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建华,陈火英,庄天明.南瓜品种比较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1,19(1):66-68. [2]	张桂红,王宏慧,孙靖华.南瓜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3,20(4):78-81.
 [3]	马瑞,俞金龙,徐丽珊,等.不同南瓜品种加工保健南瓜汁特性的综合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2):95-97.
 [4]	李新峥,杜晓华,孙涌栋,等.中国南瓜主要经济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11):38-42.
 [5]	周俊国,李新峥,朱月林,等.中国南瓜地方品种资源主要经济性状的评价[J].北方园艺,2010(10):1-4.
 [6]	孙丽,刘振威,李新峥,等.南瓜自交系农艺性状的相关及聚类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2):2830-2835.
 [7]	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7-18.
 [8]	章元明.植物数量遗传学的建立发展与展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35(5):19-24.
 [9]	吕亮杰,郭元世,杜丽杰,等.大麦籽粒淀粉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13-22.
 [10]	周清元,崔翠,阴涛,等.甘蓝型油菜角果长度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J].作物学报,2014,40(8):1493-1500.
 [11]	魏兵强,王兰兰,陈灵芝,等.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J].园艺学报,2013,40(11):2263-2268.
 [12]	曹锡文,刘兵,章元明.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Windows软件包SEA的研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36(6):1-6.
 [13]	霍建勇,刘静,冯辉术,等.鲜食粉果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遗传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52-154.
 [14]	林碧英,高山,林峰.甜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表现与基因效应分析[J].中国瓜莱,2007(1):4-6.
 [15]	陈长青,祝朋芳.草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遗传特性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4(1):40.
 [16]	陈东玫,张朝红,杨凤秋,等.金冠苹果杂交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特性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4,18(5):20-22.
 [17]	李婷婷,彭磊,王仕玉,等.棠梨果实性状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研究[J].北方园艺,2012(19):18-20.
 [18]	许家辉,余东,魏秀清,等.枇杷正反交杂种后代果实性状遗传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663-667.
 [19]	赵统敏,余文贵,杨玛丽,等.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3):572-576.
 [20]	郭绍贵,许勇,张海英,等.不同环境条件下西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QTL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6,4(3):393-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