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伟国, 戴建忠, 董瑞华, 等. 2014年秋季桑螟爆发的为害与原因[J]. 蚕桑通报, 2015, 46(2):36-38.
|
[2] |
周玉婷, 佘龙宇. 宁南县桑螟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J]. 四川蚕业, 2021, 49(3):55-56,59.
|
[3] |
杨淞杰, 田卉, 蒲颇, 等. 桑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 植物医生, 2019, 32(5):73-75.
|
[4] |
钱祥明, 洪志英, 王卫明, 等. 桑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蚕业科学, 1995, 21(1):50-52.
|
[5] |
吴福安, 李奕仁, 潘一乐, 等. 桑园用药技术规程部颁标准的制定[J]. 蚕业科学, 2007(1):151-154.
|
[6] |
杨振国, 谢道燕, 白兴荣. 桑园及周边禁止使用的农药有效成分调查[J]. 蚕桑茶叶通讯, 2024(5):1-4.
|
[7] |
萧玉涛, 吴超, 吴孔明. 中国农业害虫防治科技70年的成就与展望[J]. 应用昆虫学报, 2019, 56(6):1115-1124.
|
[8] |
高希武. 我国害虫化学防治现状与发展策略[J]. 植物保护, 2010, 36(4):19-22.
|
[9] |
王留洋, 杨超霞, 郭兵博, 等.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J]. 农药学学报, 2022, 24(5):997-1016.
|
[10] |
方宇凌. 两种鳞翅目昆虫信息物质的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11] |
张涛. 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性信息素的提取鉴定及应用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12] |
马涛, 林娜, 周丽丽, 等. 性信息素迷向干扰防控害虫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4):172-182.
|
[13] |
曹红妹, 胡桂萍, 杜贤明, 等. 桑螟性信息素引诱剂的应用技术与效果[J]. 蚕业科学, 2020, 46(6):757-763.
|
[14] |
孙海燕, 陈伟国, 林蔚红, 等. 桑螟性信息素的诱捕与防控效果试验[J]. 蚕桑通报, 2019, 50(2):16-18,25.
|
[15] |
赵新华. 桑螟成虫诱捕器的引诱效果与防治试验[J]. 江苏蚕业, 2019, 41(2):4-7.
|
[16] |
万林林, 朱运华, 曹红妹, 等. 性信息素监测桑螟消长动态研究[J]. 蚕桑茶叶通讯, 2018(3):4-5.
|
[17] |
凌明华, 陆镜清, 徐冬毅, 等. 斜纹夜蛾性诱剂不同使用方法对诱蛾量的影响[J]. 长江蔬菜, 2015(6):64-66.
|
[18] |
封传红, 吴钢, 杨淞杰, 等. 桑树螟虫性诱绿色防控技术[J]. 四川蚕业, 2021, 49(1):38-39.
|
[19] |
赵叙华, 白锡川, 施国方. 桑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J]. 蚕桑通报, 2013, 44(3):5-10.
|
[20] |
顾海洋, 杨明方, 张义军, 等. 桑螟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 中国蚕业, 2001(1):40.
|
[21] |
刘康成, 杨志华, 习平根, 等. 桑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J]. 昆虫知识, 1996, 33(2):85-87.
|
[22] |
王郭崇, 张岩. 越冬代桑螟羽化规律调查与分析[J]. 江苏蚕业, 2007(2):61-62.
|
[23] |
张芳, 于淦军. 桑螟发生的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 中国蚕业, 2009, 30(3):91-93.
|
[24] |
陈伟国, 杨一平, 张芬, 等. 桑螟越冬幼虫滞育解除和发育历期的初步研究[J]. 江苏蚕业, 2015, 37(3):9-13.
|
[25] |
林明江, 安玉兴, 管楚雄, 等. 害虫诱捕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9):68-71.
|
[26] |
曹慧, 任家贵, 潘小兵, 等. 桑螟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桑园诱蛾试验[J]. 中国蚕业, 2023, 44(4):15-18.
|
[27] |
张建强, 刘俊风, 吴开明, 等. 桑螟越冬机理研究(初报)[J]. 蚕学通讯, 1992(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