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休闲农业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贾新平, 唐玲, 梅雪莹, 罗海蓉, 贾俊丽, 易能, 赵英杰, 刘华周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28): 151-15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1000696  
    摘要 + 801 )   HTML 10 )    PDF ( 1168KB )( 100 )   

    休闲农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笔者通过梳理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期为促进休闲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分析江苏省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数据统计和实地调研,对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历程、特征、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良好的自然生态、雄厚的农业基础、发达的社会经济、明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农耕文明,已成为江苏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和机会。江苏省休闲农业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创意阶段3个阶段,应着力解决好政策落实不到位、融资难、缺乏规划引领、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江苏省休闲农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品牌培育水平、类型模式丰富多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针对江苏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布局、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推介、加快创意发展等对策。

    浅析淮南市潘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
    王艳 施六林 卢碧芸 李雪莹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26): 302-30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3-3162  
    摘要 + 750 )      PDF ( 1403165KB )( 848 )   
    浅析了淮南市潘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对规划的背景、示范区现状、规划意义、规划目标、示范区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及规划的创新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淮南是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和产业转型的机遇,综合示范区现有农业资源禀赋、产品定位、空间分布、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等因素,通过不同功能区的培育和交通系统的完善,因地制宜,针对性地提出了现代农业的规划,形成六区一带的总体格局,将蔬菜、粮食、循环养殖、加工物流、观光农业等产业及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为采煤塌陷区产业转型提出了有效的现代农业的规划思路,促进潘集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给当地带来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给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景区发展对当地居民感知的影响研究——以景泰黄河石林景区为例
    彭睿娟 欧阳正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26): 309-3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3-3229  
    摘要 + 795 )      PDF ( 528445KB )( 403 )   
    景区发展对旅游地居民感知具有深远影响。以景泰黄河石林景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探讨景区发展与居民感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景区发展对于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影响主要集中在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等3个方面。其中,居民对于经济的积极影响已经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但是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是存在差异的。研究得出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同时对文化的潜移做出合理化的调试。积极引导景区的健康发展,让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景区发展带来的成果。
    浅议乡村游憩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优化
    张园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26): 316-3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0104  
    摘要 + 954 )      PDF ( 803669KB )( 552 )   
    乡村游憩是开发者通过利用农业资源和乡村环境与设施等而开展的满足游憩者愉悦身心、休闲娱乐等多样化游憩需求的活动。乡村游憩系统是由农业资源要素和乡村地域环境等要素形成的具有某种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归纳了乡村游憩系统的组成结构,认为乡村游憩系统是由乡村游憩地域环境系统、乡村游憩行为系统、乡村游憩供给系统和乡村游憩支持系统共同组成。分析了乡村游憩空间结构系统的构成。简述了乡村游憩供给系统的功能优化途径,提出乡村游憩设施建设与服务供给应走原生态与标准化建设之路。
    游客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主客冲突感知研究
    熊礼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23): 316-3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0006  
    摘要 + 698 )      PDF ( 508973KB )( 434 )   
    为了解决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主客冲突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农业文化遗产地紫鹊界梯田的游客为调查对象,以旅游主客冲突感知为调查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把旅游主客冲突因子归为参与性行为冲突因子、经济冲突因子、服务冲突因子、环境冲突因子、行为冲突因子、社会冲突因子、文化冲突因子,并得出旅游主客交往的意愿都很强、旅游主客冲突普遍存在以及旅游主客冲突管理具有必要性等结论。
    贫困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及其空间分异——以渝东南地区为例
    王章郡 陈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20): 316-3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3-3165  
    摘要 + 642 )      PDF ( 861846KB )( 417 )   
    乡村旅游是贫困地区实现区域扶贫的重要举措,研究其发展动力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有利于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文章以渝东南地区为例,运用区位理论和空间组织理论探讨其动力机制,分析其空间变动过程,总结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渝东南地区乡村旅游地进行空间结构组织。研究发现,渝东南乡村旅游地在空间上整体呈离散型分布。除与客源地之间的简单点轴联系外,点状极化现象和轴向一体化结构开始出现。构建区域旅游集散体系,打造区域旅游客流通道,完善区域空间网络化结构是实现其空间组织的有效形式。
    国内外度假区开发研究回顾与展望
    林朝晖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17): 308-31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3-2391  
    摘要 + 737 )      PDF ( 491286KB )( 908 )   
    度假区开发是近年来国内外度假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方法系统回顾国内外的度假区开发研究成果,国外相关研究在度假区开发生命周期理论、滨海度假区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成果;国内侧重于度假区开发的宏观规划研究、个案定性研究等,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学科背景及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展望未来研究可从度假区开发理论体系、大规模实证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开发主体及制度创新等几个方面来开展。
    门头沟新型乡村旅游市场研究
    白凌子 桂琳 何忠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17): 314-3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0457  
    摘要 + 656 )      PDF ( 749262KB )( 588 )   
    近年来,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能从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自然的乡村旅游就成为了人们最好的选择。采用市场调研的方法,选取门头沟各乡镇的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门头沟乡村旅游市场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经过对门头沟乡村旅游经营方和消费者的实地调研。SPSS分析的结果显示,尽管随着近几年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游客不断成熟和个性化,门头沟乡村旅游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门头沟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道路交通条件差、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筹集资金渠道狭窄、游客满意度有待提高等因素,致使门头沟乡村旅游发展还不完善。针对制约门头沟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从文化创意的角度研究门头沟乡村旅游,旨在把门头沟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门头沟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成都市休闲农业模式的对比研究——基于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2种模式
    杨锦秀 蒲晓琴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11): 310-3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3-1381  
    摘要 + 814 )      PDF ( 542888KB )( 491 )   
    成都市休闲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其发展模式对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基于成都市休闲农业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2种模式对比分析,分别以郫县农科村和锦江区三圣花乡为典型,对其组织形式、经营形式、产品形式以及营销形式4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别分析2种模式各自的优劣势,并总结经验和启示:注重政府的角色定位;产品开发营造特色,增强竞争力;注重经营理念的创新及经营水平的提升。最后,提出成都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徽州古村落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
    朱生东 赵蕾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11): 315-3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3-1424  
    摘要 + 668 )      PDF ( 554912KB )( 557 )   
    作为一种新兴的世界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但具体的保护方法却极其匮乏。古徽州地区是文化遗产资源的富集区,具有文化遗产保护的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的遗产保护经验。徽州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并具有地域文化底蕴深厚、遗产资源内涵丰富、遗产品味等级高等优势。借鉴徽州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可以从保护遗产的文化生态空间、做好遗产的修复复活、加强遗产的活态传承、挖掘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等方面来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这是非常必要而现实的。
    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
    张祖群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8): 307-3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345  
    摘要 + 1033 )      PDF ( 637646KB )( 1245 )   
    梳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脉络,总结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主要研究问题导向表现为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消费、乡村旅游业的地位与估算、乡村旅游的行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政府层面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旅游影响与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开发等方面,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在乡村经济基础上的乡村文化。国内乡村旅游问题、成绩同时存在,问题值得重视,需要完善提高,成绩值得肯定。讨论认为:(1)促进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本土经验挖掘,实现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融合。(2)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建设、环境各方面共同发展,才是根本目标,是发展城乡旅游的基本保证。
    休闲农业刍议——兼谈上海休闲农业的挑战和机遇
    张晨 马莹 罗强 顾晓君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8): 315-3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3-1166  
    摘要 + 685 )      PDF ( 565935KB )( 464 )   
    休闲农业在中国有较快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休闲农业依托了休闲这个概念,融合了旅游这一方式,是休闲行为和农业的耦合,属于休闲产业的范畴。若要准确认识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律和建设方向,必须充分理解休闲和休闲产业。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社会观念的理性回归。外因是政府重视、闲暇增加、收入增长和交通便捷。上海的休闲农业面临区域竞争和行业竞争双重挑战,建议采取产业联动和产业嵌入的方式开辟休闲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析
    董子铭 刘天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2): 314-3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3-0590  
    摘要 + 1023 )     
    发展休闲农业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对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构成主体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产业集群发展内在逻辑就是要素、动力机制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作用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以要素禀赋、产业链、创新能力为形成基础,以市场需求为诱因,以政府培育为作用路径的良性动力循环,并在产生、成长和成熟3个阶段形成基础由静态要素需求逐渐变为动态要素需求,而诱因和路径不变的动力机制。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趋势探析
    孙好勤 高志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32): 389-39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726  
    摘要 + 656 )      PDF ( 489472KB )( 508 )   
    在全国休闲农业摸底调查、分省调研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呈现8个趋势,即创意策划品牌化、要素组合集约化、技术集成模式化、生产建设标准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产品优质生态化、服务人本规范化、产业经营联盟化。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郊生态农庄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潘丽芹 杨京燕 韦海忠 徐森富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32): 395-39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749  
    摘要 + 725 )      PDF ( 1351126KB )( 712 )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城郊生态农庄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生态农庄的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有机农业生产、注重生态崇尚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指导原则,在景观营造中,要采用可再生的景观消耗能源、低碳生态的景观建筑材料,通过景观引导人行为的生态性设计,以实现城郊生态农庄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AHP法的上海崇明岛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刘玉梅 韩兴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32): 399-40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469  
    摘要 + 621 )      PDF ( 518469KB )( 567 )   
    作为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的旅游资源,其丰富程度与开发利用的价值直接影响着旅游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崇明岛的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了崇明岛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资源条件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与观赏价值决定了崇明岛旅游的发展,并根据崇明岛旅游开发实际存在的旅游资源丰富与客源充足等优势与发展程度低、发展不完善等劣势,为崇明海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决策意见。
    乡村旅游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马亮 颜亭玉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32): 404-40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754  
    摘要 + 620 )      PDF ( 482952KB )( 568 )   
    笔者对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总结,指出乡村旅游产业创新乏力、效益低下、产品品质一般等一系列问题。对比欧美以及乡村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乡村旅游依然比较落后,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中国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乡村旅游创新体系,并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发展政策、企业经营管理等3个方面创新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希望对未来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宋增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26): 217-2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4103  
    摘要 + 848 )      PDF ( 519984KB )( 556 )   
    乡村旅游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的新型营业形态,是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变化,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在市场力、政策力等共同创造出的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新型旅游产品与服务形态。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呈现出规模快速增长、地位快速提升、体系逐渐形成的特征。北京乡村旅游业态越来越丰富,并首次推出了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家、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8种乡村旅游新业态。总结北京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抓住乡村旅游新需求、推动乡村旅游分工细化、加速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最后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北京休闲农业标准体系构建与推广模式研究
    徐广才 史亚军 黄映晖 谢翔燕 吴慧敏 马晓蕾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20): 214-2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583  
    摘要 + 838 )      PDF ( 587319KB )( 675 )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北京休闲农业已经步入调整提高的关键阶段,亟需全方位的规范指导。在分析国内外和北京市休闲农业及其标准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采用资料分析法,结合北京休闲农业发展趋势,构建了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体系,指明了北京休闲农业需要着力制定的主要标准,提出了推进标准化的主导模式。结果显示,北京市休闲农业标准化发展有赖于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北京休闲农业标准体系涵盖了6种业态、7个功能和6个关键点,现阶段体系共有59项标准,目前尚有36项需要制定;推进休闲农业标准化应结合政府主导、协会主导、合作社主导、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主导等5种不同模式,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北京休闲农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新疆特色马产业的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李春阳 段生荣 叶凯 余英荣 李新娥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14): 212-2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763  
    摘要 + 885 )      PDF ( 665911KB )( 1565 )   
    通过对新疆特色马产业文化旅游资源、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新疆特色马产业文化旅游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提出发展新疆特色马文化旅游的路径。项目采用典型访问的方式,走访新疆马主要产区、加工企业、马术俱乐部等,研究新疆特色马产业的文化发展问题、需求结构和可能的发展领域。通过对新疆特色马文化发展内涵的研究,提出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方式,整合马文化资源,建立马文化、马运动、马旅游等平台,营造马文化旅游氛围,培育马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形成新疆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