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数字乡村

    此专题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有关农村振兴战略下,进行乡村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研究与应用、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升、生产生活信息化发展转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等有关论文为主题。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用户需求的多维农业信息分类模型研究
    王晓乔,廖桂平,王 访,李锦卫,邱春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32): 253-26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40080  
    摘要 + 2455 )      PDF ( 2119KB )( 460 )   
    为了帮助用户快速检索到所需农业信息,结合用户对农业信息需求的特征,提出了改进的农业信息多维分类模型,并从信息高效存储和处理的角度提出了基于OLAP的多维农业信息分类模型设计方案,最后以湖南油菜网络信息为例,进行实验数据采集与信息分类,实现多维农业分类信息的存储结构。结果表明:(1)随机采集获得的网络农业信息可以通过改进的多维农业信息分类模型来有效表达;(2)行业维度、时间维度、地域维度、形式维度具有客观性,信息属性维度、产业链维度、信息内容维度具有主观性;(3)某些信息在某些维度上没有数据或者无法确定取值时,用空值表示;(4)知识型信息大部分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没有数据。多维农业信息分类模型可以从每个维度查看数据,也可以抽取不同维度组合进行数据深度分析,为农业信息个性化推送服务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验中实现了多维农业信息的存储结构,是后续农业信息的数据分析、维度优化等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一种高质量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建立方法 ——ANUDEM法
    张彩霞,,杨勤科,,段建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2): 411-4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12411  
    摘要 + 1851 )     
    建立高质量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正确计算坡度、坡向、提取流域地形特征、进行水文分析的前提,因而在研究土壤侵蚀、植被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与评价中都具有重要意义。ANUDEM采用迭代有限微分内插技术和地形强化算法,自动去除伪下陷点和生成输入数据错误文件,便于查错改善DEM质量,并减少了去除伪下陷点的编辑或DEM的后处理过程。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为例,利用大比例尺(1:10000)数字化地形图,利用ANUDEM建立DEM,从DEM光照模拟图、回放等高线、提取水系、坡度等方面对建立的DEM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ANUDEM建立的DEM表面光滑;回放等高线与原等高线符合度高,能更准确地表现地形起伏;由其提取的坡度准确;水系连续完整与地形图上河流一致,适宜水文分析,是一种建立高质量DEM的优良方法。
    基于JSP的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网络化系统研究
    昝林森,申光磊,段军彪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2): 13-1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1213  
    摘要 + 1776 )      PDF ( 132971KB )( 666 )   
    为了保障普通老百姓消费牛肉的安全性,并适应中国牛肉的外贸出口的需要,设计构建了网络化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此项研究采用JSP设计面向对象的动态网页,采用My SQL数据库,将管理系统放在互联网上,运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使牛肉跟踪与追溯系统网络化、普及化。使得生产、销售商以及普通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每一头牛、每一块牛肉的详细信息,既保证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能在第一时间找到牛肉质量安全生产中出现问题的环节所在。
    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韦志扬,梁 贤,陆宇明,韦莉萍,于平福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9): 466-46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9466  
    摘要 + 1635 )     
    简要分析了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指出了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主要结论为:(1)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加强农业信息化法制法规建设;(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3)开发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4)加强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5)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培育农民的信息需求;(6)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功能。
    跨越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之路径分析
    陈运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9): 462-46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9462  
    摘要 + 1611 )     
    在跨越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时,决定技术和组织管理路径选择的基本因素是“经济可行性”。在边际收益有限的情况下,性能卓越但成本高昂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存在更为突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成本优势的技术创新得到优先使用;作为技术手段的配套或补充,可降低成本的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创新陆续出现;组织管理手段应与农业信息化的技术手段配套和协调。“三网合一”的技术选择与农业合作化的组织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跨越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选择。
    应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冬小麦
    拔节期氮营养诊断
    肖焱波, ,贾良良, ,陈新平,张福锁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8): 448-45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6140  
    摘要 + 1551 )      PDF ( 704232KB )( 615 )   
    传统的作物营养诊断如植株全氮、生物量和植株硝酸盐浓度测试等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间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时效性不足,难以适应作物生长期间追肥诊断的需要。通过田间试验,应用数字图像技术对拔节期作物的氮营养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冠层数字图像色彩参数可以用来表征冬小麦拔节期的氮营养状况。数字图像标准化红光值R/(R+G+B)与冬小麦常规营养诊断指标如叶绿素仪读数、茎基部硝酸盐浓度、植株全氮含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09~0.946,是较好的表征作物氮营养状况的诊断指标。
    HACCP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张献娣,王开义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5): 309-31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2056  
    摘要 + 1550 )      PDF ( 997698KB )( 1061 )   

    HACCP信息化是HACCP体系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包括基础数据库、辅助决策模型、信息交流平台、HACCP管控系统等。HACCP信息化对确保食品安全、简化HACCP体系实施、提高HACCP认证有效性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国内外HACCP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HACCP信息化的必要性及中国HACCP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中国HACCP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建议。我国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探索自己的HACCP信息化之路,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动HACCP信息化建设,进一步确保食品安全。

    对推进山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施德云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5): 262-26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5262  
    摘要 + 1544 )      PDF ( 1136877KB )( 716 )   
    在总结近几年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推进山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中国各省市数字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甘阳英 夏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2): 0-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1151  
    摘要 + 1517 )      PDF ( 458850KB )( 1304 )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而数字农业则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支撑技术,也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从“十五”开始启动国家“863计划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全国各省市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本文通过对各省市的数字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概述,揭示了现阶段数字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为经后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大数据环境下林业资源信息云服务体系架构
    侯瑞霞,孙 伟,曹姗姗,唐小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 (2): 170-17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80106  
    摘要 + 1511 )      PDF ( 8615KB )( 573 )   
    为了应对林业资源信息管理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解决智慧林业中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架构设计与应用问题,基于云计算理论与技术,深入剖析了林业资源信息云服务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参照IEEE 1471 2000提出了林业资源信息云服务架构设计元模型,进而借鉴架构模式中的层架构模式设计思想,初步设计了林业资源信息云服务体系架构的总体结构和分布式协同部署模式,在国家林业局和辽宁省开展的林业资源监管服务系统构建过程中对体系架构的理论设计结果进行了实践应用和反馈修正。结果表明,林业资源信息云服务体系架构能够满足大数据环境下林业资源监管业务需求,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浅析天津农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信丽媛,宋治文,贾宝红,吕雄杰,詹嘉放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8): 465-46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197  
    摘要 + 1477 )      PDF ( 551623KB )( 730 )   
    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笔者从农业信息化测评的内涵分析出发,探讨了天津农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并在系统分析天津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之上,研究提出了天津农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共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
    马明远,秦向阳,李瑾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 258-26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1079  
    摘要 + 1472 )      PDF ( 672121KB )( 762 )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一些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潜在安全问题被发现,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越发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RFID技术、网络技术、HACCP系统、农产品安全溯源和农产品生产管理系统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体系更好的确保农产品安全,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和监控,在此基础上提出保证农产品安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分析探讨信息技术在中国农产品安全领域中的发展应用前景。
    基于数字图像的玉米叶面积测量方法研究
    马彦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2): 0-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1611  
    摘要 + 1456 )      PDF ( 1621414KB )( 1114 )   
    【研究目的】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采用数码相机获取数字图像,建立使用Visual C++6.0开发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玉米叶面积测量的方法。【方法】首先,用数码相机拍摄挂在墙上粘贴着玉米叶片的参照白板来获得数字图像。然后提取图像的蓝色分量,利用中值滤波、膨胀、腐蚀等方法去除图像噪声,最大类间方差法自动阈值分割目标。接着进行区域标记与区域像素数统计,区域像素数结合图像分辨率就可以获得玉米叶片的实际面积。【结果】与直尺法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且比直尺法更精确,【结论】此种拍摄方法避免了几何畸变的产生。蓝色分量图像中目标和背景的灰度差异最大,便于分割。
    网络化平台对畜牧兽医行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
    赵连生,李 琍,张云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9): 287-29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053  
    摘要 + 1411 )      PDF ( 459889KB )( 796 )   
    摘要:随着中国畜牧兽医行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期刊社(编辑部)通过网站对作者、审者及读者等群体提供全面的、便捷的、专业的服务就成为了刊物提高档次、影响力和吸引优秀稿源的重要性因素。作者对畜牧兽医行业评选的15种核心期刊进行调查,研究畜牧兽医行业科技核心期刊网络化平台的现状,分析网络化平台对畜牧兽医行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为畜牧兽医行业核心期刊能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研究
    乔淑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3): 460-46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1536  
    摘要 + 1401 )      PDF ( 634860KB )( 917 )   
    本文在研究国内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河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及《河南统计年鉴2008》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层次聚类法,准确、全面、有效的实现了对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评价。该评价对于全面掌握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基本情况,研究制订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更好地推进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村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化产品价格的动态博弈
    马明远,秦向阳,李瑾,李健楠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10): 542-54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365  
    摘要 + 1399 )      PDF ( 531914KB )( 607 )   
    中国农村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形成的农村信息化产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本文提出三类主要角色,政府、企业和农户,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以企业和农户为代表的买卖双方的博弈作主要分析。通过对信息产品供应商对信息产品价格策略的选择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所构成的信息不完全动态博弈的分析得到结果:信息产品供应商可以利用自己相对于农村消费者的信息优势,对信息产品的成本、作用、需求等因素进行包装与宣传,影响消费者对信息产品价格的判断,最终达到使消费者做出接受涨价决策的目的,从而实现高额利润。表明使农村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产品价格合理化的关键因素在于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基于SWOT分析的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员立亭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14): 132-1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0-3576  
    摘要 + 1388 )      PDF ( 585845KB )( 1062 )   

    简要介绍了陕西省农业信息化概况,利用SWOT方法对陕西省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数字化玉米育种思路
    滕海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12): 495-49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827  
    摘要 + 1371 )      PDF ( 611666KB )( 815 )   
    数字化育种是综合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辅助于现代植物育种的一种标准化的动态系统工程。通过对广泛的动态育种数据的标准化管理和分析,对育种材料进行自动判定,对材料关系进行遗传距离、类群分析和杂种优势预先判定、按照育种者需要给出适当推荐结果,极大地提高育种效率。任何与玉米育种有关的环境因素、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育种者的不断积累的经验以及田间试验等数据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并整合到数字化育种系统中。数字化育种对于整合育种行业资源、提高育种效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基于J2EE的无公害农产品数字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郭伟,席磊,马新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3): 246-2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292  
    摘要 + 1356 )      PDF ( 507126KB )( 609 )   
    为实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数字化、标准化利用UML建模,设计实现了基于J2EE平台轻量级框架Spring+Struts+Hibernate的农产品数字认证系统。该系统能够提供快捷方便的农产品申报、环境检测和农产品数字认证,并且能对申报信息、认证信息和环境检测信息进行电子化存储,实现对申报、认证等信息的高效管理。
    地理信息网格与数字农业建设刍议
    赵 军,,徐艳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8): 549-5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8549  
    摘要 + 1351 )     
    网格技术是网络环境下海量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的有效方法。地理信息网格是网格技术在地理空间技术领域的应用,作为农业空间信息网格的基础,它是实现农业信息共享与服务的有效途径。地理信息网格在数字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深刻影响农业信息系统的规划部署、运行和管理机制,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推进数字农业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