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姜玉英.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上)[J]. 农民科技培训, 2014(5):46-47.
|
[2] |
王甘树, 陈洪国, 汪华. 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应用综述[J]. 咸宁学院学报, 2004(3):123-125.
|
[3] |
郭宇俊, 韩俊艳, 李志强, 等.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应用[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4):131-133.
|
[4] |
刘晓娟.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 广东园林, 2006(S1):60-64.
|
[5] |
杨欣蕊, 廖艳凤, 赵鹏飞, 等. 植物源农药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 2022, 16(11):33-36.
|
[6] |
HUANG S, RUI W, PENG X, et a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affected by long-term fertilization in a subtropical paddy soil[J].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010, 86(1):153-160.
|
[7] |
杨学涛, 王秀平, 彭飞, 等. 77种植物提取物杀虫活性初步研究[J/OL].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1-14. https://doi.org/10.16409/j.cnki.2095-039x.2023.11.014. [2024-05-13].
|
[8] |
徐勇, 郭鑫宇, 项盛, 等. 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研究开发及应用进展[J]. 现代农药, 2014, 13(5):31-37.
|
[9] |
刘连蓬. 常见植物源杀虫剂及其应用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 2022(4):32.
|
[10] |
柳燕丽, 刘刚. 我国植物源农药苦皮藤素的种类与防效及推广应用建议[J]. 农技服务, 2021, 38(11):52-55.
|
[11] |
张兴, 马志卿, 冯俊涛, 等.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 31(5):685-69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5.05.009
|
[12] |
刘俊. 响应面法优化酸模根茎中黄酮提取工艺[J]. 西部皮革, 2021, 43(17):32-33.
|
[13] |
曹董玲. 蓼亚科(蓼科)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23.
|
[14] |
朱荣鑫, 张赛龙, 金永生.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0, 25(1):5-10.
|
[15] |
许京, 王瑞海, 苗青, 等. 网果酸模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 26(9):1362-1365+1389.
|
[16] |
王业静, 钱凯, 陈慧, 等. 红丝酸模止血作用的初步评价[J]. 天津药学, 2023, 35(2):1-3.
|
[17] |
钟月姣. 洋铁酸模地上、地下部分多糖提取分离及活性的对比研究[D]. 吉林: 吉林农业大学, 2016.
|
[18] |
王瑞海, 许京, 刘丽梅, 等. 网果酸模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提取物对幽门结扎大鼠胃酸胃蛋白酶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 28(7):1155-1159.
|
[19] |
许京, 金不换(网果酸模)药材及科研制剂的基础研究[D].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
|
[20] |
张志国, 闫立地, 梁彦涛, 等. 正交试验联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酸模叶蓼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21):210-213.
|
[21] |
朱宇旌, 李艳, 于治姣, 等. 酸模叶蓼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J]. 现代畜牧兽医, 2014(5):9-14.
|
[22] |
张兰胜, 王俊锋, 程永现. 酸模属植物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5):865-870.
|
[23] |
宿鹏鹍, 韩月明, 韩国君. 酸模浸提液杀虫效果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 23(19):65-66.
|
[24] |
黄守敏, 胡向奇. 水苏等植物粗提物对桃蚜等害虫的毒杀与驱避作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21(3):109-112.
|
[25] |
丁建海, 刘世巍, 刘立红, 等. 六盘山区15种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1):151-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