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利,党占海,李毅,等.亚麻籽的保健功能和开发利用[J].中国油脂, 2006,31(3):71-73.
[2] 郭永利,范丽娟.亚麻籽的保健功效和药用价值[J].中国麻业科学, 2007,29(3):147-149.
[3] 陈建忠,陆丽,张焕英,等.沧麦 119产量因素效应分析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4-5.
[4] 高良艳,周鸿飞.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07(1):26-28.
[5] 张宝英,白苇.冀西北蚕豆主要性状与产量关系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3(2):27-28.
[6] 史向远,李永平,周静,等.旱地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相关和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2012(6):94-97.
[7] 杨素梅,尹江,米君,等.亚麻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及其通径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1998(1):16-18.
[8] 聂征,施杏春,陈甫堂,等.亚麻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J].中国油料,1994(3):25-27.
[9] 陈炳东,党占海,佘新成,等.油用亚麻九个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1988(2):14-17.
[10] 关友峰,安维太,张宪宇,等.油用亚麻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中国油料,1987(4):33-36.
[11] 刘海龙,王世发,周玉萍,等.通径分析在油纤兼用亚麻产量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416-6417,6419.
[12] 杨崇庆,党占海,张建平,等.油用亚麻杂交种产量及性状优势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4):73-76.
[13] 舒志明,赵学耀,等.油用亚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1999(5):19-20.
[14] 刘燕,王树彦,逯晓萍,等.低亚麻酸油用亚麻 LH6农艺性状评估及相关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z1):62-66.
[15] 李登明,王树彦,赵塞洲,等.油用亚麻 F4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62-63,88.
[16] 李登明,王友峰,孙止峰,等.油用亚麻产量构成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31-32.
[17] 乔海明,米君,李世芳,等.油用亚麻新品种“坝选三号”在河北坝上地区种植表现及利用前景[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6):45-47.
[18] SPSS Inc. SPSS 16.0 Version for Windows[P].USA,7,023,453: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