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褐飞虱是中国夏季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选育与利用抗性品种被认为是控制水稻褐飞虱为害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型/致害型、抗褐飞虱基因,着重介绍了中国抗褐飞虱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抗性育种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为探讨生物增温技术在水稻抗低温育苗中的应用效果,以‘空育131’为供试水稻品种,通过田间小区实验(苗床和水田2个部分),研究了酿热物基础上施用不同剂量生物增温剂(一种微生物发酵复合菌群)对水稻苗床温度、秧苗素质以及栽后水稻的生育期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酿热物育苗相比,增施生物增温剂后可显著提高苗床温度,改善秧苗素质,促进水稻早熟,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其中以中等剂量(2.5 kg/100 m2)生物增温剂处理效果最好:增产8.8%,增收2110元/hm2。
为明确自主创制新抗病毒药剂——30%毒氟磷WP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效果以及探讨防治该病的理想药剂组合,采用喷雾施药法对30%毒氟磷WP、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8%宁南霉素AS的单用或混用处理。结果表明,在大田分蘖初期,以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和30%毒氟磷WP 990 g/hm2的药剂组合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66.67%,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30%毒氟磷WP和8%宁南霉素AS的防效分别为50.51%、33.33%、33.33%、17.12%;在收割期,以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和30%毒氟磷WP 990 g/hm2的药剂组合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73.24%,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10%醚菊脂MG 450 g/hm2、30%毒氟磷WP 990 g/hm2和8%宁南霉素AS 750 mL/hm2处理组的防效依次是46.48%、45.07%、43.66%、42.25%。同时,测产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增产效果最明显的是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和30%毒氟磷WP 990 g/hm2组合,增产值为292.35%,而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30%毒氟磷WP和8%宁南霉素AS的增产值为249.75%、230.7%、208.65%、104.7%。因此,为有效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可采用本研究中的杀虫剂和抗病毒剂的联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