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 中国土壤[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513-564. | 
																													
																						| [2] | 邱堋星, 叶飞. 武夷山土壤性状及其垂直变化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1):55-57. | 
																													
																						| [3] | 张雪林.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垂直带谱[J]. 土壤通报. 1996,27(6):245-248. | 
																													
																						| [4] | 邹国础. 贵州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分布规律[J]. 土壤学报, 1981,18(1):11-23. | 
																													
																						| [5] | 叶仲节. 对黄壤发生分类的看法[J]. 土壤学报. 1984,21(4):447-453. | 
																													
																						| [6] | 叶仲节. 浙江省九龙山森林土壤考察——兼论我国黄壤发生分类问题[J]. 浙江林学院科技通讯, 1981: 12-19. | 
																													
																						| [7] | 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 浙江土壤[M]. 杭州: 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 
																													
																						| [8] | 严学芝, 吕仁焕. 武夷山黄岗山的土壤垂直带谱[J].土壤通报, 1989(3):101-104. | 
																													
																						| [9] | 杨月圆, 王金亮, 陈有君. 云南山地土壤垂直带信息图谱分析[J]. 山地学报, 2013,31(1):31-38. | 
																													
																						| [10] | Soil Survey. Key to Soil Taxonomy (11th edition)[M].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Service, 2010. | 
																													
																						| [11] | 龚子同, 陈志诚, 张甘霖.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建立与发展[J]. 土壤, 2003,35(4):265-270. | 
																													
																						| [12] | 章明奎. 土壤地理学与土壤调查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48-222. | 
																													
																						| [13] | 马溶之. 中国山地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J]. 土壤学报, 1965,13(1):1-7. | 
																													
																						| [14] | 福建省土壤普查办公室. 福建土壤[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 
																													
																						| [15] | 曾维琪, 殷细宽. 衡山土壤的黏粒矿物[J]. 土壤学报, 1986,23(3):243-250. | 
																													
																						| [16] | 黄成敏, 龚子同. 海南岛尖峰岭地区山地土壤发生特性[J]. 山地学报, 2000,18(3):193-200. | 
																													
																						| [17] | 朱显谟. 中国南方的红土与红色风化壳[J].第四纪研究, 1993(1):75-84. | 
																													
																						| [18] | 黄镇国. 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6: 1-56. | 
																													
																						| [19] | 马溶之. 中国山地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J]. 土壤学报, 1965,13(1):1-7. | 
																													
																						| [20] | 莫彬彬, 连宾. 硅酸盐矿物风化作用研究进展及分析、展望——以长石为例[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7,28(增):301. | 
																													
																						| [21] | 王立军, 季宏兵, 丁淮剑, 等. 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8,27(2):188-194. | 
																													
																						| [22] | 朱永官, 段桂兰, 陈保冬, 等. 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中矿物风化与元素循环[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44(6):1107-1116. | 
																													
																						| [23] | 赵其国, 王振权, 刘兆礼. 我国富铝化土壤发生特性的初步研究[J]. 土壤学报, 1983,20(4):333-346. | 
																													
																						| [24] | 冯志刚, 王世杰, 孙承兴. 引起红土表层硅铝比值增大原因的可能性探讨[J]. 地质地球化学, 2002,30(4):7-14. | 
																													
																						| [25] | 吴涛, 陈骏, 连宾. 微生物对硅酸盐矿物风化作用研究进展[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7,26(3):263-275. | 
																													
																						| [26] | 李福春, 李莎, 杨用钊, 等. 原生硅酸盐矿物风化产物的研究进展[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25(5):440-448. | 
																													
																						| [27] | 李莎, 李福春, 程良娟. 生物风化作用研究进展[J]. 矿产与地质, 2006,20(6):577-581. | 
																													
																						| [28] | 莫彬彬, 连宾. 长石风化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学前缘, 2010,17(3):281-288. | 
																													
																						| [29] | 陈健飞. 福建山地土壤的系统分类及其分布规律[J]. 山地学报, 2001,19(1):1-8. | 
																													
																						| [30] | 曾水泉.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土壤形成过程与分类问题[J].热带地理, 1981(4):45-51. | 
																													
																						| [31] | 马溶之. 中国山地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J]. 土壤学报, 1965,13(1):1-7. | 
																													
																						| [32] | 四省边界土壤联合考察组. 苏、浙、皖、赣边界山地土壤的特征[J]. 土壤学报, 1986,23(4):368-374. | 
																													
																						| [33] | 徐凤琳, 李学垣, 黄巧云. 鄂、湘两省土地土壤黏粒矿物的研究II.莽山北坡土壤中的黏粒矿物[J]. 土壤学报, 1992,29(1):48-56. | 
																													
																						| [34] | 章明奎, 何振立, Wilson M J. 我国主要富铝化土壤砂粒矿物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J]. 土壤通报, 1999,30(6):245-247. | 
																													
																						| [35] | 周性敦, 庄卫民, 王果, 等. 福建三个垂直带谱中土壤氧化铁的研究[J]. 土壤学报, 1995,32(1):23-31. | 
																													
																						| [36] | 董有进, 杨立辉, 张硕. 风化壳中主要铁氧化物矿物的研究进展[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24(2):85-99. | 
																													
																						| [37] | 林初夏. 中亚热带山地黄化土壤分类问题探讨——以南岭石坑崆峰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1):41-47. | 
																													
																						| [38] | 何黎明. 土壤红化及黄化的研究进展[J].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87,4(2):121-125. | 
																													
																						| [39] | 叶仲节, 何黎明. 对全球土壤红化和黄化的看法[J]. 浙江林业科技, 1997,17(5):47-49. | 
																													
																						| [40] | 顾也萍, 王长荣. 新构造运动对安徽土壤分布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8(1):26-31. | 
																													
																						| [41] | 李龙堂, 米文宝. 试论新构造运动在土壤形成和分布中的作用——以中国西部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5(4):88-94. | 
																													
																						| [42] | 陆景冈, 毛昆明. 云南省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形成及分布的关系[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1):6-12. | 
																													
																						| [43] | 彭补拙, 黄瑞农. 试论新构造运动在土壤形成演化中的作用[J].土壤学报, 1982(4):323-330. | 
																													
																						| [44] | 朱景郊. 网纹红土的成因及其研究意义[J]. 地理研究, 1988,7(4):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