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T 2031-2011 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评价规范 茶树[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2] 骆耀平, 刘祖生. 老茶园换种新技术讲座[J]. 茶叶, 2000, 26(1): 38-39.
 [3] 宁静, 杨阳, 梁国强, 等. 嫁接技术在茶树上的应用研究与展望[J]. 茶叶通讯, 2014, 41(1): 30-33.
 [4] 魏杰, 陈娟, 刘声传, 等. 茶树嫁接成活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5): 43-45.
 [5] 李朝云, 梁名志, 田易萍, 等. 云南省茶树良种化嫁接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7): 66-66.
 [6] 吴利荣, 赵超艺, 唐劲驰, 等. 嫁接英红九号改造低效益茶园试验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9): 27-30.
 [7] 方志添. 梅占老茶园嫁接铁观音技术[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1(2): 69-70.
 [8] Chen L, Apostolides Z, Chen ZM. Global tea breeding: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M].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13:1-261.
 [9] 鄢东海, 刘声传, 魏杰, 等. 贵州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的鉴定与利用[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5(6): 1972-1976.
 [10] 刘声传, 段学艺, 赵华富, 等. 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生化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15(6): 1255-1261.
 [11] 鄢东海. 老茶园嫁接无性系良种的探讨[J]. 种子, 2002 (1): 67-69.
 [12] 林世铮. 农业科技工作的经济评价方法[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3] 罗意, 康彦凯, 段继华, 等. 不同嫁接方法对紫娟茶树嫁接成活率的影响[J]. 茶叶通讯, 2015, 42(2): 39-42.
 [14] 俞慧玲, 凌益春, 吴春红, 等. 黄金芽低位嫁接换种技术[J]. 中国茶叶, 2015(4): 19-19.
 [15] 何卫中. 景宁惠明白茶的繁育技术及其生物性状稳定性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16] 韦持章. 云南大叶茶群体种嫁接乌龙茶品种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 2012.
 [17] 龚艳箐, 祁有恒, 伏晓科, 等. 蜜柚不同砧穗组合苗期嫁接亲和性评价[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6, 24(3): 287-295.
 [18] 叶航, 温如斯, 王东雪, 等. 普通油茶无性系岑软3号嫁接亲和性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36(1): 30-34.
 [19] 骆耀平, 吴姗, 康孟利. 二年生嫁接茶树的冬季光合特性与抗寒性[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 28(4): 397-400.
 [20] 陈远权, 梁永良, 韦持章, 等. 云南大叶茶群体种嫁接乌龙茶品种中试与示范项目技术总结[J]. 中国热带农业, 2014(1): 46-48.
 [21] 李光涛, 王乐观, 盛军. 嫁接紫娟品种提升老品种茶园产值[J]. 中国茶叶, 2015(3): 22-23.
 [22] 房伟民, 郭维明, 陈俊愉. 嫁接提高菊花耐高温与抗氧化能力的研究[J]. 园艺学报, 2009, 36(9): 1327-1332.
 [23] 张黎. 切花月季嫁接苗繁育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 2009(3): 40-41.
 [24] 刘红晓, 袁莲莲, 刘楠, 等.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 Ye)的扦插苗、嫁接苗和砧木的光合作用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6): 996-1000.
 [25] 申南南, 张玲, 李美美, 等. 砧木树龄和嫁接时间对核桃高接成活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4(20): 30-33.
 [26] 施先锋, 程维舜, 张娜, 等. 不同砧木品种对嫁接西瓜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5(3): 27-30.
 [27] 刘方园, 黄远, 万正杰, 等. 不同温度和光照处理对西瓜嫁接苗生长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6(2): 1-5.
 [28] 梁月荣, 陆建良, 龚淑英, 等. 嫁接对茶树新梢化学成分的影响[J]. 茶叶, 2001, 27(1): 3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