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植物保护

    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登的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等方面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组成本专题,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鱼腥草叶斑病及茎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张重梅, 谢杰, 张蕾, 杨潇湘, 黄小琴, 邓越, 胡孜进, 余垚颖, 鲜赟曦, 马凡,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2): 119-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14  
    摘要 + 29 )   HTML 1 )    PDF ( 1655KB )( 3 )   

    为了明确引起四川省广汉市鱼腥草新型叶斑及茎斑类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采自广汉市的鱼腥草病茎叶通过组织消毒分离、离体接种、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延长因子(tef1)、钙调蛋白(cal)和组蛋白(his3)基因的分子鉴定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呈灰白色到浅褐色,其分生孢子器可产生纺锤形到椭圆形的α型分生孢子以及丝状或钩状β型分生孢子。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病原菌在大豆间座壳(Diaporthe sojae)和菜豆间座壳(D. phaseolorum)分枝外单独聚为一枝,并且3枝一起聚为一个大枝,因此建议成立一个新种—鱼腥草间座壳(D. houttuynia)来容纳此类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广汉市鱼腥草新型叶斑及茎斑类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鱼腥草间座壳(D. houttuynia)。

    广西水稻产区稻-菜轮作田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情况调查及病原鉴定
    黄金玲, 覃丽萍, 刘志明, 刘峥嵘, 李红芳, 陆秀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2): 126-1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444  
    摘要 + 34 )   HTML 1 )    PDF ( 4649KB )( 3 )   

    为了明确广西水稻产区稻-菜轮作田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分类地位,在广西14个市27个乡(镇)的171块水稻产区稻-菜轮作田进行了采样调查,并进行致病线虫分离,根据2龄幼虫形态、雌虫会阴花纹特征等,结合核糖体ITS区和28S rDNA D2D3区序列分析方法对病原线虫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有64个田块发生根结线虫为害,水稻种植季根结线虫检出率为37.4%,蔬菜轮作季根结线虫检出率为25.7%。广西水稻根结线虫病病原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说明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病在广西稻-菜轮作田发生已经相当普遍,应当引起重视。

    食用菌中农药残留安全风险评价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温雅君, 肖志勇, 孙志伟, 刘希艳, 赵源, 王全红
    农学学报    2024, 14 (4): 77-8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18  
    摘要 + 19 )   HTML 2 )    PDF ( 1253KB )( 2 )   

    为掌握食用菌质量安全状况,筛查了2021—2022年北京地区销售的食用菌中62种农药残留水平,运用食品安全指数法对6种常见食用菌中的杀虫剂和杀菌剂农药残留进行了评价,同时对检出的19种农药进行慢性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食用菌中检出的15种杀虫剂和4种杀菌剂的IFS值与6种食用菌的平均食品安全指数值均小于100,所检测的农药残留量对食用菌的食用安全影响较小,6种食用菌的安全状态良好,19种检出的农药残留在食用菌中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值均低于100%,慢性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较低,但是灭蝇胺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种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值在检出的19种农药中相对较高,应加强对食用菌中灭蝇胺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使用监管,确保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

    农药增效剂对5种杀虫剂物理性质的影响
    孙妍, 赵红盈, 石春玲, 李玉泉, 梁新宇, 黄颖, 韩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1): 121-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91  
    摘要 + 43 )   HTML 3 )    PDF ( 1317KB )( 17 )   

    旨在明确农药增效剂(主要成分为复合型改性植物油,复合型糖醇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对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烟碱·苦参碱、吡虫啉和灭幼脲5种杀虫剂物理性质的作用效果,以探究其增效机制。通过测定农药增效剂对以上5种杀虫剂的表面张力、接触角、扩展直径、最大持留量等物理指标的影响,来阐明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农药增效剂和5种杀虫剂的混用在物理性质方面都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改善。由此可见,农药增效剂对5种杀虫剂的物理性质作用效果明显具有增强药效的基本条件,对其杀虫效果的增效作用需进行进一步的生物测定来验证。

    粮食储藏环境对储粮害虫影响的研究进展
    宋群, 韦柳利, 王增澔, 陈海鹏, 孙艳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1): 127-1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13  
    摘要 + 31 )   HTML 1 )    PDF ( 1064KB )( 10 )   

    粮食的储藏环境影响储粮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存活数量及种群动态,主要影响因子有温度、湿度、食料、气体等。为明确不同环境因子对储粮害虫发生发展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不同储藏环境对储粮害虫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储粮害虫对环境的要求因种而异,其生长发育、生殖潜能、生命力、季节性行为活动等会随着粮食储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近年来,利用环境因子调控储粮害虫危害的研究越来越多,多注重于通过温湿度和气体调控等方式来防控储粮害虫,以达到绿色储粮的目的。通过分析总结,展望了利用环境因子防治储粮害虫的发展前景,为未来害虫防治手段的选择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对技术设备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肺形侧耳和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枝条废弃物联合转化能力比较
    赵威, 赵传岳, 孔昊, 谢兴同, 王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1): 134-1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412  
    摘要 + 26 )   HTML 0 )    PDF ( 1365KB )( 5 )   

    为了探究腐生型食用菌——肺形侧耳和腐食性昆虫——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木枝条废弃物的联合转化能力,首先利用肺形侧耳PL2菌株对不同林果木枝条进行生物转化,测定其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子实体多糖含量以及子实体浸提液的抗氧化活性;之后采用白星花金龟幼虫对基于11种林果木枝条的肺形侧耳菌糠进行生物转化,并使用Hassan方法综合评价了肺形侧耳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木枝条的联合转化效果。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林果木枝条对肺形侧耳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子实体多糖含量以及子实体抗氧化活性均产生显著差异,在榉木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10.05 mm/d),在金银花枝条中生物学效率最高(68.95%),在桃木中多糖含量最高(9.52%),在杨木中综合抗氧化性最强(OD 0.6409)。进一步研究发现,肺形侧耳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木枝条的联合转化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对金银花枝条的联合转化效果最优,1 kg金银花枝条可产生846.19 g肺形侧耳子实体,使白星花金龟幼虫虫体增重45.97 g,产生499.54 g虫砂。本研究结果表明,肺形侧耳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林果木枝条废弃物的联合转化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林果木枝条废弃物资源的生态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甘蓝型油菜蚜虫发生规律及抗蚜种质的筛选
    张玉松, 赵凯琴, 罗延青, 燕林祥, 李西桐, 张云云, 符明联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0): 120-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34  
    摘要 + 34 )   HTML 2 )    PDF ( 1194KB )( 13 )   

    筛选抗蚜种质资源,为油菜抗蚜育种提供亲本。自然感蚜条件下,在云南罗平与泸西两地利用蚜情指数对18份油菜品种进行抗蚜性鉴定,分析蚜虫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蚜虫发生盛期出现在花期至成熟期之间,温和干燥的气候利于蚜虫的生长繁殖。泸西点的发生盛期较罗平点早。相关性分析显示,蚜情指数与油菜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负相关,且与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发生蚜害会造成油菜4.97%~79.69%的产量损失。从18份材料中筛选出5份抗蚜品种、13份感蚜品种。其中‘云油杂28号’和‘云油杂18号’表现为高抗,可作为油菜抗蚜育种的基础材料。

    草地贪夜蛾对不同寄主的取食选择性
    魏佩瑶, 冯小军, 谢飞舟, 陈志杰, 王清文, 杨洁, 洪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0): 127-1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86  
    摘要 + 43 )   HTML 2 )    PDF ( 1257KB )( 8 )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入侵种群是否对中国果蔬生产构成威胁,采用室内饲养观察的方法比较分析草地贪夜蛾3~5龄幼虫对玉米、甘薯、番茄和冬枣叶片的取食选择性。用甘薯和番茄叶片将初孵幼虫驯化饲喂至3~5龄后,检测其对初始驯化食物及其他3种食物的选择性,同时研究比较草地贪夜蛾对植物不同部位的取食选择性差异。结果表明,各龄期幼虫的取食选择总体表现为玉米(43.23%~61.82%)>甘薯(20.37%~25.62%)>番茄(10.91%~24.3%)>冬枣(5.45%~9.26%)。经过甘薯和番茄叶片取食驯化后的5龄幼虫对初始驯化食物的选择性已高于嗜食寄主玉米。3、4龄幼虫仍然对玉米叶片有较高的选择倾向,但较未驯化的幼虫,对初始驯化食物的选择率均大幅度提升,甘薯提升16.42~24.11个百分点,番茄提升18.07~20.89个百分点。不同部位的取食选择结果表明,低龄幼虫喜欢取食玉米新叶和玉米须,老熟幼虫喜欢取食老叶和雄穗;低龄幼虫喜欢取食植物茎秆,老熟幼虫喜欢取食植物叶片。研究表明,虽然草地贪夜蛾幼虫对甘薯、番茄和冬枣的取食选择性低于玉米,但经过驯化或在环境胁迫的情况下仍对甘薯、番茄和冬枣生产具有潜在威胁。同时低龄幼虫与老熟幼虫对植物不同部位取食选择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MLST技术分析中国烟草野火病菌遗传多样性
    林凡力, 彭建斐, 邓泽征, 郭璐璐, 姚廷山, 马皓月, 马冠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9): 139-14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33  
    摘要 + 33 )   HTML 2 )    PDF ( 1786KB )( 9 )   

    明确烟草野火病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情况,能为制订有效防治措施和选育品种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并为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新视角。从湖南、重庆等5个产烟省(市)烟草生产区采集烟草野火病样,组织分离并鉴定,应用MLST分型,筛选管家基因,分析供试菌株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湖南等5个产烟省(市)分离获得烟草野火病菌144株,筛选得到PgiPfkGap 3个管家基因,共获得92个ST型。以Pgi基因为标准,供试菌株可分出亚群5个,单一群4个,亚群1和亚群2菌株数量较多,亚群1菌株来自5个产烟省(市),此亚群的ST43属于中国主要种群。说明中国烟草野火病菌遗传多态性丰富,烟草品种与病菌组群间不存在关联性。

    凋落物真菌Neocucurbitaria salicis-albae及其代谢产物的抗细菌活性
    刘瑶, 赵吴超, 杨骁, 寇雨心, 都婷婷, 陈秀青, 秦梦飞, 徐利剑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9): 145-1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37  
    摘要 + 37 )   HTML 1 )    PDF ( 1312KB )( 7 )   

    研究旨在森林凋落物中获得具有抗菌活性的真菌资源,筛选并鉴定具有抗菌活性的真菌,纯化及鉴定其产生的抗菌化合物。以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为试材,用颗粒法从中分离真菌,用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测得分类学数据,用打孔药剂扩散法测得抗菌活性,采用柱层析法分离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法测得化学结构。分离得到真菌SGSF801,经多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Neocucurbitaria salicis-albae新株系。抗菌试验结果表明大米发酵产物对植物病原菌青枯劳尔氏菌、丁香假单胞杆菌及立枯丝核菌的抗菌活性较强。将真菌大米发酵产物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单体化合物,通过1H-NMR和13C-NMR将其鉴定为尾孢酰胺,分子式为C16H13NO7。其对青枯劳尔氏菌的MIC值为31.25~62.5 μg/mL,对丁香假单胞菌的MIC值为125~250 μg/mL。本研究首次在Neocucurbitaria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尾孢酰胺,并且发现其具有抗植物病原细菌的活性,为凋落物真菌资源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

    昆虫冷驯化及机制研究进展
    梁馨亓, 唐思琼, 苏杰, 张建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9): 150-15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82  
    摘要 + 40 )   HTML 1 )    PDF ( 1178KB )( 21 )   

    昆虫冷驯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其耐寒力,综述了昆虫冷驯化的方法及耐寒性评估的生物学指标,分析影响冷驯化效果的生物因素(昆虫发育阶段、性别、滞育)和非生物因素(温度、光周期、湿度等),明确了冷驯化对昆虫在生长发育、生殖力及子代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并进一步从抗寒蛋白、代谢调节等层面探讨了冷驯化提高昆虫耐寒性的机制。以期为昆虫冷驯化及冷藏保存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以促进天敌利用及害虫防治。

    二氢卟吩铁浸种对水稻生长与增产效应研究
    张国, 于居龙, 凌鸿, 姚克兵, 余向阳, 程金金, 朱凤, 周晨, 束兆林, 赵来成
    农学学报    2024, 14 (3): 34-3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asb2023-0028  
    摘要 + 41 )   HTML 1 )    PDF ( 1365KB )( 17 )   

    为探明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浸种后对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及使用剂量。以‘南粳9108’为供试水稻品种,将水稻种子在不同浓度0.02%二氢卟吩铁SP浸种处理,以0.0016% 28-表高芸苔素内酯AS和0.136%赤·吲乙·芸苔SP为对照药剂,清水浸种为空白。分别在水稻苗期、分蘖期和成熟期调查其生长状况,并在收获期测定产量。结果表明:0.02%二氢卟吩铁浸种不影响水稻发芽,但浓度升高会降低水稻出苗率;0.02%二氢卟吩铁浸种可提高水稻秧苗鲜重、根数及水稻分蘖率;0.02%二氢卟吩铁稀释15000~10000倍浸种能增加水稻穗长、实粒数,提高水稻产量。因此,采用0.02%二氢卟吩铁15000~10000倍液浸种,可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水稻生产中可扩大示范应用。

    基于Maxent和ArcGIS加拿大一枝黄花适生区预测
    常悦, 李玉静, 李周旭, 韩红英, 石金梅, 李良涛
    农学学报    2024, 14 (3): 40-4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7  
    摘要 + 40 )   HTML 3 )    PDF ( 2174KB )( 21 )   

    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中国的适生区及其分布影响因素,以利于有效防控,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对加拿大一枝黄花2041—2060、2061—2080气候模式下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当前适生区预测AUC值为0.933,模型预测结果理想;适生区分布主要受气温和降水影响;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中地区,以上海市全域、江苏省中南部、安徽省中部、江西省北部、湖南省东部、湖北省东部以及浙江省部分地区和沿海海岸线为主。随着时间推移,2041—2060年相比较于当前,高、中适生区的面积增加106.04万km2,低适生区增加110.62万km2;2061—2080年,高、中适生区的面积与当前相比增加110.99万km2,低适生区增加111.55万km2。总体来说,未来气候变化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适生区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建议相关部门基于其潜在适生区的变化趋势制定响应的分级管理策略,以防止进一步扩散。

    湖北襄阳地区水稻落粒、杆枯等不正常生长现象的解析
    杨小林, 薛敏峰, 张舒, 李进波, 吕亮, 常向前, 张佑宏, 龚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12-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52  
    摘要 + 53 )   HTML 1 )    PDF ( 1831KB )( 6 )   

    襄阳地区是湖北省重要的粮仓地,稻-麦轮作是当地主要的栽培模式。农户多年自留种后水稻生产上出现落粒和穗腐,为了探讨引起水稻不良生长的原因,进行现场取样和调查分析。采用形态特征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市场所购‘黄华占’作对照、经41对水稻分子特异性标记检测,以及使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化学药剂对分离到的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病样分离获得4种致病菌,分别为稻黑孢菌、层出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显示农户连续6年自留的‘黄华占’种子未发生变异,连续6年自留的稻种播于免耕田中,所获的稻谷有12个指纹不同于对照,表明自留6年的‘黄华占’稻种在田间生长中出现变异;70%唑醚·丙森锌WG和23%醚菌·氟环唑SC对致病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多年连续留种会引起稻种生命力衰减,导致田间水稻长势衰弱,易遭受病害侵袭,出现异常生长现象。正确用种、科学管理及适期药剂防治是保障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

    芝麻茎点枯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肖鸿勇, 王丽红, 阴长发, 黄建华, 陈洪凡, 兰波, 杨迎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19-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94  
    摘要 + 47 )   HTML 2 )    PDF ( 1606KB )( 12 )   

    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从发生条件、传播途径及流行时间和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芝麻茎点枯病的流行规律;从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和合理轮作等方面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从种子处理、土壤消毒、杀菌剂对病菌抑制作用测定和农药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主要药剂防治措施。认为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应在以选用抗病品种、科学管理、合理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土壤消毒、种子处理、农药喷施等药剂防治措施的综合防控模式,既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展,又能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2种药剂在海南不同季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韩冬银, 李磊, 朱俊洪, 符悦冠, 张方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26-1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2  
    摘要 + 98 )   HTML 7 )    PDF ( 1369KB )( 8 )   

    为弄清冬季施用药剂防治海南红火蚁能否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对比了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与0.08%茚虫威饵剂2种药剂在冬、夏季的防效差异。结果表明:药后时间、季节差异、药剂种类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均影响明显,冬季于药后7~30 d范围,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0.08%茚虫威饵剂,夏季于药后15~45 d范围,0.08%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蚁巢防治效果高于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0.08%茚虫威饵剂冬季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随药后时间增加而上升,药后45 d最高(82.03%),夏季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15 d达92.49%,与30、45 d无显著差异;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随药后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但冬季的下降速度慢于夏季。2种药剂对红火蚁工蚁的防治效果随药后时间的增加而下降;0.08%茚虫威饵剂对工蚁的防治效果除药后7 d外,冬季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夏季;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工蚁的防治效果7~30 d内无明显差异,但在45 d时冬季(97.86%)明显高于夏季(80.57%)。综上,海南冬季天气晴好,且气温在13~21℃时,可选用0.08%茚虫威饵剂或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红火蚁实施防控,防控后防控效果的评价延后至药后30~45 d开展。

    云南昭通市2021年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动态及物理防控效益分析
    周光信, 马永翠, 任佳昕, 盛亦伟, 李永萍, 彭明春, 冯正军, 李平松, 王崇云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32-13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87  
    摘要 + 61 )   HTML 2 )    PDF ( 2098KB )( 20 )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自入侵以来就对中国粮食生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明晰昭通市草地贪夜蛾种群动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是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2021年对云南省昭通市草地贪夜蛾成虫动态进行全年定点监测,并建立防控示范区对防控方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昭通市的草地贪夜蛾成虫于3月1日起开始陆续出现;出现时序由西南向东北发展;(2)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主要集中在巧家县、鲁甸县、永善县、彝良县、昭阳区和大关县;(3)昭通市西南部巧家县和永善县4—6月为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最多时期,鲁甸县、彝良县、昭阳区8月出现大量草地贪夜蛾迁入;(4)性诱、灯诱、性诱+灯诱混合防控的物理诱控方式能够显著降低草地贪夜蛾的危害,减少玉米产量损失,其中性诱+灯诱混合防控方式效果最为显著。

    河套灌区向日葵菌核病发生等级预报
    刘伟, 王慧敏, 孔德胤, 苏元红, 包佳婧, 孔鸣川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40-1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33  
    摘要 + 52 )   HTML 2 )    PDF ( 1334KB )( 15 )   

    根据2000—2021年河套地区向日葵菌核病中心菌株的出现期、始盛期和发生程度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向日葵菌核病发生周期和程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方程。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菌核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对菌核病的发生时间和程度也有重要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建立3个预测模型,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历史数据拟合效果较好,2021年的测试结果较好,2022年投入实际业务运行。

    高地芽孢杆菌对稻瘟病的防治及促生作用
    卫甜, 杨倩, 刘怀阿, 朱锦磊, 吕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7): 123-12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55  
    摘要 + 51 )   HTML 3 )    PDF ( 1271KB )( 13 )   

    明确高地芽孢杆菌的防病促生效果,为其开发应用提供实践基础。选用实验室前期通过酶活、平板拮抗等初步筛选到的潜在防治稻瘟病效果较佳的2株高地芽孢杆菌JYW21和JYW26,通过离体叶片法、温室盆栽及田间试验等验证其对稻瘟病的生防效果,并通过种子萌发、温室盆栽及田间试验测定其对水稻秧苗、植株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2株高地芽孢杆菌离体和温室条件下对叶瘟防效分别达96%和79%以上,田间条件下叶瘟防效可达55%以上,穗瘟则达70%以上。在防治稻瘟病同时,2株高地芽孢杆菌对纹枯病、稻曲病具有较高防效。研究还进一步证实高地芽孢杆菌JYW21和JYW26对水稻种子发芽率、水稻植株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温室条件下分别增加发芽率6.27%和6.81%、秧苗高12.91%和14.91%、秧苗鲜重21.43%和28.57%、成株期株高24.67%和18.67%、鲜重64.04%和61.79%、根长30.96%和27.94%、根重24.71%和25.88%。田间条件下,高地芽孢杆菌JYW21和JYW26分别增加分蘖数20.59%和15.27%、穗重19.55%和3.53%、千粒重4.77%和1.25%。由此可见,2株高地芽孢杆菌不仅具有较好的防治稻瘟病等多种真菌病害的应用潜力,还可促进水稻生长,因此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和开发前景。研究还发现2株高地芽孢杆菌可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的含量,这可能是促进水稻生长的原因之一。

    萝卜黑腐病的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杨利娟, 高苇, 李海燕, 薛涛, 张春祥, 王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7): 129-13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62  
    摘要 + 71 )   HTML 3 )    PDF ( 1509KB )( 22 )   

    在天津萝卜种植区发现一种严重危害萝卜的腐烂病,从发病组织中分离到5株细菌菌株,经过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研究病原种类,并采用抑菌圈法评价病原对20种常见杀菌剂的室内抑菌效果,以期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病原为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黑腐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不同杀菌剂间抑菌效果存在差异,供试的20种杀菌剂中13种杀菌剂对该病原有抑制作用,其中仅0.3%四霉素水剂和80%乙蒜素乳油对病原的抑制效果优于98%硫酸链霉素原药,27.12%碱式硫酸铜悬浮剂等7种杀菌剂对病原无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