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蕴薇,韩建国,任为波,等.植物诱变育种及其在牧草上的应用.草叶科学,2005,22(10):59-63. [2]  李社荣,曾孟潜,刘雅楠,等.植物空间诱变研究进展.核农学报,1998,12(6):375-379.
 [3]  孙振元,韩蕾,彭镇华.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及其在园林植物种质创新中的应用.核农学报,2005,19(6):485-489.
 [4]  王志芬,苏学合,闫树林,等.太空搭载桔梗种子SP1代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核农学报,2004,18(4):323-324.
 [5]  高文远,贾伟,肖培根.论空间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上的应用.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11-614.
 [6]  杨善元.叶绿素含量测定.见: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编.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5-96.
 [7]  田纪春,赵世杰.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见:邹琦主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11-112.
 [8]  邹琦.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见:邹琦主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61-162.
 [9]  李建武,萧能赓,余瑞元,等.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4-716.
 [10]  李金昶,石晶,赵晓亮,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3种植物内源激素.分析化学,1994,22(8):801-804.
 [11]  肖志壮,杨加华,邢红宏,等.赤霉素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7,10(4):265-268.
 [12]  Beauchamp C, Fridorich I. Superoxide dismutase: improved assaya and assay applicable to acrylamide gels. Anal Biochem, 1971,44:276-287.
 [13]  董泗建,刘昌玲.一种鉴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的铁染色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23(1):86-88.
 [14]  李强,傅华龙,卿人韦,等.组织川贝母鳞茎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同工酶分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6):610-613.
 [15]  沈文飚,徐朗菜,叶茂炳,等.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适宜条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6,19(2):101-102.
 [16]  王忠.植物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34-436.
 [17]  王世恒,祝水金,张雅,等.航天搭载茄子种子对其SP1生物学特性和SOD活性的影响.核农学报,2004,18(4):307-310.
 [18]  薛淮,刘敏,张纯花,等.空间搭载后的蜀葵幼苗叶中光合色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6):592-594.
 [19]  姜静,姜莹,杨传平,等.白桦航天诱变研究初报.核农学报,2006,20(1):27-31.
 [20]  王艳芳,郑积荣,王世恒,等.航天诱变番茄无限生长突变体的选育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19(2):11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