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付兴国.改变“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的合理种植结构,是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区改变生产面貌的有效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2,6(5):114-121. [2]	贺锡苹,裴鑫德,赵凤华.吉林省农作物合理种植结构的探讨——线性规划方法在农业生产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2(4):25-33.
 [3]	郑剑非,卢志光,陆正铎,等.线性规划在县级种植业结构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4(1):77-82.
 [4]	周子康,王世坤,贺祖琪.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研究[J].管理现代化.1983(2):17-19.
 [5]	刘立顺.借助线性规划确立束鹿县主要农作物近期种植结构的数学模型[J].农业技术经济,1983(8):44-46,40.
 [6]	郑阳明,张宝全.河北省黑龙港地区现状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4):5-11.
 [7]	丁国强.蔬菜种植结构调整探讨[J].上海蔬菜,2000(3):4-5.
 [8]	侯聚民.调整种植结构开发大枣产业[J].河北林业,1999(6):27.
 [9]	叶涛,刘海峰.农机化要适应种植结构调整[J].农机推广与安全,1999(6):20.
 [10]	李琦珂.气候暖干化背景下松花江流域的种植结构调整[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6(6):88-93.
 [11]	汪芳甜,安萍莉,刘毅,等.近30年阴山南北麓农牧交错带标准耕作制度变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6):690-696.
 [12]	王青.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市场促进农民增收[N].齐齐哈尔日报,2014-05-01(001).
 [13]	代杰瑞,曾宪东,宁振国,等.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4,30(4):73-77.
 [14]	张莉,吴文斌,杨鹏,等.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15):3227-3237.
 [15]	李正国,杨鹏,周清波,等.基于时序植被指数的华北地区作物物候期/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J].生态学报,2009,29(11):6216-6226.
 [16]	吴文斌,杨鹏,唐华俊,等.基于NDVI数据的华北地区耕地物候空间格局[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52-560.
 [17]	刘玉,郭丽英,刘彦随.1980—2008年环渤海地区县域粮食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2):230-236.
 [18]	杨忍,刘彦随,陈玉福,李婷婷.环渤海地区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变化遥感反演及影响因素探测[J].地理科学,2013(5):588-593.
 [19]	田展,刘纪远,曹明奎.气候变化对中国黄淮海农业区小麦生产影响模拟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4):598-607.
 [20]	张秋平,郝晋珉,白玮.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中的农业水资源经济价值核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2):1-5.
 [21]	梁美社,王正中.基于虚拟水战略的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3):130-133.
 [22]	周惠成,彭慧,张弛,等.基于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多目标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9):45-49.
 [23]	胡莉莉,牛叔文,马莉,等.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中国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6):1-6.
 [24]	杨璐嘉.农户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2:38-39.
 [25]	郝海广,李秀彬,张继平.北方生态脆弱区农户兼业对耕地利用的影响(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1):70-79.
 [26]	姜文来.我国农业用水权进展与展望[EB/OL].http://www.caas.net.cn/ysxw/zjgd/247338.shtml,2014-10-15.
 [27]	王勇.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布局演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55.
 [28]	白玮,邱爱军,张秋平,等.黄淮海地区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核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66-70.
 [29]	邵晓梅.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关键问题的区域特征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8-9.
 [30]	陈百明,周小萍.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态势[J].资源科学,2004,26(5):38-45.
 [31]	贠蒲军,邵天杰.陕西省粮食生产安全的驱动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822-17825.
 [32]	李立军.中国耕作制度近50年演变规律及未来20年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162-163.
 [33]	王勇.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布局演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24-36,51.
 [34]	谢瑞芝,李少昆,金亚征,等.中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产量效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2):397-404.
 [35]	刘忠,黄峰,李保国.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3):1-8.
 [36]	杨雪.黄淮海北部平原区不同土壤耕作法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2-6.
 [37]	陈书强,许海涛.黄淮海区群体效应对夏玉米性状指标·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900-15901,15910.
 [38]	王海霞.黄淮海北部平原区资源节约型种植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61-62.
 [39]	殷培红,方修琦,马玉玲,等.21世纪初我国粮食供需的新空间格局[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4):625-631+678 .
 [40]	邓振镛,张强,蒲金涌,等.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影响(英文)[J].生态学报,2008,28(8):3760-3768.
 [41]	刘玉,薛剑,潘瑜春.环渤海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分异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1):86-89.
 [42]	赵俊芳,赵艳霞,郭建平,等.过去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4):2815-2825.
 [43]	余强毅.基于农户决策的农业土地系统变化模型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30-36.
 [44]	胡小平,朱颖.种粮大户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分析——基于河南省许昌地区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1(11):38-40.
 [45]	姜长云.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J].经济研究参考,2012,(40):12-35.
 [46]	柳岩,吴晓艳,朱绪荣.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地位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2,25(4):35-39.
 [47]	李凤廷,侯云先,胡会琴.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的粮食物流运作模型——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的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5):35-41.
 [48]	李忠峰,蔡运龙.中国粮食问题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123-10125.
 [49]	胡小平,郭晓慧.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结构分析及预测——基于营养标准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0(6):4-15.
 [50]	梁书民,孟哲,白石.基于村级调查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Z1):26-31.
 [51]	丁忠义,郝晋珉,李新波,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土地利用结构及其与粮食产量关系分析——以河北省曲周为例[J].资源科学,2005,27(4):95-99.
 [52]	潘竟虎,石培基.甘肃省人均粮食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4):485-488,496.
 [53]	王情,岳天祥,卢毅敏,等.中国食物供给能力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10):1229-1240.
 [54]	侯满平.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107-119.
 [55]	李广东.微观主体行为差异下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建构[D].重庆:西南大学,2011:57-58.
 [56]	刘鹏凌,栾敬东.安徽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24(9):16-19,79.
 [57]	钟甫宁,邢鹂.我国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变动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4):260-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