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景萍,吴珍龄.EMS诱变玉米突变体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4,13(1):41-43. [2] 何林池,王康,魏小云,等.EMS处理对海滨葵种子萌发影响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3,29(2):85-87.
 [3] 刘祥久,刘晓丽.利用 EMS诱发玉米性状变异的效果[J].杂粮作物, 2010,30(2):88-90.
 [4] 李清国,付晶,钮力亚,等.化学诱变及其突变体筛选在育种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68-72.
 [5] 王彩芬,安永平,张文银,等.水稻种子化学诱变剂 EMS浓度筛选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10):22-23.
 [6] 安伟,樊智翔,马海林,等.EMS诱变技术及其在创造玉米新种质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2):37-39.
 [7] 崔霞,梁燕,李翠,等.化学诱变及其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41(3):1-6.
 [8] 李伟,智慧,王永芳,等.谷子 EMS 诱变的处理条件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77-79.
 [9] 杜园园,刘永忠,李万星,等.大豆 EMS 化学诱变处理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6995-16996.
 [10] 彭波,徐庆国,李海林,等.农作物化学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7,21(5):517-519.
 [11] 赵永亮,宋同明.玉米化学诱变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1996,11 (4):24-28.
 [12] 安学丽,蔡一林,王久光,等.化学诱变及其在农作物育种上应用[J].核农学报,2003,17(3):239-242.
 [13] 朱校奇.农作物化学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J].核农学通报,1990,11 (3):101-103.
 [14] 刘志斋,蔡一林,王久光,等.EMS处理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15(1):29-32,40.
 [15] 季静,王萍,等.硫酸二乙酯对油葵生物学效应的研究[J].中国油科, 1997,19(3):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