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耕地保护

    此专题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的是研究土地性状、治理、恢复、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及耕地土壤改良等主题的论文,供读者订阅、下载。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河套平原典型县域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陈强, 杨劲松, 姚荣江, 王相平, 谢文萍, 郑复乐, 朱海, 王树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10): 102-10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1000781  
    摘要 + 494 )   HTML 9 )    PDF ( 1644KB )( 133 )   

    为研究河套平原地区土壤养分状况,探究县域尺度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与分布特征,以杭锦后旗县域耕地为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状况,分析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依次为13.90 g/kg、0.93 g/kg、16.25 mg/kg和170.79 mg/kg,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处于缺乏状态,速效磷含量中等,而速效钾的含量较为丰富。从空间变异及相关性看,各土壤养分的变异程度都为中等变异,有机质和速效钾为中等相关性,全氮和有效磷均为弱相关性。从空间分布格局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分布规律相近,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和东北部低的特点;土壤速效钾整体分布较为均衡;速效磷空间差异明显,呈东高西低格局。针对该地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规律,在进行养分管理过程中,应以控氮、稳磷、稳钾、全区规划与重点应对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施肥策略。对县域尺度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明晰了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河套平原耕地土壤养分管理、地力培育以及合理施肥运筹等提供科学依据。

    安徽省耕地资源系统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
    王光宇 孙红忠 韩千红 胡永年 倪楠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6): 135-1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6135  
    摘要 + 1602 )      PDF ( 295171KB )( 639 )   
    本文对安徽省耕地资源进行了系统诊断,对影响耕地数量减少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人均耕地占有量运用GM(1,1)模型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耕地保护对策及措施。
    GIS支持下的区域中低产耕地评价与改良利用对策
    黄河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168-16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168  
    摘要 + 1267 )      PDF ( 175238KB )( 573 )   
    借助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评价荔城区中低产耕地及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全区中、低产耕地面积分别为2293.39公顷和1594.97公顷, 分别占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25.49%和17.72%; 中产耕地主要分布于北高和新度镇,而低产耕地则主要分布于北高镇; 中产耕地主要限制因素为旱限制、缺钙限制、瘠瘦限制、缺钾限制、缺磷限制和酸限制,分别占中产耕地总面积的88.76%、18.26%、15.48%、8.18%、7.91%和6.53%,低产耕地主要限制因素为旱限制、缺钙限制、瘠瘦限制、障碍层限制、渍涝限制、盐碱限制和酸限制,分别占低产耕地总面积的96.98%、58.31%、54.89%、18.90%、18.47%、18.47%和16.28%。在中低产耕地及其障碍因素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中低产耕地的改良利用对策。
    福州市耕地土壤利用现状与保护对策
    卓旭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5): 321-3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5321  
    摘要 + 1123 )      PDF ( 1154627KB )( 525 )   
    耕地锐减,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生产的压力,分析耕地土壤在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首先是以法治地,保护现有耕地;二是合理用地养地,建立高产稳产耕地;三是调整农作物布局,提高耕地土壤生产力;四是建立完善耕地保养和耕地环境污染监测制度。
    关于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的几点思考
    王 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6): 386-38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6386  
    摘要 + 1355 )      PDF ( 1192841KB )( 491 )   
    围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落实,从尊重和保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确保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坚持保护耕地的政策,处理好建设与吃饭、建设与保护资源环境、建设与保护农民权益的关系等方面详细讨论了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策略和方法。
    有机土壤改良剂和施用方式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效果
    杜相革,曲再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6): 71-7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671  
    摘要 + 1307 )      PDF ( 1035034KB )( 574 )   
    null
    盐碱土地区绿化植树的措施与建议
    王 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6): 96-9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696  
    摘要 + 1181 )      PDF ( 1218689KB )( 693 )   
    就树木生长与土壤盐分的关系、树木的耐盐能力、耐盐树种的选择等几方面作了研究分析,并提出改良盐碱地的技术措施和建议—即通过改进栽培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碱性土壤及种植绿肥等几方面来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中国城市污泥的性质和处置方式及土地利用前景
    邹绍文,张树清 ,王玉军,刘秀梅,何绪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 198-19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1198  
    摘要 + 1891 )      PDF ( 1219042KB )( 1302 )   
    中国城市污泥产量巨大且成分复杂,如何对它进行合理利用已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若处置利用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笔者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城市污泥的性质、处置方式与利用现状,讨论了中国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认为将污泥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进行土地修复、林业利用、城市绿化和农田利用是中国城市污泥处置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并具有很好的前景。
    重庆市不同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差异性分析
    杨朝现,陈荣蓉,谢德体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2): 291-29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2291  
    摘要 + 1674 )      PDF ( 1313033KB )( 749 )   
    根据1985~2000年土地利用统计、社会经济资料,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变化三个方面,对重庆市经济较发达的北碚区、欠发达的万州区和经济落后的酉阳县3个不同经济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不同经济区的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率)、变化程度、变化方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较发达、人均GDP高、人口密度较大的北碚区比经济欠发达的万州区和经济落后的酉阳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快,利用程度广,土地破碎化程度深,受人类干扰强度大; 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管理机制以及社会行为因素是不同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不同经济区驱力因子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性。
    南方丘陵区土地整理的误区及对策探析
    周佳松,刘秀华,谢德体,魏朝富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2): 296-29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2296  
    摘要 + 1576 )      PDF ( 1267824KB )( 665 )   
    通过剖析当前南方丘陵区土地整理普遍存在单纯追求增加耕地数量、固定的整理模式和高品位规划设计、后续效益与市场经济脱节,缺少产业支撑的误区。结合南方丘陵区土地整理的效益目标,提出土地整理应针对南方丘陵区特有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根据其特殊的交通、地质、地形地貌和耕作制度,从提高耕地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项目后续效益入手,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以四川省为例
    夏建国,朱钟麟,胡 萃,吴德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3): 294-29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3294  
    摘要 + 1565 )     
    加强耕地保护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以四川为例,通过对四川省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环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对四川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来说,要实现区域粮食安全,必须要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广土壤肥料新技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好耕地保护和培肥工作;加强农业保护,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泉州市耕地土壤定位监测结果初报
    盛锦寿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5): 288-28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5288  
    摘要 + 1247 )     
    通过对泉州市1999—2003年的5处耕地连续定位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地力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在连续不施肥后逐年有所下降。与监测前相比,各监测点施肥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仅有微小增加,碱解氮含量变化虽然有波动,但总体上略有下降,而有效磷增幅较大并呈盈余积累丰富状态,速效钾均有显著降低并呈低指标含量状态。表现出土壤养分平衡状况是氮磷有盈余而钾亏缺严重。肥料投入结构不平衡,有机肥料在施肥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化肥投入量逐年增加,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协调。
    杭埠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研究与开发
    雷能忠,马众模,蒋旭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5): 411-4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5411  
    摘要 + 1485 )     
    土地利用数据是进行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基础资料。以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SupMap作为开发平台建立的杭埠河流域1: 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具有批量数据采集、管理、更新功能,以及运行稳定、安全可靠和很好的可扩展性特点。文章详细介绍了系统数据采集方法、数据组织方式、数据更新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功能实现。
    延安示范区土地利用与退耕还林的时空变化研究
    陈国建,,张晓萍,李 锐,杨勤科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5): 418-4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5418  
    摘要 + 1467 )     
    以航片等资料为基础,借助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并且首次引入退耕指数、退耕弹性系数等指标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评价。揭示了该区各类用地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退耕还林的强度和规模。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退耕还林的关系特点,为区域水土保持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坝上地区不同类型土地退耕还草经济效果分析 ——以河北省张北试区叶家村为例
    袁卉馥,张立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5): 433-4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5433  
    摘要 + 1113 )     
    在对河北坝上高原不同类型农田经济优势作物及经济优势畜种分析基础上,比较不同类型农田退耕前后的经济效果,阐明在旱砂地上可实现农民的自动退耕行为。而旱滩地上的退耕种草是无经济学意义的。坝上地区发展经济高效性的作物及畜种是促进农民自动退耕并防止复垦的最佳选择。
    重庆市荣昌县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研究
    陈荣蓉,杨朝现,宋光煜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5): 444-44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5444  
    摘要 + 1449 )     
    分析研究了重庆市荣昌县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根据农用地等级的高低由土地的区位条件和收益决定的基本原理,把荣昌县农村集体土地划分为4个等级。采用收益还原法确定各级土地流转价格(安置补偿标准),并依据土地流转的形式确定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原则,土地流转收益的缴纳标准和土地流转增值收益缴纳标准。结果表明,土地的级别越高,土地流转的价格越高;土地流转的形式不同,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标准也不同。该结果可为合理的确定土地流转方式和价格提供理论依据。
    三峡库区不同退耕地对多年生混播草地 种群稳定性的影响
    郭彦军,徐恢仲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5): 56-5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556  
    摘要 + 1466 )     
    选择3种不同的退耕地,即前茬为水稻地、黄豆地和草皮地,进行混播人工草地建设。分析测定了6个组合、2个混播比例(3:7和5:5)在不同退耕地中的生长速度、总产量、组分产量及各组分比例。结果发现不同退耕地显著影响人工草地产量及组分变化。黄豆地产量显著高于水稻地和草皮地(p<0.01)。而草皮地豆科牧草产量又显著高于黄豆地和水稻地(p<0.01)。同时,不同组合的产草量及组分比例随着刈割时间的不同而不同。草皮地中各牧草第2次刈割产量平均较第1次提高430%。3种土壤中,除F组合3:7混播比例外,2个组合不同混播比例苇状羊茅与鸭茅的比值都是第2次小于第1次。
    中国耕地资源的基本态势及其近年来数量变化研究
    张士功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6): 374-37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6374  
    摘要 + 1696 )      PDF ( 1345186KB )( 644 )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直接的劳动对象,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在分析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1996年以来中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途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造成中国耕地非农化无序流转的主要原因在于盲目的城市化、土地管理法制化建设滞后、利益驱动、执法和监管不力等方面。
    安徽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及探索
    盛宝柱,汪源浩,吴运传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6): 485-48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6485  
    摘要 + 1577 )      PDF ( 1357139KB )( 727 )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被誉为“第三次土地革命”的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形式多种多样,这是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也是中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各地正积极探索土地使用的有效形式,加速土地流转。加入WTO以后,伴随对世贸组织承诺的逐步兑现,中国农业必然要面临由封闭保护转向与他国农业自由竞争的局面。在安徽省出现的土地流转问题对于面临一系列矛盾的农业正是一种积极的探索。通过安徽省调查资料结合全国其他主要土地改革区域的经验及问题利用有关理论观点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出现的新情况,对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景观植被与土壤特征时空变异及其相关分析
    焦峰,,温仲明,卜耀军,李锐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7): 363-36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7363  
    摘要 + 1372 )      PDF ( 942315KB )( 571 )   
    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景观不同尺度的植被特征中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土壤特征中的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的相关关系和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尺度退耕地的植被指数小于流域尺度,但具有更大的变异性。两种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之间、物种多样性与物种均匀度之间均存在接近显著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全N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区域尺度和流域尺度退耕地的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具有不同的时空格局,但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可能受控于别的环境因素或干扰过程,导致了其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特征的时空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