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姜洪涛. 谈如何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J]. 农业与技术, 2018, 38(6):32. | 
																													
																						| [2] | 尹娟, 费良军, 田军仓, 等. 水稻田中氮肥损失研究进展[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6):189-191. | 
																													
																						| [3] | GUO J H, LIU X J, ZHANG Y, et al.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J]. Science, 2010, 327(5968):1008-1010. doi: 10.1126/science.1182570    
																																					URL
 | 
																													
																						| [4] | 杜国强, 陈秀琴, 牟守国, 等. 模拟降雨条件下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对比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4(12):436-439. | 
																													
																						| [5] | 汤波. 降雨条件下西安蔬菜地土壤中氮的迁移规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1):11228-11229. | 
																													
																						| [6] | 陈栋, 缪子梅, 蒋坤, 等. 节水灌溉模式下稻田氮素迁移与肥料氮利用[J].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1(1):34-38. | 
																													
																						| [7] | 乔欣, 邵东国, 刘欢欢, 等. 节灌控排条件下氮磷迁移转化规律研究[J]. 水利学报, 2011, 42(7):862-868. | 
																													
																						| [8] | 尹娟, 王南江, 勉韶平. 稻田土壤中氮素运移转化规律的试验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05(3):5-7,26. | 
																													
																						| [9]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211-279. | 
																													
																						| [10] | 南京农业大学主编.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2. | 
																													
																						| [11] | 王朝辉, 刘学军, 巨晓棠, 等. 北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的原位测定[J]. 生态学报, 2002(3):359-365. | 
																													
																						| [12] | 孙婉, 刘素君, 冯健超, 等. 水分和氮源类型对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8):2583-259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008.023
 | 
																													
																						| [13] | INNEREBNER G, KNAPP B, VASARA T, et al. Traceability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in compost-treated soil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5, 38(5):1092-1100. doi: 10.1016/j.soilbio.2005.09.008    
																																					URL
 | 
																													
																						| [14] | 曲艳慧. 基于不同碳源类型条件下倒置A-2/O工艺与常规A-2/O工艺脱氮除磷机理及微生物代谢活性对比研究[D]. 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 2011. | 
																													
																						| [15] | 史文霞. 污染底泥对水体自净的影响及强化自净模式[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0. | 
																													
																						| [16] | 于德爽, 殷金兰, 王晓霞, 等. 控制DO及FA条件下短程硝化过程系统稳定性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1, 5(12):2677-2680. | 
																													
																						| [17] | 李冬, 陶晓晓, 李占, 等. 常温SBR亚硝化快速启动及优化试验研究[J]. 环境科学, 2011, 32(6):1653-1659. | 
																													
																						| [18] | 孟显松. 低温胁迫下ZVI及Fe-C颗粒对ANAMMOX脱氮效能的影响[D]. 沈阳: 沈阳建筑大学, 2020. | 
																													
																						| [19] | 任宏洋. 好氧厌氧氨氧化耦合颗粒污泥完全自营养脱氮机理与模拟优化[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8. | 
																													
																						| [20] | 王小芳. 生物固氮对冰川退缩区裸地土壤环境及植被发育的影响[D]. 成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 | 
																													
																						| [21] | 蒋朝晖, 曾清如, 方至, 等. 不同温度下施入尿素后土壤短期内pH的变化和氨气释放特性[J]. 土壤通报, 2004(3):299-302. | 
																													
																						| [22] | 周芹. 钛基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吸附性能研究[D]. 镇江: 江苏大学, 2020. | 
																													
																						| [23] | 常雅婷. 国内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规程对比分析及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规范编制研究[D]. 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 [24] | 冯世成. 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在褐球固氮菌培养体系中的转化和毒性效应[D]. 成都: 西南民族大学, 2019. | 
																													
																						| [25] | JENNIFER L K, LEE A B, MIRANDA H, et al. Methods of studying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J].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04, 58(2):169-188. doi: 10.1016/j.mimet.2004.04.006    
																																					URL
 | 
																													
																						| [26] | 张秋磊, 林敏, 平淑珍. 生物固氮及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J]. 生物技术通报, 2008(2):1-4. | 
																													
																						| [27] | 甄英肖, 扈传禹. 水稻沟台栽培技术的增产效应研究[J]. 垦殖与稻作, 2004(6):15-16. | 
																													
																						| [28] | 康媞, 林铁. 溶解氧对硝化反硝化反应的影响[J]. 贵州环保科技, 2003(3):13-15,17. | 
																													
																						| [29] | 田晓燕, 谢青松, 郭桐羽, 等. 生物滤池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分析[J].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20, 37(6):39-42,48. | 
																													
																						| [30] | 田海峰, 周元祥.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和影响因素实验研究[J]. 广州化工, 2021, 49(6):56-58,64. | 
																													
																						| [31] | 罗跃辉, 阮晓红, 李荣富, 等. 太湖西部湖区沉积物厌氧氨氧化潜在速率及其脱氮贡献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7(11):4187-4194. | 
																													
																						| [32] | MATHAVA K. Co-existence of anammox and denitrification for simultaneous nitrogen and carbon removal—Strategies and issue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78(1-3):1-9. doi: 10.1016/j.jhazmat.2010.01.077    
																																					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