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农业地理

    此专题以报道《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的有关农业生产结构和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环境生态变化,农业布局和地区布局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地理研究的进展与理论、方法成果、农业地理与农业区划关系等论文为主题。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武都山区油橄榄生长气象条件分析及适宜性气候区划研究
    肖志强,田茂琳,王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 (31): 161-16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20080  
    摘要 + 4860 )      PDF ( 859KB )( 10281 )   
    本研究从武都区2012—2015年油橄榄全生育期气象和植物学特性的系统观测资料入手,通过统计对比分析,寻找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以及对作物生长影响相关性最大的1月平均气温作为主导指标,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作为辅助指标,建立了武都山区油橄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体系,并基于GIS技术制作出精细化油橄榄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武都南部及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 m以下的河谷、平地、浅山地带为油橄榄最适宜种植区,中部、东部及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1400 m的河谷、盆地、浅山区为油橄榄适宜种植区,中部海拔1400~1500 m的谷地和半山区为油橄榄较适宜种植区,其他区域,主要分布在武都西北部等地1500 m以上的高半山区为油橄榄不适宜种植区。研究结果为指导武都山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油橄榄产业,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1—2010年宁夏灌区主要作物需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王 静,张晓煜,马国飞,张 磊,李红英,朱永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26): 161-16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40145  
    摘要 + 2131 )      PDF ( 1607KB )( 505 )   
    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是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作物合理布局的重要依据。基于宁夏引黄灌区13个气象台站的气象数据及作物生育期数据,利用FAO推荐的彭曼公式和订正的作物系数,计算了1961—2010年宁夏灌区主要作物(春小麦、玉米、水稻、冬小麦)全生育期及不同发育阶段有效降水量及需水量,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了各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灌溉需水量及需水强度。结果表明:1961—2010年宁夏灌区秋粮作物(水稻、玉米)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是夏粮作物(春/冬小麦)的2倍,1961—2010年宁夏灌区水稻、玉米生育期有效降水量为降低趋势,春小麦、冬小麦为增加趋势。高值区分布在石炭井、灵武和中宁,北部的石嘴山各站为低值区。宁夏灌区作物需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水稻、玉米、冬小麦、春小麦,灌溉需水量在不同发育期的分布和需水量的分布相似,北部的石嘴山各站及中宁为高值区。1961—2010年宁夏灌区4种作物全生育期及不同发育阶段需水量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所有作物需水强度均在拔节(返青)后开始明显增加,春小麦、冬小麦需水强度开花—乳熟阶段最大,玉米需水强度拔节—开花阶段、开花—乳熟阶段最大,水稻拔节后需水强度一直较大,乳熟—成熟阶段达最大。
    福建沿海地区乡村旅游游客旅游行为特征研究——以泉州双芹村旅游区为例
    林明太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4): 328-3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1983  
    摘要 + 2061 )      PDF ( 1416517KB )( 1062 )   

    乡村旅游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巨大。乡村旅游游客旅游行为研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文章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以福建泉州双芹村乡村旅游区为案例,在分析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游客旅游行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偏好行为、旅游空间行为、客主交互效应和旅游体验评价认知等旅游前、中、后的行为进行研究,总结了福建沿海地区乡村旅游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并提出了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业的SWOT分析
    任 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9): 400-40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9400  
    摘要 + 2049 )     
    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弱势、机遇和威胁,包括区位优势、动植物资源优势、气候优势和开发潜力等优势,生态旅游的兴起、生态工程的实施,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和服务滞后等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主要有开发与保护并重、适当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加强宣传营销工作、积极进行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及完善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
    中国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肖风劲, 张旭光, 廖要明, 刘秋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20): 92-10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30090  
    摘要 + 2008 )   HTML 50 )    PDF ( 2035KB )( 370 )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中国2089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的观测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突变检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不同区域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少北多”,并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速率为 -45.8 h/10 a;西南地区在1989年发生突变,西北地区1983年发生突变,东北地区1985年发生突变,其他地区未发生突变;从季节上看,日照时数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下降速率夏季最快,其次是秋季和冬季,春季变化幅度最小;日照时数与总云量、能见度、霾、降水量呈现显著负相关,与风速呈现显著正相关,与雾相关性不显著。

    ‘大白谷’ CC-NBS-LRR蛋白编码基因抗干尖线虫侵染时空表达研究
    陈俏丽,王峰,李丹蕾,孔畅仪,牛春阳,张瑞芝,王博文,刘爽,史欣悦,张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21): 279-28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10080  
    摘要 + 1915 )      PDF ( 666KB )( 401 )   
    为深入探究‘大白谷’ (Oryza sativa L. ssp. Indica)感病的分子机理,以及抗病基因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克隆了‘大白谷’ CC-NBS-LRR蛋白编码基因 Os11gRGA8,对 Os11gRGA8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水稻抗干尖线虫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Os11gRGA8基因位于 11号染色体,其编码蛋白含有733个氨基酸,等电点为5.99,相对分子质量为84355.07。序列分析表明该氨基酸序列含有 RX-CC、 AAA_22、 NBS 和 LRR_4 这 4 个结构域, Os11gRGA8 基因编码抗病蛋白属于 CC-NBSLRR抗病蛋白家族。Q-PCR结果显示,接种水稻干尖线虫 SAMN02420038的籼型常规稻‘大白谷’, 与CK组‘大白谷’相比, Os11gRGA8基因表达量表现为上调,且 24 h内上调增幅较缓, 48 h时上调增幅突然上涨, 72 h时上调增幅又出现下降,表明该基因参与‘大白谷’天然免疫反应过程,在水稻干尖线虫侵染过程中起到一定抗性作用。
    莆田妈祖文化旅游地产发展思路研究
    陈淑媛 陈超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1): 475-48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0-2717  
    摘要 + 1847 )      PDF ( 710295KB )( 2166 )   

    基于莆田定位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从文化创意的视角研究妈祖文化旅游地产,旨在把妈祖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延伸妈祖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妈祖文化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应用SWOT 分析法分析了莆田拥有发展妈祖文化旅游地产的四大优势:妈祖文化发源地优势、临海且滞后开发的较原始自然环境生态优势、客源市场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针对存在的优势、弱势、机遇和挑战,笔者提出了莆田发展妈祖文化旅游地产的思路:做好资源整合规划;突出旅游房地产的文化特色;提升旅游房地产的环境品质;创新融资平台;注重营销策略。文章为莆田妈祖文化旅游的跨越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李富程,赵 丽,王 青,樊 敏,王海茳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 (20): 85-9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120151  
    摘要 + 1845 )      PDF ( 1243KB )( 797 )   
    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聚落生态位内,以山区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可有效揭示山区微观尺度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和人地作用机制。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0年间聚落生态位内耕地显著减少,而草地和林地明显增加;(2)聚落生态位内土地利用在海拔2001~2900 m、坡度15°~35°分布最为集中,在坡向上呈现南坡高于北坡,东坡高于西坡的特征;(3)聚落生态位内高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有序,而低山区-高半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无序。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正处于快速调整阶段,耕地呈现出明显的非农化特征(耕地→草地、耕地→生态林、耕地→经果林),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聚落人口空心化、生态保育政策和比较利益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以安阳市为例
    赵 珂,吴克宁,朱嘉伟,吕巧灵,张 雷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6): 586-58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6586  
    摘要 + 1818 )      PDF ( 485943KB )( 1120 )   
    以安阳市为例,探讨了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利用土地生态适宜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关联关系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结果,将安阳市划分为了6个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生态开发建议性措施,协调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为规划环评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生态适宜性依据。
    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研究
    王亚妮,秦安振,杨文琪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 (30): 193-19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40162  
    摘要 + 1794 )      PDF ( 707KB )( 696 )   
    为了评价和分析新乡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体系,权衡不同开发模式的利弊,根据新乡市乡村旅游的特点,将其开发类型归纳为五类:乡村风景型、红色旅游型、现代新农村型、农业资源型和自然风光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等三个准则层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82(最高为1.00)。自然风光型城乡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开发、景区投资环境、企业年终效益、游客满意程度方面表现突出,较之其他旅游类型,新乡市应优先发展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企业年终效益所占权重最大,为13.1%,成为衡量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笔者使用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简化了指标的量化,在权重的估算中去除了人为赋值的主观性,是一种新颖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
    刘本英 孙雪梅 宋维希 蒋会兵 矣兵 段志芬 马玲 汪云刚 孙承冕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22): 344-3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0-1282  
    摘要 + 1754 )      PDF ( 739929KB )( 1124 )   

    云南西双版纳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保存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本文总结了西双版纳古茶树研究进展,明确了古茶树在西双版纳的地理分布,探讨了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多样性,提出了古茶树保护利用建议,为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参考。

    河南省优良草种区划的探索
    李 明,郭 孝,介晓磊,胡华锋,刘世亮,刘 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4): 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405  
    摘要 + 1753 )      PDF ( 112516KB )( 692 )   
    通过对河南省主要草种的生物学特点、生态学特点以及经济价值的分析,结合当前农牧业发展对饲草的需要特点的分析,采用系统学优化理论,确定了河南省当家草种应具备的条件,制定了全省草种区划方案。结果表明:适合河南省的当家草种有10种,分别是:紫花苜蓿、沙打旺、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小冠花、红三叶、杂三叶、鸡脚草、无芒雀麦;适合河南省草业优质发展的草种区域有6个,分别是:豫北平原牧草种植区、豫西北黄土丘陵和太行山地种植区、豫中东低洼平原和南阳盆地种植区、豫西山地种植区、淮南与桐柏山区种植区、豫东平原种植区,并且明确了各区域内以当家草种为核心的草种优化组合。河南省当家草种的制定和草种区划的确定有利于为河南省各地草种的正确选择和草业未来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湖北省棉花纤维品质现状分析及品质区划初步探讨
    蓝家样 张兴中 詹先进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4): 114-1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114  
    摘要 + 1736 )      PDF ( 581173KB )( 659 )   
    对湖北省“九五”以来育成的16个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棉花纤维长度较好,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湖北省生产的原棉品质居全国中上等水平,纤维色特征相比较差。在分析湖北省三大棉区的纤维品质特征基础上,提出将鄂东、鄂北、江汉平原棉区分别建成中长绒、中短绒和中绒三种类型原棉生产基地。对如何提高湖北省原棉质量,从改良棉花遗传品质、提高生产品质、实施品质区划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近10年浙江植被物候的遥感监测及时空动态
    何月 樊高峰 张小伟 高大伟 胡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 (16): 117-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0078  
    摘要 + 1723 )      PDF ( 16130935KB )( 677 )   

    为了全面认识浙江植被物候变化规律,进一步完善区域气候变化的植被响应机制,基于改进的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重构了2001—2010年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分段多项式拟合和动态阈值法提取了浙江省近10年的植被重要物候期(生长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生长季长度),分析植被物候期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植被生长季为3月下旬—11月中旬,平均生长季长度为222天。近10年的生长季开始时间有提前趋势,但提前不显著,结束时间显著推迟,生长季有所延长,每10年延长约7天。(2)浙江植被的生长季开始时间从北往南逐渐推迟,生长季结束时间相对集中。浙江植被生长季延长的区域面积和生长季缩短的区域面积相当。(3)不同植被类型物候特征差异较大,分析针叶林和灌丛草地2类典型样区植被的物候变化发现,灌丛草地NDVI的年内和年际变幅均较针叶林的大,且针叶林的平均生长季长度比灌丛草地短约35天,针叶林生长季有延长的趋势,而灌丛草地生长季变化不明显。

    基于SWOT分析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陈钰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4): 483-48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0-2458  
    摘要 + 1715 )      PDF ( 613134KB )( 1666 )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从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入手,充分发挥湿地综合功能,探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对策,以促进湿地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立足于生态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与整合的背景,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旅游产业环境,提高湿地空间景观质量,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将促进湿地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使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协调发展,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学地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利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实现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不同植被建设措施设置对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
    樊 华,杨志国,赵方莹,孙保平,丛志军,张 安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1): 393-39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11393  
    摘要 + 1709 )      PDF ( 136575KB )( 495 )   
    为全面了解不同植被建设措施对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在黄羊滩地区选取不同树种、不同配置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建设措施,按随机抽样布点,分层取土样。制成混合土样后测定其各项理化性质数据,并对不同治理措施内的沙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纯林地土壤肥力以小叶锦鸡儿最佳;乔灌混交林改良土壤的效果好于乔木纯林。该成果为采用植被建设措施改良沙化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黑龙江省旅游观光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毕洪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6): 526-5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6526  
    摘要 + 1699 )     
    通过黑龙江省已建园区的典型事例,总结分析了黑龙江省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黑龙江省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趋势,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只有高效配置与综合集成现有农业资源才是黑龙江省发展观光农业的最佳途径的合理化建议。
    吉林省西部生态安全态势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分析
    李晓燕,薛林福,王锡奎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7): 436-44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5998  
    摘要 + 1671 )      PDF ( 680767KB )( 902 )   
    依据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压力-反馈-调控的概念模型,并基于GIS和RS,采用栅格运算的方法,运用复合模型对吉林省西部2000年生态环境安全态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安全状况,且东部安全状况好于西部,预警状况及不安全状况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十个县市中,绝对安全状态比例极小,安全状态区域所占比例最大的县是乾安,最小的是大安。预警状态区域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洮南,已达到了县域面积的43.08%,最小的是乾安,仅占1.56%。通榆、镇赉和大安处于不安全状态区域的面积已达到了10%以上,是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吉林省2000年生态安全态势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分析表明,以农为主的区域是农牧交错带中相对稳定的区域,以牧为主的区域受到的破坏程度最大,农牧相当的区域属于最脆弱的地区。虽然根据Constanz的生态价值理论,草地的生态价值比较高,但由于研究区草地多属于低覆盖度,当受到外界干扰较大时,系统就表现得极不稳定。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郑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预测
    何瑞珍,闫东峰,张敬东,陈书广,王建设,王林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9): 435-4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9435  
    摘要 + 1664 )     
    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GIS技术分析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郑州市1995—2000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过程。同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预测进行了分析,得出研究区内耕地进一步增加,林地总面积也在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总量在减小的结论,从而达到全面把握郑州市土地变化规律的目的。
    关于开发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探讨
    万 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6): 505-50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6505  
    摘要 + 1644 )     
    大别山地区横跨三省三市26个县(区),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山区、落后地区,同时又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流传着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在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的今天,大别山地区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论文在回顾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开发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一些构想: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大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推出精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