.近60年农业生产期干旱发生风险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227-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