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 [2]郭建平.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应用气象学报,2015,26(1) :1-9. [3]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2 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7 : 1-996. [4]陈峪, 任国玉等.近 56 年我国暖冬气候事件事件变化. 应用气象学报,2009, 20 (5) : 539-545. [5]任国玉, 初子莹, 周雅清,等.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 (4) :702-716. [6]黄嘉佑, 胡永云. 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趋向性研究. 气象学报, 2006, 64 (5) :614-621. [7]刘维, 韩丽娟. 2016/2017年度冬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17,38 (5) :330-331. [8]霍治国, 李茂松, 王丽, 等.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26-1934. [9]霍治国, 李茂松, 李娜,等. 季节性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S2012,45( 11):2168-217 [10]蒲金勇, 姚玉璧, 马鹏里,等. 甘肃省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暖冬现象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 (6) :1237-1241. [11]刘明春, 蒋菊芳, 魏瑜国, 等. 气候变暖对甘肃省武威市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0) :9522-9525,9533. [12]董昀, 刘成, 王晓红,等. 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策. 作物杂志,2008,(4):95-96. [13]郜庆炉,薛 香,梁云娟,等. 暖冬气候条件下调整小麦播种期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2002,22(2) :46-50. [14]钱锦霞,李 娜, 韩普. 冬季气候变暖对山西省冬小麦可种植区的影响. 地理学报,2014 ,69 (5) :672-680. [15]王若瑜,沈 阳,马庆荣. 小麦冬前异常旺长对秋冬气候变暖的响应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26) :12459-12461. [16]鲍尚国,周春萍. 暖冬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现代农业科技,2013 ,(23):97. [17]国家气象局.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上卷).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18]柳艳香, 吴统文, 郭裕福等.华北地区未来30年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研究.气象学报,2007,65(1):45-51. [19]谭凯炎, 房世波, 任三学,等.费对称性增温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应用气象学报, 2009, 20 (5) : 634-641. [20]潘根兴.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与评估.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1]郭静, 黄义德, 韩普. 暖冬天气对淮北麦区小麦中后期部分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9, (34) :11475-11477. [22]朱展望,黄荣华,等.气候变化对山西省冬小麦可种植区的影响. 地理学报,2014,69 (5) :672-680. [23]郑大伟, 龚绍先, 等. 冬小麦冻害及其防御.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 [24]马元喜. 小麦的根.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5]张喜英. 作物根系与土壤水利用.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6]任三学, 赵花荣, 郭安红,等. 底墒对冬小麦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2005.25(4):79-85. [27]周新保. 河南省小麦品种更新及发展. 种子世界,2005 , (5) :5-7. [28]周广胜,郭建平等. 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 [29]郭建平等. 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有效性的影响评估.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6. [30]龚绍先. 粮食作物与气象.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31]李 德, 杨太明, 张学贤. 气候变暖背景下宿州冬小麦适播期的确定. 中国农业气象,2012 ,33 (2) :254-258. [32]李祎君, 梁宏, 王培娟. 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界限及生育期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33(2):382-388 [33]贾金明, 王运行, 王树文, 等. 濮阳市多尺度气温变化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气象, 2006, 32 (9) :99-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