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生物发酵式猪舍缓解热应激小气候智能化调控系统效果,本试验选用两个生物发酵式养猪场,比较其对改善猪舍温度、湿度、温湿指数(THI)、氨浓度的效果以及对猪的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生物发酵式猪舍在夏季采用缓解热应激小气候智能化调控系统可极显著降低猪舍的温度(P<0.01)、THI(P<0.01)和氨气浓度(P<0.01),可显著提高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
采用PCR-SSCP技术对大兴安岭地区养殖的北极狐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的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遗传变异的分析,以探讨北极狐CETP基因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在其5‘侧翼序列存在多态性,存在3种的基因型(AA、BB、AB)。在这个北极狐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AA是 0.019%,BB是0.778%,AB是0.203%,同时利用SPSS13.0软件分析多态性与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多态与其生长性能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
对526个淮南麻黄鸡鸡蛋进行了蛋品质测定,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淮南麻黄鸡30周龄平均蛋重为43.49±2.79 g、蛋形指数为1.28±0.05、蛋壳厚度为0.42±0.03 mm、蛋壳强度为4.75±0.80 kg/cm2、蛋黄色泽为5.85±1.03、哈氏单位平均为85.06±5.29、蛋黄比率为31.53%±3.00%。蛋壳颜色以粉色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69.0%。相关分析表明,蛋重与蛋壳强度、蛋壳厚度与蛋壳强度、蛋黄色泽与哈氏单位、哈氏单位与蛋黄比率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蛋重与蛋壳厚度呈显著相关(P<0.05)。总体而言,淮南麻黄鸡有较好的蛋品质,在今后蛋品质遗传改良中,应该以提高蛋重为主,并考虑其它指标的相关性。
黑龙江省既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大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对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直是该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度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从时序和空间两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黑龙江省粮畜生产协调度的变化趋势大体分为3个阶段:(1)1985-1993年波动频繁期;(2)1994—2003年持续下降期;2004—2009徘徊上升期,粮畜生产一直处于相悖模式,具体又分为:极度相悖区、中度相悖区和低度相悖区。最后指出,为协调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应该适当调整产业结构,确定合理种植结构,优化畜牧业养殖结构,积极发挥粮食生产与畜牧业互促作用。
禽白血病(AL)是目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肿瘤性传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来,J亚群禽白血病较为流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是引起肉鸡和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的病原。本文主要综述了有关ALV-J的病原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研究黄柳菇多糖对大强度运动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及对胃黏膜屏障的作用,并探讨其保护机制。通过建立大鼠运动模型,测试运动后血液与胃组织中部分抗氧化指标,观察黄柳菇多糖在胃黏膜屏障改善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安静组相比,大强度运动后大鼠各项抗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MDA含量显著增加,胃黏膜有明显损伤;但黄柳菇多糖对运动大鼠各项抗氧化酶活性有明显改善,MDA含量变化不显著,胃黏膜损伤有良好改善。结果表明黄柳菇多糖在改善运动大鼠的氧化应激水平,使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有利于保护胃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和运动营养补剂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为了考察异土木香内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并研究其对金葡菌α-溶血素表达的影响。应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异土木香内酯对金葡菌标准株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溶血试验、Western-blot分析和荧光定量PCR分析测定异土木香内酯对金葡菌α-溶血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异土木香内酯在2, 048 μg/ml仍然不能抑制金葡菌的生长,然而低浓度(1-8 μg/ml)的异土木香内酯能够剂量依赖性地降低金葡菌α-溶血素的表达。该研究提示异土木香内酯可作为以毒力因子为靶标的抗感染药物开发的先导结构。
为提高食品中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和拟态弧菌毒素初筛的速度与效率,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以融合蛋白TDH-VVC-VMHA包涵体为抗原免疫豚鼠,采用豚鼠抗融合蛋白免疫血清为包被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羊抗豚鼠IgG为标记抗体,应用棋盘滴定法确定ELISA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与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拟态弧菌的培养物上清有较明显的阳性反应,与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菌球菌、李氏杆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5种非弧菌属食物中毒菌培养物上清未见交叉反应,与溶藻弧菌、河流弧菌和麦氏弧菌等3种弧菌培养物上清也未见交叉反应。这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食品中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和拟态弧菌毒素的快速同步免疫学检测。
裂腹鱼类隶属于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目前已记录有12属90种(亚种),是鲤科鱼类中唯一适应于亚洲中部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条件的一个自然类群。整个裂腹鱼类呈现出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分布格局,中国是世界上裂腹鱼类种类分布最多的国家。目前,随着对鱼类种质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裂腹鱼类作为产地名贵经济鱼类,其种质资源已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此文重点从形态分类、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细胞水平、生化水平和分子水平,对多年来裂腹鱼类种质资源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裂腹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密切相关,为了给开发不同食性淡水鱼的饲料做基础研究,以黄尾密鲴(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研究对象,采用H.E染色法比较研究了其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从比肠长、杯状细胞密度、黏膜肌层总厚度、黏膜皱褶数量和高度、肝胰脏结构等方面比较了其组织结构特征,探讨了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环境的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尾密鲴和白鲢的比肠长在四种鱼类中最大,在设计黄尾密鲴和白鲢的饲料配方时应注重粗纤维的含量以增强适口性;消化道组织学结果表明,白鲢、翘嘴红鲌和黄鳝3种鱼的口咽腔上皮细胞中都不同程度发排列有杯状细胞,而黄尾密鲴则无,但黄尾密鲴的口咽腔的最厚,白鲢的鰓耙最发达,食道的输送食物的能力和肠的消化吸收能力由黄尾密鲴、白鲢、翘嘴红鮊、黄鳝依次减弱,消化腺的进化是伴随物种进化而进行的有一些进化和演化方面的特征,是按照黄尾密鲴、白鲢、翘嘴红鲌到黄鳝的方向进化。这些组织学特征都是适应鱼类食性与环境的结果,在设计饲料配方时需考虑鱼类的食性特点与生活环境。
为掌握哲罗鱼、白点鲑和美洲红点鲑血液学原始数据,测定了哲罗鱼、白点鲑和美洲红点鲑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在5.75 /S,9.6 /S、11.5 /S、23.0 /S、46.0 /S、115.0 /S、230.0 /S 7个切变率(γ)全血粘度和230 /S切变率血浆粘度;将3种鱼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拟合成逆函数回归曲线,其全血质量分数都呈典型幂函数变化,其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哲罗鱼y=12.328 x-0.135 3,R2=0.9917;白点鲑y=7.894 2x-0.104 6,R2=0.9979;y=7.505 9x-0.106 2,R2=0.9931。统计分析表明:3种鱼Fb值呈显著性差异P﹤0.05;Tp差异不显著(P>0.05),但存在大小关系:白点鲑>美洲红点鲑>哲罗鱼;红细胞聚集性指数(A1、A2)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白点鲑与美洲红点鲑之间红细胞刚性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均与哲罗鱼呈显著性差异(P<0.05)。
采用水平光梯度法,以白光为光源,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组不同生长阶段尼罗罗非鱼:Ⅰ30.0~45.2mm;Ⅱ51.0~63.3mm;Ⅲ70.0~83.0mm;Ⅳ88.0~102.0mm;Ⅴ108.0~120.0mm,在光梯度分别为250lux、500lux、1000lux、2000lux、4000lux、8000lux下的趋光行为。结果表明:在光强范围250~1000lux条件下,5组尼罗罗非鱼的趋光指数均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增大,并在光照强度为1000lux时达到最大;在250lux和500lux两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250lux与1000 lux两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性极显著(P<0.01);当光强大于1000lux时,尼罗罗非鱼的趋光指数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减小,在2000lux和4000lux两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2000lux与8000lux两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本实验条件下,Ⅰ组尼罗罗非鱼趋光反应最明显,随着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发育,趋光性逐渐下降,趋光指数Ⅰ>Ⅱ>Ⅲ>Ⅳ>Ⅴ。在水温23~25℃时,适宜照度区为1000~2000lux,实际生产中可以利用其将尼罗罗非鱼引诱到集中的区域进食,对于提高罗非鱼的摄食率,以及光诱捕具有积极意义。
实验选取240尾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对全长、体高、体重、体长、头高 、头长、头宽、尾柄长、尾柄高、背区前长、吻长、眼后头长、背鳍基长、臀鳍基长、腹鳍前长、臀鳍前长、鼻间距和眼径等18个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17个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的大部分形态性状与体重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全长(P1)、体高(P2)、尾柄高(P3)、背前区长(P4)、吻长(P5)、背鳍基长(P6)、臀鳍基长(P7)、臀鳍前长(P8)、鼻间距(P9)和眼径(P10)对体重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 < 0.05),构建的方程为:y = ﹣1 226.370 + 14.749P1 + 46.953P2 + 29.983P3 + 10.082P4﹣52.755P5 + 27.823P6 + 21.749P7 + 10.444P8﹣29.445P9 + 53.868P10。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高和全长均直接作用于体重,二者对体重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326和0.272,可以作为预测团头鲂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通过对团头鲂的全长、体高和体重间的回归分析发现,体重与全长和体高之间都为等速生长。
为了评估微生物在感染了WSSV的克氏原鳌虾(Procambarus clarkii)死亡过程中的作用,对染毒鳌虾注射抗生素,并对鳌虾血淋巴中的细菌进行了数量比较以及种属鉴定。结果表明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染毒鳌虾的死亡率但对WSSV的增殖没有显著影响。染毒鳌虾的血淋巴中微生物数量有明显增加。微生物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弗劳地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和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等条件致病菌。研究结果表明鳌虾在感染了WSSV后血细胞的消失导致体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加速了鳌虾的死亡速度。
对太湖和巢湖2个群体秀丽白虾的生物学特征和基于RAPD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月份太湖秀丽白虾的体长优势组为40—50mm(占样本数的69.3%),体重优势组为0.5—2.0g(占样本数的83.4%),体长(L/mm)、体重(W/g)的关系式为:W=2.6E-05L2.8777;6月份巢湖秀丽白虾的体长优势组为45—55mm(占样本数的73.8%),体重优势组为1.5—2.5g(占样本数的69.0%),体长(L/mm)、体重(W/g)的关系式为:W=2.8E-05L2.8471。15个随机引物的RAPD研究结果表明,太湖群体多态位点比例为49.16%,巢湖群体多态位点比例为48.78%;太湖、巢湖2个群体内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817和0.8735, 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311,群体间没有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研究了凡纳滨对虾高位池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与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实验虾池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范围为3.45×107~1.71×108 cell?L-1。虾池水柱毛初级生产量变化在1.28~11.38 g?m-2?d-1之间。虾池生态系统中毛初级生产量为11573.30 MJ、投饵能为32663.62 MJ、施肥能量为229.71 MJ、放养虾苗折合能量为1.43 MJ,总投入能量为44468.04 MJ;虾池对虾收获能为5269.12 MJ;凡纳滨对虾高位池能量转化效率为11.85%。以氮负荷量估算虾池养殖容量为157万尾?hm-2。
实验比较了不同可食性抗菌膜对草鱼鱼片的保鲜效果。实验把成膜材料的类型和葱姜蒜混合乙醇提取液添加作为两个因素,制备了6种涂膜液CMC(羧甲基纤维素)、CMCT(羧甲基纤维素+葱姜蒜提取液)、Chi(壳聚糖)、ChiT(壳聚糖+葱姜蒜提取液)、NaAlg(海藻酸钠)和NaAlgT(海藻酸钠+葱姜蒜提取液)。研究发为成膜材料对鱼片的保鲜指标具有显著差异。CMC和CMCT的感官评分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而细菌总数、TVB-N和pH显著高于其它各组;NaAlg和NaAlgT的感官评分与Chi和ChiT组相近,但细菌总数、TVB-N和pH显著低于其它各组。葱姜蒜提取液的添加可显著降低冷藏过程中鱼片的pH值。实验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涂膜保鲜鱼片的效果最好。
在对中国油料作物重新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油料生产、植物油加工、贸易和消费状况,分析了中国植物油产业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受政策的限制,中国油料生产裹足不前,而中国的植物油消费在经济的拉动下却不断增加,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油料和油脂的大量进口,与此同时,中国的植物油加工业还不断被外资控制,植物油产业风险不断加大。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设大型现代粮食示范基地是促进粮食产业和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旨为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采用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了四川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科技支撑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技术对策。稻麦两熟是四川粮食生产最主要形式,在稻麦两熟区建立现代粮食示范基地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技术对策是开展稻麦专用新品种引进筛选,稻麦丰产高效生产技术、稻田周年高效种植模式、粮食规模化干燥与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以及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探索等。最后,分析了科技支撑基地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产业化前景。农业科技在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中大有作为,并要突出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
沟域经济是北京提出以山区沟域为单元,在生态保护前提下,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驱动产业融合是沟域经济发展的动态特性。本文运用自组织的竞争和协同理论,阐述了沟域产业融合机制、产业融合模式和演变趋势,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各类产业融合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显示,北京沟域经济已经迈入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间的关联和外部环境变化是产业融合的内在主要动力。因此,实现沟域发展就是要加强三次产业高度关联度和深入挖掘农业多功能性,促使产业结构朝纵深“两维”方向发展,可采取服务型融合和生态型融合两种路径。
为了从众多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中找出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利用DEMATEL法建立20个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并求出综合影响矩阵,通过对各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的对比分析与综合考察来确定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农民收入水平、绿色农产品价格、消费支出水平、政策支持、食品安全意识5个因素,通过对这5个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新时期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为了解决新疆棉花产业所面临的进口外棉冲击、生产成本上升、自然灾害与病虫害威胁以及棉花产业下游基础薄弱等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和调查研究,提出要从加大外棉进口管控、宏观调控、生产环节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棉花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支持新疆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笔者在分析重庆市建设用地现状及变化情况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C2R模型,对重庆市40个区县2000—2008年建设用地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利用效率值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建设用地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效率水平在空间上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城镇体系发展格局具有一致性;在时间上,2000—2004年期间整体效率水平有所提升,但2004—2008年期间降低,与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和建设用地供需结构变化一致;各区县经济增长中建设用地和劳动力投入均存在纯超量投入松弛,要素间配置状况不佳。最后结合重庆市未来发展提出了促进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高的建议。
为了提升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兰州市环境质量,促进其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综合经济效益和综合环境效益两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模型,利用协调发展的相关计算模型分析了兰州市2000—2009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变化及其类型。结果表明兰州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类型总体来看属于协调发展类型并且发展水平逐年稳步上升,2000—2001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型;2002—2005年为中级协调发展类型;2006—2007年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型;2008—2009年为优质协调发展类型。另外,2009年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环境发展水平,其余年份经济发展水平均滞后于环境发展水平。表明兰州市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整体水平比较合理,但是协调发展的背后问题依旧很多,必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促进兰州市整体实力的提升。
有机农业于近30年在全球兴起并快速发展,美国和加拿大都是有机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主要介绍了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有机农业在产业发展、政策法规、监管体系、研究服务等方面的概况,介绍并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有机等效协议对国际多边互认的借鉴意义,指出有机农业标准法规的国际多边互认有利于减少贸易技术壁垒,对全球有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国家推出缓解城镇用地压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目前随着各地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随之带来的土地权属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所涉及的土地权属调整内容,遵循权属调整的原则,提出在实施过程中建新地块和拆旧地块内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并总结了权属调整的相关程序,最后列出还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和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有序、协调、高效实施。
围绕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问题,中国社会各界多年来争论激烈,私有化、集体化、国有化等思路皆有支持者。为了深入理解这场争论,澄清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实质,对一般意义上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细致的厘定,并分析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历史。通过研究得出,中国土地产权改革实质上是沿着将所有权的内容转移到使用权之中的方向推进的。这一改革路径在名义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实质性的私有化。所以,当前关于土地改革的争论,在表面的分歧背后,存在一种私有化的共识,区别只在于名义上的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归属,而这个问题意义不大。农村土地改革的真正难点在于中央政策的严格、有力执行。这种认识有助于以后的理论探讨不再纠结于表面问题,健康向前推进,转向更具实质意义、能为实践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的问题上去。
当前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主要依托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和进行,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农村非政府组织新农村理事会在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等农村公共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笔者以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理事会为例,通过对3个行政村的理事会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当前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运行现状和现实困难,针对性地提出了引导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对策措施。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基于2000—2004年辽宁省65岁及以上人口相关数据,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了辽宁省‘十二五’期间老年人口数量、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及老年人口抚养比,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程度深、提前化以及准备不充分等特点。并据此提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企业得到较快发展,为了实现农业企业的科学管理,要求对农业企业内部绩效进行评价。网络区间DEA方法是将农业企业分为若干个非完全独立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包括输入、输出和中间变量。笔者在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网络DEA方法和区间DEA方法相结合,建立农业企业绩效评价的模型,并利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求解,然后对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内部绩效进行研究,进而找出农业企业内部绩效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农业企业内部绩效改进的方法策略。农业企业每个部门经营的绩效高,减少了农业企业各部门不必要资源的投入,提升了农业企业的内部绩效水平。
强化培育人权益保障对于激发培育人科研创新积极性、打造育种自主创新社会氛围和增强中国新品种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完善中,结合国际趋势,确立培育人概念,重构申请权、品种权归属制度,保护培育人署名权和报酬权。
生活污水的蚯蚓生态滤池工艺是在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中引入蚯蚓,改善生态滤池的处理环境,提高处理效率,适宜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笔者以蚯蚓生态滤池(+E)和普通生态滤池(-E)为试验对象,研究了蚯蚓活动对生态滤池基质微生物功能群落结构及代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能力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不同深度的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已基本分异;相比无蚯蚓对照滤池,蚯蚓活动对0~20 cm各基质层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基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均得到增强;同时,在蚯蚓作用下,蚯蚓生态滤池0~5 cm和5~10 cm基质层的微生物群落差异减小。蚯蚓通过掘穴、摄食、排泄等生理行为影响了生态滤池0~20 cm基质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状况。
为了探索和掌握干旱农牧区人口增加与耕地资源相互变化状况,确定土地优化配置结构,为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磴口县和巴彦淖尔市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对磴口县1986年和2007年的生态状况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和2007年,磴口县生态赤字分别为1.3607×104、30.3876×104 hm2。2007年磴口县生态赤字较1986年增长21.33倍。1986—2007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0.5966 hm2/cap,人均生态足迹增加2.8828 hm2/cap,即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速大大低于人均生态足迹,该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1)草场严重超载;(2)农业盲目开垦土地资源;(3)人口增长;(4)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生物资源与能源消费的增加和需求。
生态脆弱性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脆弱性特征,其脆弱性评价研究也比其他地区开展得更加广泛和深入,查阅和整理了近几年的相关期刊中关于岩溶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文献,回顾和总结了研究指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目前岩溶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出了岩溶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指出要加强人地系统对区域及全球极端自然灾害的响应研究,特别是利用合适的生态模型对区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和模拟,为地区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受喀斯特特殊地质历史背景的影响,中国西南岩溶区土壤生态系统存在土壤垂直分异强烈、空间分异强烈、土壤不可再生性的结构特征和营养元素循环不畅、植被生长受限的功能特征。笔者在分析西南岩溶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脆弱性的基础上,从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的角度来探讨西南岩溶区土壤生态系统在土壤侵蚀过程中土壤结构、养分、水分、微生物退化过程和机理。
本文基于禹州市2010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森林更新数据,以及水文土壤等相关数据,采用GIS技术以及直接市场法、替代工程法、碳税法、旅行费用法等方法,估算了禹州市2010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禹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3.06927×108元。通过对禹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核算,为县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以期更好的维护森林和土地生态系统。
为了更好地评价大庆湿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大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应用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理论,定量地分析和估算大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以及系统内的物流和能流。结果表明,大庆城区湿地的价值极大,从能值分析表可以得出大庆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价值总计为3.13×1010¥,雨水在全部的可再生资源组成中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约74%;湿地水体及底泥沉积物的宏观经济价值为1.61×1010 ¥,对比能值分析表中其他项目,湿地初级生产力能值及动物资源能值小于系统投入的再生资源能值,说明该系统大部分能量用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而非物质的产出。
为了尽快改善大庆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高总体的生态环境质量,笔者从大庆湿地的空气调节功能入手,依据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碳税法对该湿地所提供的空气调节功能进行科学估算。结果表明,大庆湿地主要植被固定CO2的价值为4.95亿元,释放O2的价值为4.35亿元,去除温室气体排放损失价值为0.1亿元,即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大气调节功能价值为9.2亿元,气体调节价值为6862元/hm2。本研究表明,大庆湿地生态系统固定大气中CO2的同时,增加大气中的O2,对维持区域大气中的CO2和O2的动态平衡,减缓温室效应,提供人类生存基本条件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土壤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运行的关键一环。土壤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概括了土壤动物的分类和采集及土壤动物生物量的测定,阐述了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土壤动物的生态特征研究和生态功能研究。其中,土壤动物的生态特征研究包括土壤动物数量、组成和多样性及及影响因素等主要生态特征,土壤动物生态功能研究主要包括生态指示功能、生态调控功能及对枯落物的分解功能等。最后,对土壤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长沙市湿地资源是保障长沙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城市社区居民对湿地保护的认知及利用诉求,是探索兼顾社区利益的湿地生态保护与开发模式的基础。笔者从居民角度出发,探讨湿地资源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湿地旅游的可行性,为湿地保护和利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湿地重要性认知方面,39.87%的居民认为重要;42.38%的居民认为对湿地植被有不严重的破坏现象;67.81%的居民认为城市扩展对湿地有较为明显影响;79.98%的受访者认为湿地保护无需保护措施;95.68%的居民认为湿地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影响;89.46%的居民愿意参与到当地的旅游开发中去,认为湿地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对于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开发模式、技术措施等问题尚存疑虑。总之,湿地资源保护与湿地旅游开发是1对可以调和的矛盾,但政策引导、科学规划与社区参与缺一不可。
为了深入探讨生态退耕前后宁夏盐池县的生态与环境状况,定量分析其农资投入的时空变化特点是现阶段的必要手段,笔者主要利用GIS软件,计算研究区退耕前后的2000—2008年耕地面积和农资投入量的分布重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耕地数量的波动下降,化肥和农膜投入的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农药投入呈波动下降趋势,但耕地面积与农资投入量波动的方向相反;耕地分布重心的偏移方向大致与农资投入量分布重心的移动方向相反。生态退耕幅度最大的2003年,劣质耕地被大量退耕,但优质耕地面临农资投入增高所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2003年后,西北—东南过渡区不仅耕地面积增加,且单位面积农资投入量维持较高。可见,现阶段研究区仍然面临耕地增加所带来的生态退化问题和农资投入较高所潜伏的面源污染问题。
为了科学量度盐池县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从而为盐池县农业生产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应用熵值法进行耕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计算各指标权重,并以盐池县1990—2005年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盐池县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各指标权重前4项为灌溉指数、劳均产粮、粮食单产、粮食安全系数;耕地利用对整个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最大,最低为耕地利用效益;盐池县的耕地集约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耕地持续状况、耕地利用效益增长空间较大;影响盐池县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单因子障碍是复种指数和人均耕地,影响盐池县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分类障碍是耕地利用强度。耕地投入强度、利用强度和耕地利用效益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客观因素决定的耕地利用程度影响主观耕地投入强度的积极性,共同影响耕地利用效益,最终形成耕地持续状态。
开展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用定量方法分析县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其主要问题,有助于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应用熵值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对重庆市丰都县土地利用结构熵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过去12年丰都县土地利用结构熵呈近似S型曲线增长态势,土地利用系统无序性增加,均质性增强。人口压力、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主要因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逐步加强的政府行为成为促进土地结构均衡的新动力,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促进土地结构熵变化的潜在动力。
为了解敦化市的耕地质量状况,2006—2009年对敦化市土壤进行采集,进行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敦化市现有耕地9.81万hm2,划分为8个等级。高产田(1级地和2级地)占25.68%,中产田(3级地、4级地和5级地)占68.72%,低产田(6级地、7级地和8级地)占6.1%。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相比,敦化市高产田和中产田所占比例增加,低产田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可持续发展度测算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研究的重要因素,是指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桥梁。本文对可持续发展度测算理论进行了细化研究,并对不同测算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且总结3种可持续发展度测算的数学模型。结果发现: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指标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计算的结果,测算时应据研究对象的实况选取适当的方法,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度测算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为了揭示冀东褐土养分肥力特征,指导土壤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施肥,采用田间典型样品调查、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学手段,对冀东地区褐土养分资源的综合评价指标与管理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冀东褐土养分资源可以采用氮素养分供应强度和生物学活性、土壤供钾潜力、土壤有机质积累强度为主体的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养分资源的特点总体表现为有机碳、全氮含量较低,钾素长期供应潜力下降,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较高。施肥和肥力管理原则应首先注重有机肥(物)料的施用以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水平,其次为增强土壤供钾潜力,化学肥料的施用适宜于N、K、P顺序。动态聚类分析表明,冀东褐土养分肥力水平可分为五类,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各类肥力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壤养分肥力管理方案,以达到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目的。
煤矿区多目标复垦模式是提高复垦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但除新增耕地灌溉需水外,还需要解决水资源多目标供需平衡问题。笔者采用动态规划法(DP),对煤矿区多目标复垦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进行了研究;笔者以徐州九里矿区多目标复垦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为例,通过建立目标函数,按照逆序法从末阶段开始对各个单阶段优化问题依次求解,得到需水和供水间的最优决策方案;该方法解决了多目标复垦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效益最大化问题,有效推进了煤矿区多目标复垦的进行。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发展也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支持体系的核心内容。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入手,分析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资源与环境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其根源,并从改造传统产业、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
为了节约淡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代替淡水来改良盐碱地土壤,本研究采用野外小区试验的方法,对不同灌水条件下滨海盐土土壤的脱盐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良好的排水条件下,采用矿化度约3.5 g/L的微咸水淋洗滨海盐土,能使土壤迅速脱盐,脱盐效果明显。综合节水和脱盐效果双重考虑,微咸水淋洗重壤质滨海盐土,以淋洗量1200 m3/hm2,连续淋洗3次为适宜的淋洗方式,能使0~60 cm土壤剖面的全盐量降低到3 g/kg以下,脱盐率达60%以上,土壤盐分含量达到一般绿化植物的生长要求。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多环芳烃(PAHs)累积已经引起了土壤污染并已经成为影响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在土壤环境中,植物根际过程是土壤多环芳烃消除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此,对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进行了叙述,并对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生物降解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土壤根际降解在土壤多环芳烃污染修复中的作用和多环芳烃在根际降解中的限制因素,指出提高土壤多环芳烃修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高土壤多环芳烃的生活可利用性,最后对环芳烃在根际降解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菖蒲对废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水葱、酸模、鸢尾对废水也有一定的净化效果,笔者将寻找一种挺水植物与菖蒲的组合对畜禽产品废水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从而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笔者选择菖蒲与水葱、酸模、鸢尾组合的3个试验组,只有洗沙的无植物空白试验作为对照组,测定试验前后的9个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对畜禽产品加工废水处理过程中,所选3种组合生长良好并表现出较好的三氮、氮磷及COD净化效果。其中,菖蒲+鸢尾对NH3-N、NO2-N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90.35%、51.91%;菖蒲+酸模对NO3-N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为14.24%。相对空白对照的去除率,菖蒲+水葱的总磷净化性能最好,提高4%;菖蒲+酸模组、菖蒲+鸢尾组COD净化性能最好,分别提高0.36%、0.29%。
为了方便有效地监测水环境中有氮磷污染物、重金属、农药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等,笔者研究了水生藻类对水体环境中相应污染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以及污染物对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种群结构所造成的影响,分析了污染物对水生藻类的毒理和富集等,获得了大量数据。结果表明,水生藻类对一些水环境污染物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该方法便于直观快速地调查分析相应水体的污染情况。
为了研究栾城县地下水NO3-N的污染情况及分布规律,笔者采用吸光光度法对所采集的栾城县内17个水井地下水的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地下水已普遍受到NO3-N的污染。地处排污区洨河流域的地下水NO3-N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冶河流域,洨河流域采样点NO3-N平均含量为11.58 mg/L,最高值突破63.8 mg/L,已经不符合饮用水的健康标准;冶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状况较好,采样点NO3-N平均含量4.7 mg/L。在排污区洨河流域,采样点距离洨河越近,其NO3-N含量越高;在距离相同时,地处土壤、岩层疏松,有矿物存在的采样点NO3-N的含量明显增高。由于污水排放和污水灌溉的原因,致使栾城县洨河流域地下水NO3-N污染十分严重。
砂田是一种具有综合效能的旱作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为了研究砂石覆盖下降雨入渗的规律,笔者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对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降雨过程中,砂石覆盖下土壤的累计产流量一直低于裸土,说明砂石覆盖有利于减少土表降雨产流。砂石覆盖的土壤的各个深度土壤含水率均比裸土对照组要高,表明砂石覆盖有降雨入渗到土壤中。在经过一定时间的降雨后,砂石覆盖土柱中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变化会趋于稳定,且数值接近,表明砂石覆盖的土壤比裸土更快地进入稳渗阶段。
为了定量地研究分析重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和区划,利用重庆1961—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全市各区县的自然、社会经济与防灾抗灾等数据,利用GIS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重庆市暴雨洪涝风险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抗灾能力多个因子定量分析,计算得到重庆市区县级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综合指数,并绘制了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重庆的开县、梁平、合川、北碚、荣昌、永川、渝北及铜梁部分地区的危险性和易损性指数较大,其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最大;南川、丰都与石柱、黔江、涪陵、綦江部分地区由于暴雨洪涝发生频率较低,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数较小,灾害风险最小。
为了了解浙江省日照的时空分布特征,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笔者根据1971—2009年浙江省65个台站逐月日照资料,利用Morlet连续小波变化、功率谱检验及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浙江省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周期演变规律和突变转折点;并通过等值线分布和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近39年的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日照时数存在不同尺度的周期分量,6~9年的周期振荡较强烈,其中8.7年周期通过了功率谱95%的置信度检验;Mann-Kendall检验表明浙江省日照在全时域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并且在70年代中后期存在突变;浙江省日照时数空间分布上呈现自东北向西南减少的趋势,EOF分析得出全省日照距平表现为整体一致的减少趋势。
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脆弱的领域之一,直接受制于气候变化与气象要素。未来气候变化与气象要素时空性与振荡性的加剧,需对农业生产系统全方位影响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全方位多层次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很多影响,需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系统性减缓、适应应对策略和农业技术研究,全面理清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思绪和国家农业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机理和应对机制的系统构成和集成研究,更科学更合理地指导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与积极有效应对,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献策。
为了鉴别人类活动,特别是气象观测环境城市化对气温变化趋势和定量变化的影响特点,以达到客观分析气候变暖的目的,笔者利用1952—2009年西峰、平凉与1968—2009年环县气温资料,以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西峰基准站1997年观测环境明显城市化为界限,通过计算分析气候趋势系数和线性回归方程倾向率等,判别城市热岛效应对西峰站气温序列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西峰基准站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变暖趋势比平凉和环县更为明显;西峰年平均最高气温在南北方向上与平凉和环县比较,并无一致性显著影响。西峰站年平均气温线性倾向率分别比平凉站、环县增加0.051℃/10 a、0.111℃/10 a;西峰站年平均最低气温线性倾向率分别比平凉站、环县站增加0.279℃/10 a、0.478/10 a;就年平均最高气温的线性倾向率而言,与环县相比,城市化环境对西峰具有一定的影响,西峰与平凉站相比无明显差别。关键词:观测环境;城市化;气温;均一性;影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系统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为了进一步研究随着全球变暖,山西省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程度,选取山西省31个气象观测站近50年的极端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5点滑动平均、距平分析的方法,结合山西省相对极端事件来综合分析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山西省极端高温呈升高趋势,极端低温发生日数呈减少趋势。极端最高气温大于35℃和30℃日数均呈增多趋势,而极端最低气温小于0℃和-10℃日数呈减少趋势,以0℃变化趋势较为显著。通过较全面地分析山西省局地气候变化特点,得出极端高温升温明显主要是因为大于30℃增加趋势显著。
探讨灰色聚类法在水质评价中的科学性,为大庆市油田开发区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参考,并为松花江中下游水环境保护提供了相关依据。首先,分析了灰色聚类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的基本原理,然后采用相关数学方法对各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万宝泡东北侧进水口、出水口桥下的水质为II类水质标准,龙凤湿地安肇新河为III类水质标准,水质较好外,其余监测点水质均为V类水质标准,水体污染严重。研究实例表明,相对于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灰色聚类法对水环境质量数据具有更高的利用能力及客观性。由于大庆市油田开发区周边有很多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因此大庆市油田开发区湿地水质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
为了能更准确地把握未来生活垃圾量的趋势和发展动态,协助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笔者结合实地考察某些示范村得到的实际数据,通过建立4种不同的灰色模型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一种最适合预测农村人均生活垃圾产量的模型。结果表明,开平方变换法灰色模型更加适合对农村人均生活垃圾产量进行中长期预测,并精确预测出未来5年的农村人均生活垃圾产量,针对预测结果提出了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