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
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登的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等方面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组成本专题,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褐飞虱是中国夏季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选育与利用抗性品种被认为是控制水稻褐飞虱为害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型/致害型、抗褐飞虱基因,着重介绍了中国抗褐飞虱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抗性育种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烟草黑胫病是烟草上重要毁灭性病害之一,生产上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农业防治、病害发生期的药剂防治,以及生物防治和植物诱导抗性的利用等,后两者已成为当前综合防治的研究重点。生物防治是烟草黑胫病防治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从烟草根际土样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ZY-19-2,为了评价该菌株利用价值,对菌株ZY-19-2进行了鉴定及不同培养条件下该菌株产几丁质酶的活力。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以1.2%胶体几丁质为碳源,发酵液初始pH值为6.0,以1%蛋白胨为氮源,0.1%吐温80作为表面活性剂,发酵时间为60 h,接种量为1%,摇床转速为120 r/min,最高酶活达到0.216 U/mL。通过对菌株ZY-19-2发酵条件的优化,为应用该菌株规模化生产高效廉价的几丁质酶、几丁质寡糖及对烟草黑胫病防治奠定基础。
为探讨高品质实蝇基因组DNA提取,研究模板DNA浓度、引物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dNTP浓度、退火温度及时间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以3种实蝇为材料,建立通用且稳定的实蝇I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获得了高品质实蝇基因组DNA;确立了通用且稳定的实蝇ISSR-PCR反应体系:10×PCR Buffer 2.5 μL,模板DNA 50 ng,引物0.25 μmol/L,Taq DNA聚合酶0.50 U,dNTP 200 μmol/L,最后加ddH2O至25 μL;明确了ISSR-PCR扩增程序: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2.4℃退火45 s,72℃延伸90 s,循环36次,最后72℃延伸7 min,4℃保存。体系的建立弥补了实蝇传统形态检测的不足,为快速准确鉴定、种群异质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明确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短稳杆菌悬浮剂和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种新型杀虫剂对樱桃果蝇的最佳使用剂量和防治效果,为生产应用提高科学依据。采用常规喷雾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4、30和40 mg/L的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5.00、6.25和8.33 mg/L的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以及1.00×107、1.11×107和1.25×107孢子/mL的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对果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02%~95.53%、86.99%~91.87%和87.40%~92.28%。综合试验结果和生态安全等因素,3种杀虫剂是防治樱桃果蝇的理想药剂。在樱桃果实膨大期及果实转色期,建议交替使用30~40 mg/L的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6.25~8.33 mg/L的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1.11×107~1.25×107孢子/mL的100亿孢子/mL的短稳杆菌悬浮剂进行防治,以延缓其抗药性的产生。
为了明确88%乙草胺EC和15%精喹禾灵EC两种除草剂在晋南夏播花生田对杂草的防除效果,进行了除草剂在花生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喷施试验。结果表明:15%精喹禾灵EC药剂选用450 g/hm2剂量,88%乙草胺EC选用1500 g/hm2可达到理想的防除效果。结果为合理利用除草剂提供科学依据。
为深入提升西兰花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探索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性诱控制能力以及大面积应用效果,在开展对西兰花菜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种群消长监测的基础上,采用专用性诱剂、诱芯、诱捕器组合布放及其综合布控诱杀,开展性诱剂对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控制效果及其田间诱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在浙中台州临海地区西兰花生产季节种群数量消长呈“W”型,分别为幼苗生长期(7—8月)、莲座期和花蕾生长期(9月下旬—11月中旬)、迟熟西兰采收后期(3月上旬以后),苗期以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盛发危害,莲座和花蕾期为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小菜蛾组合发生危害;采收后期为小菜蛾对侧枝小花球发生危害。通过不同性诱组合处理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的诱杀效果,以A组合处理和E组合处理为最佳,每667 m2日均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84头以上,能基本控制3种害虫发生危害。其田间综合诱杀技术,以宁波产性诱制品为例,组合方式为斜纹夜蛾S型:甜菜夜蛾S型:小菜蛾蓝色型=1:1:4,田间布阵格局以梅花5点星布阵,星距原则控制在10~20 m,处理方法为诱捕器悬挂高度夜蛾类50 cm(小菜蛾为20 cm)为佳,诱芯为每30~40天更换1次,大面积组合示范应用具有良好综合诱杀效果。
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在田间虫圃对1562份小麦品种(系)损失率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取47份年度间鉴定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按损失率大小,由小到大排列起来,利用19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了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9对SSR标记在47份不同抗性品种中检测到104个等位基因,能够将所有品种区分开来,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平均5.47个。47个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从0.40~0.95不等,平均为0.71。高抗品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66(0.40~0.95);中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69(0.46~0.90);感虫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69(0.53~0.95);高感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68(0.41~0.90)。SSR标记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0.74处将供试材料分为6大类群。抗虫品种晋麦65号单独聚为一类,同其余品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作为新的抗源用于抗虫育种,并在吸浆虫发生地块推广种植。
为明确自主创制新抗病毒药剂——30%毒氟磷WP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效果以及探讨防治该病的理想药剂组合,采用喷雾施药法对30%毒氟磷WP、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8%宁南霉素AS的单用或混用处理。结果表明,在大田分蘖初期,以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和30%毒氟磷WP 990 g/hm2的药剂组合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66.67%,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30%毒氟磷WP和8%宁南霉素AS的防效分别为50.51%、33.33%、33.33%、17.12%;在收割期,以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和30%毒氟磷WP 990 g/hm2的药剂组合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73.24%,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10%醚菊脂MG 450 g/hm2、30%毒氟磷WP 990 g/hm2和8%宁南霉素AS 750 mL/hm2处理组的防效依次是46.48%、45.07%、43.66%、42.25%。同时,测产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增产效果最明显的是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和30%毒氟磷WP 990 g/hm2组合,增产值为292.35%,而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30%毒氟磷WP和8%宁南霉素AS的增产值为249.75%、230.7%、208.65%、104.7%。因此,为有效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可采用本研究中的杀虫剂和抗病毒剂的联合处理。
为明确42%噁草酮?乙草胺EC对花生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最佳田间使用剂量及施药技术。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噁草酮?乙草胺EC对花 生田一年生杂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在试验剂量下对花生安全,适宜的施用剂量为810~1080 g a.i./hm2,兑水600 L/hm2。施药适期为花生播 后苗前,施药方法为土壤喷雾处理,药后20天的株防效为91.7%~93.2%,药后40天的株防效为85.7%~87.7%、鲜重防效为82.1%~84.4%。42%噁草酮 ?乙草胺EC是防除花生田一年生杂草的优良除草剂。
为筛选适于蚕豆田间的高效、安全除草剂,以四川省主栽品种‘成胡15号’为试验材料,选用7种除草剂(2种苗前、5种苗后除草剂),设人工除草和等量清水喷雾2种对照,调查秋蚕豆田杂草种类,研究不同除草剂对蚕豆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对蚕豆根瘤生长和蚕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蚕豆田间杂草共13科42种,最主要的是菊科、禾本科、苋科、蓼科和十字花科。(2)33%除草通、960 g/L精异丙甲草胺和15%精喹禾灵+48%灭草松3种处理能有效防治杂草,防效均为3级。(3)施用除草剂和人工除草均会影响蚕豆根瘤生长,15%精喹禾灵和15%精喹禾灵+48%灭草松处理均能提高根瘤鲜重和干重。(4)33%除草通处理增加蚕豆单株粒数效果显著,960 g/L精异丙甲草胺和15%精喹禾灵+48%灭草松2种处理可显著增加蚕豆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15%精喹禾灵显著提高蚕豆株高。33%除草通、5%精禾草克和15%精喹禾灵+48%灭草松3种处理表现出显著增产作用。结合草害防效、根瘤生长、蚕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秋播蚕豆田除草剂推荐苗前施用33%除草通、苗后采用15%精喹禾灵+48%灭草松混合处理。
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因子,且与作物的发育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特殊年份,如果模型所筛选的因子中较常年有明显的改变,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因此各预测模型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提高数理统计预报的实用性,需要采用多年的历史资料,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应采用尽量多的方法进行预测,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较高的预测准确率。本文以山西冬小麦的主要病虫害(白粉病、条锈病、麦蜘蛛)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预报指标,并建立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模型,进行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通过历史资料进行回测验证,历史拟合准确率达到90%以上,说明应用该方法所建模型在一般年份可以进行冬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麦蜘蛛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