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4): 125-131.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110
        
               		李博雅1,2( ), 冉隆贤2, 施李鸣1, 张克诚1, 葛蓓孛1(
), 冉隆贤2, 施李鸣1, 张克诚1, 葛蓓孛1( )
)
                  
        
        
        
        
    
收稿日期:2022-03-02
									
				
											修回日期:2022-10-08
									
				
									
				
											出版日期:2023-02-05
									
				
											发布日期:2023-01-31
									
			通讯作者:
					葛蓓孛,女,1984年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主要从事生物杀菌剂产品创制及生物防治应用技术研究。E-mail:gbbcsx@126.com。
							作者简介:李博雅,女,1998年出生,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森林保护学。通信地址: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街道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Tel:010-62813680,E-mail:L18703242721@163.com。
基金资助:
        
               		LI  Boya1,2( ), RAN  Longxian2, SHI  Liming1, ZHANG  Kecheng1, GE  Beibei1(
), RAN  Longxian2, SHI  Liming1, ZHANG  Kecheng1, GE  Beibei1( )
)
			  
			
			
			
                
        
    
Received:2022-03-02
									
				
											Revised:2022-10-08
									
				
									
				
											Online:2023-02-05
									
				
											Published:2023-01-31
									
			摘要:
文章介绍了葡萄霜霉病病害症状及侵染循环过程,归纳了其对卵孢子的形成发育及该病菌侵染后相关分泌蛋白的产生与变化,总结了葡萄霜霉病的致病机理。同时针对目前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手段,分别从选育抗性品种、农业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梳理与综述,以期为后续的葡萄霜霉病的研究与病害治理提供参考。
李博雅, 冉隆贤, 施李鸣, 张克诚, 葛蓓孛. 葡萄霜霉病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4): 125-131.
LI Boya, RAN Longxian, SHI Liming, ZHANG Kecheng, GE Beibei. Research Progress of Grape Downy Mildew[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4): 125-131.
| 基因名称 | 致病机理 | 参考文献 | 
|---|---|---|
| PvRXLR28 | 抑制防御基因、损害H2O2积累 | [ | 
| PVRXLR16 | 直接导致细胞死亡 | [ | 
| PVRXLR159 | 抑制抗性 | [ | 
| PVRXLR131 | 靶标抑制剂促进感染 | [ | 
| PvAVh74 | 诱导细胞死亡 | [ | 
| 基因名称 | 致病机理 | 参考文献 | 
|---|---|---|
| PvRXLR28 | 抑制防御基因、损害H2O2积累 | [ | 
| PVRXLR16 | 直接导致细胞死亡 | [ | 
| PVRXLR159 | 抑制抗性 | [ | 
| PVRXLR131 | 靶标抑制剂促进感染 | [ | 
| PvAVh74 | 诱导细胞死亡 | [ | 
| [1] | 刘涛, 马龙, 堵年生. 葡萄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J]. 自然杂志, 2002(2):81-87. | 
| [2] | 刘海磊, 刘建敏, 刘国生. 葡萄病害防治技术[J]. 河北农业, 2020(1):47-48. | 
| [3] | 翟衡, 杜远鹏, 孙庆华. 论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J]. 果树学报, 2007(6):820-825. | 
| [4] | OIV. State of the world vine and wine sector 2021[R/OL]. 2022. | 
| [5] |  | 
| [6] | 胡盼, 李兴红, 张夏兰, 等. 葡萄霜霉病田间调查及防治效果试验[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16):181-185. | 
| [7] | 宋润刚, 张亚凤, 李昌禹, 等. 山葡萄品种(品系)对霜霉病抗性的研究[J]. 北方园艺, 1998(3):47-49. | 
| [8] | 刘天明, 李华, 张振文. 鲜食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及抗病机理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28(2):118-122. | 
| [9] | 徐海林.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07(15):71-72. | 
| [10] | 刘薇薇, 刘永强, 孔繁芳, 等. 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彩色图谱[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0:1. | 
| [11] | 王忠跃. 中国葡萄病虫害与综合防控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0:1. | 
| [12] | 王忠跃. 葡萄健康栽培与病虫害防控[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179. | 
| [13] | 于舒怡, 刘长远, 王辉, 等. 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飞散时空动态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0):1892-1902. | 
| [14] |  | 
| [15] | doi: 10.1094/PHYTO-04-12-0082-R URL | 
| [16] | doi: 10.1007/s10658-010-9635-8 URL | 
| [17] | doi: 10.1016/S0269-915X(00)80040-3 URL | 
| [18] | doi: 10.1016/j.funbio.2010.06.001 URL | 
| [19] |  | 
| [20] |  | 
| [21] | 郭明浩, 李华. 葡萄霜霉病原卵孢子的越冬存活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9):358-361. | 
| [22] | doi: 10.1111/j.1365-2338.2003.00670.x URL | 
| [23] |  | 
| [24] |  | 
| [25] | doi: 10.1111/j.1365-3059.2007.01738.x URL | 
| [26] | doi: 10.1111/ppa.13431 URL | 
| [27] |  | 
| [28] |  | 
| [29] |  | 
| [30] | doi: 10.1016/j.funbio.2012.04.016 URL | 
| [31] | doi: 10.1016/j.pmpp.2015.05.002 URL | 
| [32] | doi: 10.1111/ppa.12469 URL | 
| [33] |  | 
| [34] | 付晴晴, 褚燕南, 王跃进, 等. 葡萄霜霉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9(5):69-75. | 
| [35] |  | 
| [36] | doi: 10.1111/mpp.12790 URL | 
| [37] | doi: 10.3389/fmicb.2019.01531 URL | 
| [38] | 李华, 沙海江. 葡萄优质抗病新品种‘88-01’的选育[A].韩振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373-375. | 
| [39] | 周连柱. 我国主要葡萄产区霜霉病菌对五种主要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 
| [40] | 刘会宁, 朱建强, 万幼新. 几个欧亚种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鉴定[J]. 上海农业学报, 2001, 17(3):64-67. | 
| [41] | 唐兴敏, 孙磊, 张玮, 等. 葡萄霜霉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及品种抗病性测定[J]. 植物保护, 2018, 44(1):166-169. | 
| [42] | doi: 10.1186/s12870-020-02777-7 URL | 
| [43] | doi: 10.1111/tpj.15447 URL | 
| [44] | doi: 10.3389/fpls.2021.667539 URL | 
| [45] | doi: 10.1021/acs.jafc.0c06103 pmid: 33529021 | 
| [46] | doi: 10.1111/j.1365-3059.2005.01208.x URL | 
| [47] | 杜飞, 朱书生, 王海宁, 等. 不同避雨栽培模式对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和植株冠层温湿度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6(2):177-184. | 
| [48] | doi: 10.1007/s40858-016-0110-8 URL | 
| [49] |  | 
| [50] | doi: 10.1094/Phyto-85-1500 URL | 
| [51] | 董华芳, 许延波, 宋俐谋, 等. 不同药剂对葡萄霜霉病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研究[J]. 北方园艺, 2019(17):50-55. | 
| [52] | 李宝燕, 王英姿, 刘学卿, 等. 3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1):98-99. | 
| [53] | 毕秋艳, 杨晓津, 马志强, 等. 葡萄霜霉病有效药剂筛选及药效评价[J]. 植物保护, 2014, 40(3):199-203. | 
| [54] | 刘君丽, 司乃国, 陈亮, 等. 创制杀菌剂烯肟菌酯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Ⅲ)——葡萄霜霉病[J]. 农药, 2003, 42(12):32-33. | 
| [55] | 唐艳. 湖南省葡萄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及药剂筛选[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4. | 
| [56] | 李艳琼. 5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控制效果[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6(6):62-65. | 
| [57] | 何立荣. 不同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药效评价[J]. 现代农村科技, 2009(13):46. | 
| [58] | 孙太安, 张献, 胥雯, 等. 7种进口杀菌剂对“紫秋”刺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初探[J]. 广西植保, 2019, 32(3):26-28. | 
| [59] | 杨丽娟, 梁晨, 李宝笃, 等. 10种杀菌剂对白菜霜霉病菌的毒力测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 [60] | 白玉娇, 马贵龙. 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模型及防治指标的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1-11. | 
| [61] | 徐继根, 张顺昌, 占红木, 等. 含氨基酸的亚磷酸钾与代森锰锌复配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研究[J]. 浙江柑橘, 2020, 37(1):29-32. | 
| [62] | 李华, 郭明浩. 葡萄霜霉病预测模型及预警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10):321-324. | 
| [63] | 何军, 马志卿, 张兴. 植物源农药概述[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4(9):79-85. | 
| [64] |  | 
| [65] | 张书蔚. 中草药提取物防治葡萄霜霉病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 [66] | 杨佳瑶, 张敏, 申红妙, 等. 葡萄叶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作用及有效成分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 2018, 45(5):1121-1128. | 
| [67] | 焦文哲, 申红妙, 敖常伟, 等. 樟树枝叶提取物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效果[J]. 植物保护学报, 2016, 43(6):1020-1026. | 
| [68] | 李宝燕, 王培松, 王英姿. 葡萄霜霉病的生物药剂防治[J]. 农药, 2014, 53(11):853-855. | 
| [69] | 孙燕山, 陵军成. 中草药烟雾制剂在葡萄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 2016, 46(6):68-70. | 
| [70] | 肖文斐, 忻雅, 裘劼人, 等. 免疫诱抗剂保康灵1号诱导水稻、葡萄抗病性效果评价[J]. 浙江农业科学, 2019, 60(11):1965-1967. | 
| [71] | 付瑞敏, 韩鸿鹏, 张丽琴, 等. 葡萄霜霉病和白粉病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和He-Ne激光诱变[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8):122-125. | 
| [72] | 善文辉, 胡海瑶, 王红丽, 等. 微生态制剂在葡萄上的促生防病效果[J]. 果树学报, 2020, 37(3):404. | 
| [73] | 伏波. 解淀粉芽孢杆菌EDR4对葡萄霜霉病的生防作用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 
| [74] | 金玮鋆, 张凤杰, 张晓蒙, 等. 解淀粉芽孢杆菌B15可湿性粉剂的抑菌和防腐效果[J].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49(6):169-172. | 
| [75] | 康兴娇, 申红妙, 贾招闪, 等. 葡萄霜霉病生防菌甲基营养芽孢杆菌T3的鉴定及其防治效果[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6, 32(6):775-782. | 
| [76] | 扈进东, 吴远征, 李纪顺, 等. 拮抗性多粘类芽孢杆菌PB-2及其制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测定[J]. 山东科学, 2014, 7(3):30-33. | 
| [77] | 申红妙, 例证楠, 贾招闪, 等. 内生枯草芽孢杆菌JL4在葡萄叶上的定植及其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12):4022-4028.  doi: 10.13287/j.1001-9332.201612.038 | 
| [78] | 李雯. 葡萄霜霉病拮抗菌和抗生素筛选及其防治效果的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5. | 
| [79] | 臧超群, 白元俊, 张海东, 等. 暗黑链霉菌PY-1活性产物分析及其对葡萄霜霉病田间防效评价[J]. 植物保护学报, 2018, 45(4):864-870. | 
| [80] | 安福涛, 谢瑾卉, 林英, 等. 苍白杆菌SY286抑菌活性蛋白稳定性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8):94-97. | 
| [81] | 于向荣, 汤小宁, 于清琴, 等. 乳酸菌抑霉菌菌株的筛选及应用[J].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7(3):46-50. | 
| [82] | doi: 10.1016/S0378-4290(01)00200-3 URL | 
| [83] | 姜莉莉, 陈彦周, 辛明秀. 枯草芽孢杆菌在防治植物病害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7):37-39,110. | 
| [84] | 杜蕙, 蒋晶晶. 生物农药与化学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联合作用效果[J]. 甘肃农业科技, 2020(1):25-29. | 
| [85] | 毕秋艳, 韩秀英, 马志强, 等. 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化学杀菌剂互作对葡萄霜霉病菌抑制作用和替代部分化学药剂减量用药应用[J]. 植物保护学报, 2018, 45(6):1396-1404. | 
| [86] | 毕秋艳, 韩秀英, 马志强, 等. 寡雄腐霉与烯酰吗啉互作防治葡萄霜霉病和替代部分化学药剂减量用药应用[J].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675-681. | 
| [87] | 王文桥, 马平, 韩秀英, 等. 生物源杀菌剂与化学杀菌剂协调防控黄瓜病害[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 27(1):104-109. | 
| [88] | 阮松林, 马华升, 王世恒, 等. 一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在防治葡萄霜霉病和炭疽病中的应用[P]. 中国专利,CN104920469B, 2018-06-15. | 
| [89] | 何剑, 彭小虎, 李永平, 等. “药肥组合”防治元胡霜霉病试验分析初报[J]. 陕西农业科学, 2018, 64(5):74-75,81. | 
| [90] | 张博, 赵维, 张悦丽, 等. 5种制剂及其防治组合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评价[J]. 农药, 2015, 54(6):456-457,468. | 
| [1] | 杨淼泠, 张维, 韦秋合, 施李鸣, 国圆, 张克诚, 葛蓓孛. 大豆菌核病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7): 90-99. | 
| [2] | 曹巧, 高振贤, 单子龙, 傅晓艺, 史占良, 何明琦, 韩然. 河北省小麦主要气传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100-105. | 
| [3] | 张眉, 郭霞, 吴斌, 姜珊珊, 王升吉, 杨万海, 辛相启. 江浙地区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性差异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1): 103-109. | 
| [4] | 李宝燕,于晓丽,石 洁,刘学卿,王培松,王英姿. 葡萄霜霉病田间初始发生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9): 28-33. | 
| [5] | 徐永菊,叶 霄,李 爽,侯 睿,张小红,张小军,张相琼. 花生白绢病互作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2): 108-114. | 
| [6] | 赵欣. 浅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现状与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3): 80-84. | 
| [7] | 徐丹丹,韩亭宇,梁燕燕,金 萌,王 琦,高灵旺. 北京市延庆区葡萄霜霉病流行规律及预测模型的检验[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3): 133-140. | 
| [8] | 李涛,黎振兴,李植良,徐小万. 茄子褐纹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5): 108-115. | 
| [9] | 臧超群,安福涛,刘长远,梁春浩,于舒怡. 生防细菌SY286发酵条件优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5): 157-163. | 
| [10] | 彭昌家,白体坤,冯礼斌,丁攀,刘建国. 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1): 190-199. | 
| [11] | 田耀加 赵守光 张晶 王秋燕 黄亮华 陈红弟. 中国玉米锈病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4): 226-231. | 
| [12] | 刘剑峰 周鹏 成成 肖启明 张德咏 唐前君. 番茄黄化曲叶病(TYLCV)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13): 70-76. | 
| [13] | 达龙珠. 小麦秆锈菌新小种Ug99及其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30): 197-203. | 
| [14] | 周庆椿 卿励. 葱兰菌核病在三峡库区的发生及药剂防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3): 247-250. | 
| [15] | 宋淑敏. 基因工程技术在亚麻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7): 227-229. | 
| 阅读次数 | ||||||
| 全文 |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