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8): 119-125.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94
        
               		肖鸿勇1( ), 王丽红2, 阴长发3, 黄建华3, 陈洪凡3, 兰波3(
), 王丽红2, 阴长发3, 黄建华3, 陈洪凡3, 兰波3( ), 杨迎青3(
), 杨迎青3( )
)
                  
        
        
        
        
    
收稿日期:2023-04-18
									
				
											修回日期:2023-07-21
									
				
									
				
											出版日期:2024-03-15
									
				
											发布日期:2024-03-10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肖鸿勇,男,1968年出生,江西萍乡人,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园艺栽培技术。通信地址:330600 江西省南昌市省政府大院农业农村厅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Tel:0791-86237927,E-mail:353185382@qq.com。
基金资助:
        
               		XIAO  Hongyong1( ), WANG  Lihong2, YIN  Changfa3, HUANG  Jianhua3, CHEN  Hongfan3, LAN  Bo3(
), WANG  Lihong2, YIN  Changfa3, HUANG  Jianhua3, CHEN  Hongfan3, LAN  Bo3( ), YANG  Yingqing3(
), YANG  Yingqing3( )
)
			  
			
			
			
                
        
    
Received:2023-04-18
									
				
											Revised:2023-07-21
									
				
									
				
											Published-:2024-03-15
									
				
											Online:2024-03-10
									
			摘要:
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从发生条件、传播途径及流行时间和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芝麻茎点枯病的流行规律;从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和合理轮作等方面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从种子处理、土壤消毒、杀菌剂对病菌抑制作用测定和农药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主要药剂防治措施。认为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应在以选用抗病品种、科学管理、合理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土壤消毒、种子处理、农药喷施等药剂防治措施的综合防控模式,既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展,又能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肖鸿勇, 王丽红, 阴长发, 黄建华, 陈洪凡, 兰波, 杨迎青. 芝麻茎点枯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8): 119-125.
XIAO Hongyong, WANG Lihong, YIN Changfa, HUANG Jianhua, CHEN Hongfan, LAN Bo, YANG Yingqing. Research Progress 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Sesame Stem Spot Blight[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8): 119-125.
| [1] | doi: 10.4315/JFP-21-060 pmid: 34086928 | 
| [2] | doi: 10.1007/s42360-018-0089-9 | 
| [3] | doi: 10.1016/j.pmpp.2018.02.001 URL | 
| [4] | doi: 10.1016/j.fcr.2005.04.017 URL | 
| [5] | 高树广, 倪云霞, 李伟峰, 等. 芝麻苗期抗茎点枯病鉴定技术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0):44-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1221 | 
| [6] | 江诗洋, 黎冬华, 张艳欣, 等. 芝麻种质对不同茎点枯病致病菌株的抗性鉴定[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增刊):251-256. | 
| [7] | doi: 10.1111/pbr.v141.2 URL | 
| [8] | 黎冬华, 王林海, 张艳欣, 等. 中国芝麻主产区枯萎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3):245-252. | 
| [9] | 王林海, 黎冬华, 张艳欣. 我国芝麻主产区茎点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4):232-238.  doi: 10.7668/hbnxb.2011.04.042 | 
| [10] | 黎冬华, 王林海, 张艳欣, 等. 芝麻高纯度线粒体DNA 提取技术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3):90-94.  doi: 10.7668/hbnxb.2011.03.019 | 
| [11] | 苏银玲, 苗红梅, 魏利斌, 等. 芝麻枯萎病病原菌分离和纯化方法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41(1):92-95. | 
| [12] | 刘平安, 董芳菲, 颜振荣, 等. 进贤芝麻茎点枯病的药剂防治试[J]. 生物灾害科学, 2014, 37(2):182-184. | 
| [13] | 张艳欣, 王林海, 黎冬华, 等. 芝麻茎点枯病抗性关联分析及抗病载体材料挖掘[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3):2580-259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13.003 | 
| [14] |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79. | 
| [15] | 钟乃. 芝麻高产栽培[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1991. | 
| [16] | 张海洋, 苗红梅, 琚铭, 等. 芝麻栽培种与野生种(Sesamum schinzianum Asch、Sesamum radiatum Schum &Thonn)种间杂交后代的生物学特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9):3965-397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3.19.002 | 
| [17] | 赵辉, 苗红梅, 高洪涛, 等. 芝麻种质资源的茎点枯病抗性鉴定及评价[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41(11):82-87. | 
| [18] | 黎冬华, 张艳欣, 王林海, 等. 芝麻成株期茎点枯病原菌致病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30):226-230. | 
| [19] | 李国强, 张建涛, 胡峰, 等. 盛花期渍水对不同耐湿性芝麻品种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5):81-88.  doi: 10.7668/hbnxb.20191187 | 
| [20] | 裴新涌, 李春明, 秦灵灵. 基于国外期刊英文文献浅析芝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5):13-19. | 
| [21] | doi: 10.1016/j.biocontrol.2006.04.014 URL | 
| [22] | 安凤平, 宋洪波, 宋江良, 等. 擂茶加工中的超声波辅助水提取芝麻有效成分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1, 26(2):47-51. | 
| [23] | 刘莉铭, 刘红彦, 田保明, 等. 茎点枯病菌诱导后芝麻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及其基因表达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41(8):93-98. | 
| [24] | 时侠清, 董三白, 胡莉. 芝麻的营养价值与食疗[J]. 安徽农师院学报, 1993, 7(3):36-38. | 
| [25] |  | 
| [26] |  | 
| [27] | 孙建, 乐美旺, 饶月亮, 等. 江西芝麻产业现状、限制因素、发展潜力与对策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9):10-15. | 
| [28] | 时红, 田华星. 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 河南农业, 2019(10):28. | 
| [29] | 张秀荣, 程勇, 刘胜毅, 等. 芝麻抗茎点枯病及枯萎病种质的评价[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1, 23(4):23-27. | 
| [30] | 李丽丽. 世界芝麻病害研究进展[J]. 中国油料, 1993(2):75-77. | 
| [31] | 王国清, 杨海如. 芝麻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5, 10:40. | 
| [32] | 潘正安, 余安安, 蔡德君, 等. 芝麻病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J]. 湖北植保, 2008(2):17-20. | 
| [33] | 李丽丽. 我国芝麻病害种类、研究概况及展望[J]. 中国油料, 1989, 11(1):11-15. | 
| [34] | 吴桂香, 刘世扬, 李运良, 等. 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 河南农业科学, 1996(8):17-18. | 
| [35] | 孟祥锋, 高新国, 张春生. 河南省芝麻茎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J]. 河南农业科学, 2003(10):69.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3.10.033 | 
| [36] |  | 
| [37] | doi: 10.1080/00275514.2000.12061235 URL | 
| [38] | pmid: 18333503 | 
| [39] | 张四, 高峰, 王合松. 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5):43-44. | 
| [40] | doi: 10.1094/PDIS-08-19-1795-RE URL | 
| [41] |  | 
| [42] | doi: 10.1007/s00203-021-02604-z | 
| [43] | doi: 10.1007/s13313-021-00810-3 | 
| [44] |  | 
| [45] | doi: 10.1186/s12870-020-02777-7 | 
| [46] | doi: 10.1016/j.ram.2016.08.008 URL | 
| [47] | 王素华, 张璐, 杨学乐, 等. 芝麻对茎点枯病及枯萎病抗性的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 2022(4):92-95. | 
| [48] | 高树广, 徐博涵, 赵辉, 等. 芝麻茎点枯病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4):196-202. | 
| [49] | 高树广, 徐博涵, 张春花, 等. 芝麻茎点枯病菌产生的几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19, 47(9):1636-1639,1666. | 
| [50] | 倪云霞, 王飞, 刘玉霞, 等. 芝麻茎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9种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测定[J].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45(6):72-76 | 
| [51] | 石明权, 段莹, 崔向华, 等. 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机制与防治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0):146-147. | 
| [52] | 夏洪滨, 石明权, 魏美兰. 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机制与防治措施[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10):56-57,68. | 
| [53] | 李志辉, 张仙美, 段红光, 等. 芝麻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 农业科技通讯, 2014(4):242-245. | 
| [54] | 马昭才, 高树广, 徐东阳, 等. 芝麻种质资源茎点枯病抗性鉴定[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1, 46(2):109-113. | 
| [55] | 朱蕙香, 张学俭. 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指南[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26-27. | 
| [56] | 李伟峰, 杨光宇, 王瑞霞. 杀菌剂拌种防治芝麻主要病害试验研究[J]. 中国种业, 2010(8):65-66. | 
| [57] | 汪瑞清, 华菊玲, 肖运萍, 等. 不同药剂处理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 2012(17):85-87,88. | 
| [58] | 杨秀, 徐淑兵, 金岩, 等. 防治芝麻枯萎病和芝麻茎点枯病有效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效[J]. 农药, 2021, 60(12):928-932. | 
| [59] | 潘志金, 申文静, 崔保田. 几种药剂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效果[J]. 农业灾害研究, 2017, 7(6-7):45-46,62. | 
| [60] | 葛洪滨, 颜小文, 胡金和, 等. 红壤旱地黑芝麻茎点枯病药剂防效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10):2964-2965. | 
| [61] | 谢天丁, 裴桂英, 刘保才, 等. 芝麻枯萎病和茎点枯病防治效果试验[J]. 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4):60-61. | 
| [62] | 邵莉楣, 孟小雄.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手册[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0. | 
| [1] | 李素英, 崔燕娇, 窦宝峰, 刘正理. 中国谷子杂优利用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24-32. | 
| [2] | 李博雅, 冉隆贤, 施李鸣, 张克诚, 葛蓓孛. 葡萄霜霉病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4): 125-131. | 
| [3] | 李荣田, 李双语燕, 孟丽君, 刘长华, 詹俊辉. 水稻锌稳态调控基因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2): 22-32. | 
| [4] | 张于, 邳植, 李胜男, 吴则东. 甜菜生物育种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1): 7-12. | 
| [5] | 卢思宇, 李敬轩, 王妍, 龙城, 陈俐, 郭勇, 齐晓龙. 维生素A影响雄性动物繁殖性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0): 119-124. | 
| [6] | 关婷, 樊明寿, 贾立国. 基于微型蒸发器估算不同作物棵间蒸发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 63-67. | 
| [7] | 孙强, 赵凤, 陈洪凡, 杜宜新, 石妞妞, 肖鸿勇, 阴长发, 李湘民, 兰波, 杨迎青. 芦笋茎枯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9): 108-115. | 
| [8] | 李媛媛, 德力格尔, 刘晶, 石凯. 单细胞转录组在昆虫学研究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7): 79-85. | 
| [9] | 韩梅梅, 段青青, 谭延肖, 张绍丽, 李腾飞, 李华, 张超, 常培培, 王静静, 张自坤. 辣椒主要病害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4): 27-32. | 
| [10] | 陈和敏, 肖文芳, 陈和明, 吕复兵, 朱根发, 李宗艳, 李佐. 基于CiteSpace的兰花保鲜研究进展及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 151-164. | 
| [11] | 刘鹏, 吴巧花, 舒惠理, 周莉荫, 王小东. 油茶对胁迫因子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7): 24-28. | 
| [12] | 李星星, 韩芳, 周雪, 苏乐平, 袁宏安. 富硒谷子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7): 1-6. | 
| [13] | 颜越, 金荷仙, 王丽娴. 国内外社区花园健康效益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4): 68-75. | 
| [14] | 杨武广, 王君, 温凯, 仇景涛. 中国稻鳖共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1): 12-16. | 
| [15] | 王晴, 方文生, 李园, 王秋霞, 颜冬冬, 曹坳程. 杀线虫剂新品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0): 100-107. | 
| 阅读次数 | ||||||
| 全文 |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