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rry Weigal,毛英发“ . 新”玉米:营养学家的真正需要[J].中国饲料, 1999,(7):12-14.
[2] 赵克明.改善玉米品质、推广优质玉米[J].玉米科学,2000,8(1):8- 10.
[3] 许朝阳,朱敏宜,马杰.赖氨酸的生产及发展建议.安徽化工,2003,5: 14-15.
[4] 翟少伟,齐广海,刘福柱.优质蛋白玉米的营养价值及发展前景.粮食与饲料工业.2002,6:23-25
[5] 杨引福,刘引理.规模化生产、加工优质蛋白玉米前景广阔.粮食与饲料工业,1995,1:44-45
[6] 赵博,王振华,贾连璋,等.优质蛋白玉米的研究利用和发展前景.种子,2001,1:34-39
[7] 吴景锋.高赖氨酸(优质蛋白)玉米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的初步分析[J].玉米科学,2003 (专刊) :92-94.
[8] 杨斌,陈泽辉.CIMMYT优质蛋白玉米研究概况.作物杂志,1995,4: 8-10
[9] 张欣.中国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的回顾与展望.杂粮作物, 1999,6:26-29
[10] 石德权,张世煌.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选育和开发利用.作物杂志, 1994,2:5-7
[11] 张世煌,白丽,石德权.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 2002
[12] 戴景瑞,鄂立柱.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玉米科学,2010,18(1):1-5.
[13] 戴红,张宗才,张新申.氨基酸分析的检测方法评述[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4,14(3):39-43.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二) GB/ T5009.3-2010,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15] Hunter, B.G., Beatty, M.K., Singletary, G.W et al Maize opaque endosperm mutations create extensive changes in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 Plant Cell, 2002, 14:2591-2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