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四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6-8. 
[2]	张燕平,段琼芬,苏建荣.辣木的开发与利用[J].热带农业科学,2004,24(4):42-48. 
[3]	陆斌,陈芳,张劲峰.印度的辣木生产和研究[J].世界农业,2005(10). 
[4]	Ramachandran C, Peter KV, Gopalakrishnan PK. Drumstick (Moringa oleifera): A multipurpose Indian vegetable[J].Economic Botany, 1980, 34(3):276-283. 
[5]	林若冰,林仰河.辣木的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热带农业,2007(4). 
[6]	洪林,魏召新,李隆华,等.辣木资源研究利用现状[J].西南园艺,2006,34(1):56-57. 
[7]	陆斌,宁德鲁,杜春花,等.云南的辣木引种试验初报[J].西部林业科学,2007,36(4):20-25. 
[8]	周明强,班秀文,刘清,等.贵州辣木的引种栽培技术及特征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086-4088. 
[9]	刘昌芬,杨焱,龙继明,等.多油辣木植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观测[J].热带农业,2006,29(4):4-5. 
[10]	季应明.番茄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症状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6(4):46-49. 
[11]	王敏艳,吴良欢,俞信英,等.菊科花卉常见缺素症及植株养分含量变化探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5):1001-1007. 
[12]	隋方功,于长春,刘培利.缺素培养对夏谷幼苗吸收磷钾钙镁的影响[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2,9(3):205-210. 
[13]	武际,郭熙盛,王允青,等.氮钾配施对弱筋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6):1054-1061. 
[14]	司东霞,胡树文,陈清,等.控释肥料不同用量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9,36(1):53-58. 
[15]	刘昌芬,李国华.辣木的营养价值[J].热带农业科技,2004,27(1):4-7. 
[16]	刘昌芬,伍英,龙继明.不同品种和产地辣木叶片营养成分含量[J].热带农业科技,2003,26(4):1-2. 
[17]	刘永红,李会珍.辣木的利用价值与栽培技术[J].福建热作科技,2004,29(2):34-35. 
[18]	刘昌芬,龙继明,杨焱,等.多功能植物辣木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6):590-593. 
[19]	马崇坚,王玉珍,任安祥,等.辣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4):748. 
[20]	武新琴,智顺.不同激素配比对辣木组培苗生长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5):387-390. 
[21]	张洁,何林,王力超,等.秋水仙素对离体培养辣木多倍体的诱导[J].热带农业科技,2007,30(1):27-30. 
[22]	张志良,瞿伟菁.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25. 
[23]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33. 
[24]	习金根,韦艳明,张小玲,等.缺乏不同营养元素对剑麻幼苗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3):403-407. 
[25]	张延红,晋玲,高素芳,等.氮、磷、钾缺素培养对党参幼苗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药材,2013,36(5):699-701. 
[26]	王渭玲,梁宗锁,谭勇,等.黄芪幼苗N、P、K营养缺乏症状和生理特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8):56-59. 
[27]	蔡金凤,李威娜,许良政.氮、磷、钾缺素培养对沙田柚幼苗生长的影响[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31(11):66-70. 
[28]	王樱琳,韦小丽,段如雁,等.闽楠幼苗对大量元素缺乏的响应[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2):61-65. 
[29]	贾晓红,余雪标,周再知,等.缺素对柚木无性系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4,35(1):47-52. 
[30]	张丽霞,彭建明,马洁.植物营养缺素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157-163. 
[31]	李春俭.高级植物营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59-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