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程璐, 文永莉, 程曼. UV-B辐射增强对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3): 80-88. |
[2] |
卢闯, 胡海棠, 淮贺举, 田宇杰, 石建安, 李存军.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效应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 44-50. |
[3] |
吴松, 刘永志, 杨立宾, 江云兵, 周甜. 森林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态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9): 99-108. |
[4] |
阮俊梅, 宋振伟, 王全辉, 王利. 中国农田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与技术途径[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5): 98-102. |
[5] |
谢良玉, 杨书运, 张彩林, 杨威. 安徽省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5): 88-91. |
[6] |
舒晓晓,刘智杰. 浅析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5): 100-103. |
[7] |
刘 超,赵光影,宋艳宇,董星丰. 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3): 91-97. |
[8] |
张林,林庆毅,张梦阳,夏浩,姜存仓. 生物炭对不同土壤改良及生态效应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5): 54-58. |
[9] |
王国强,孙焕明,郭 琰. 生物炭对稻田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7): 118-123. |
[10] |
王 彧,卢燕宇,王月华. 新一代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安徽省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 128-136. |
[11] |
翟洋洋,程云湘,常生华,侯扶江. 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机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9): 231-236. |
[12] |
齐龙昌,李友强,车 钊,曹 刚,王 腾,宋 贺,董召荣. 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避涝作物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36): 188-193. |
[13] |
杨子尧,王云琦. 四川农村户用沼气温室气体减排量估算与能源环境效益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9): 229-233. |
[14] |
陶丽佳 王凤新 顾小小. 覆膜滴灌对温室气体产生及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 17-23. |
[15] |
葛立立 王康君 范苗苗 马义虎 张乐 刘立军. 秸秆还田对土壤培肥与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2):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