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理
乡村旅游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巨大。乡村旅游游客旅游行为研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文章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以福建泉州双芹村乡村旅游区为案例,在分析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游客旅游行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偏好行为、旅游空间行为、客主交互效应和旅游体验评价认知等旅游前、中、后的行为进行研究,总结了福建沿海地区乡村旅游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并提出了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中国2089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的观测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突变检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不同区域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少北多”,并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速率为 -45.8 h/10 a;西南地区在1989年发生突变,西北地区1983年发生突变,东北地区1985年发生突变,其他地区未发生突变;从季节上看,日照时数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下降速率夏季最快,其次是秋季和冬季,春季变化幅度最小;日照时数与总云量、能见度、霾、降水量呈现显著负相关,与风速呈现显著正相关,与雾相关性不显著。
基于莆田定位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从文化创意的视角研究妈祖文化旅游地产,旨在把妈祖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延伸妈祖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妈祖文化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应用SWOT 分析法分析了莆田拥有发展妈祖文化旅游地产的四大优势:妈祖文化发源地优势、临海且滞后开发的较原始自然环境生态优势、客源市场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针对存在的优势、弱势、机遇和挑战,笔者提出了莆田发展妈祖文化旅游地产的思路:做好资源整合规划;突出旅游房地产的文化特色;提升旅游房地产的环境品质;创新融资平台;注重营销策略。文章为莆田妈祖文化旅游的跨越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云南西双版纳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保存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本文总结了西双版纳古茶树研究进展,明确了古茶树在西双版纳的地理分布,探讨了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多样性,提出了古茶树保护利用建议,为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参考。
为了全面认识浙江植被物候变化规律,进一步完善区域气候变化的植被响应机制,基于改进的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重构了2001—2010年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分段多项式拟合和动态阈值法提取了浙江省近10年的植被重要物候期(生长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生长季长度),分析植被物候期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植被生长季为3月下旬—11月中旬,平均生长季长度为222天。近10年的生长季开始时间有提前趋势,但提前不显著,结束时间显著推迟,生长季有所延长,每10年延长约7天。(2)浙江植被的生长季开始时间从北往南逐渐推迟,生长季结束时间相对集中。浙江植被生长季延长的区域面积和生长季缩短的区域面积相当。(3)不同植被类型物候特征差异较大,分析针叶林和灌丛草地2类典型样区植被的物候变化发现,灌丛草地NDVI的年内和年际变幅均较针叶林的大,且针叶林的平均生长季长度比灌丛草地短约35天,针叶林生长季有延长的趋势,而灌丛草地生长季变化不明显。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从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入手,充分发挥湿地综合功能,探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对策,以促进湿地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立足于生态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与整合的背景,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旅游产业环境,提高湿地空间景观质量,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将促进湿地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使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协调发展,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学地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利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实现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