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耕地保护

    此专题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的是研究土地性状、治理、恢复、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及耕地土壤改良等主题的论文,供读者订阅、下载。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GIS的江苏省溧阳市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丁文斌 朱中华 陶吉平 芮文其 蒋建华
    农学学报    2011, 1 (2): 19-24.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149  
    摘要 + 2593 )      PDF ( 3192KB )( 1991 )   

    以江苏省溧阳市为研究区域,以耕地地力评价为研究对象,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应用平台,用GIS技术将各种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与整合;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叠加形成评价单元;结合耕地的自然要素选择12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等数学分析原理,构造层次结构、建立评价因子隶属函数模型及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建立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耕地地力评价方法。采用累积曲线法来确定耕地地力等级数目以及划分等级界限,将全市56251 hm2耕地,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一级地1309 hm2,占2.30%;二级地20689 hm2,占36.78%;三级地31097 hm2,占55.28%;四级地3136 hm2,占5.60%;五级地20 hm2,占0.04%。研究结果表明,地力等级的划分和各等级的比重确定比较科学和客观,评价结果较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区域内耕地地力的状况,基本符合当地的客观实际,表明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耕地地力评价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对科学管理耕地具有指导意义。

    基于地质累积指数与内梅罗指数结合法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
    刘衍君,汤庆新,白振华,张秀玲,张保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0): 174-17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885  
    摘要 + 2282 )      PDF ( 1533637KB )( 3226 )   

    按8km×8km网格将聊城市耕地分为136个采样点,调查As、Cd、Cr、Cu、Hg、Ni、Pb、Zn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地质累积指数与内梅罗指数相结合的综合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并以此判断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并对8种重金属进行各样点的含量差异分析;最后,应用ArcGIS8.3,以污染评价结果为数据支持,进行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研究。新的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聊城市重金属污染的程度依次为Hg>Cu>Cd>Zn>Cr>Pb>As>Ni;各元素总体平均变异程度为:Zn> As>Hg>Cr>Ni>Cu>Pb>Cd;土壤各重金属污染分布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区域差异较小。

    土地整理中土壤肥力保持价值比较研究
    代光银,,夏建国,张志林,庞博夫,高福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1): 259-26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596  
    摘要 + 2154 )      PDF ( 983634KB )( 726 )   
    土地整理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的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影响,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邛崃市孔明乡土地整理项目区不同整理类型土壤肥力保持价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可为该地区土地整理决策、土地整理质量与效益评价等提供定量依据。结果表明,土壤肥力保持每公顷累积价值土地开发区为1.51万元,土地复垦区1.85万元,土地整理区0.49万元。土地复垦区积累价值率达到147.2%,远大于开发区和整理区,这一结果与复垦区土壤全部通过客土改造有关。土地整理后项目区土壤肥力保持总价值增加了733.88万元,其来源一是新增耕地面积,二是农地地力的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效费比分别为开发区0.05,复垦区0.09,整理区0.46,效益以土地整理区最高。说明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地力为主要特征的土地整理类型投资少,土壤肥力保持效益高,值得提倡。
    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调查分析
    刘广栋,程久苗,朱传民,曾海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2): 481-48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12481  
    摘要 + 1925 )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运行状况,找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翔实资料,笔者对安徽、山东等5省进行了农村土地制度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大量调研资料、数据和典型案例,利用已有的实证和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对调研资料和既有成果进行归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在经营规模偏小、土地资源紧张与抛荒、经营效率低下并存、产权所有权主体不够清晰、使用权不够稳定、土地流转市场配套缓慢、运转不够规范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对农村土地调整频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税取消前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与对农地耕作的态度的列联表分析表明,土地调整并不存在必然性,但其频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农业税取消前后,家庭收入水平与对承包土地的耕种方式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农业税取消后,农户家庭土地流转的意愿降低。
    中原地区耕地质量变化遥感监测研究——以济源市为例
    张合兵,孙江锋,王新闯,刘明远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8): 245-2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2555  
    摘要 + 1863 )      PDF ( 6101KB )( 412 )   
    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随着中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各项建设发展对耕地的占用将持续一段时间且短期内难以减缓,人地矛盾将进一步突出,耕地保护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加强耕地数量质量变化的监测研究对提高区域耕地管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济源市为例,通过2009年和2012年2期TM影像与耕地分布图叠加,基于植被指数(NDVI)提取与对比分析,得到研究区耕地多年粮食平均产量、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研究表明,济源市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好,全市高产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区周边,低产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丘陵山区,质量好耕地占53.56%,质量差耕地占13.61%;2009—2012年全市耕地时空变化呈现出分布在空间上西移、局部区域耕地质量出现下降、东部部分优质耕地被占用、新补充耕地以中西部为主且质量相对较低等特征。今后耕地保护工作应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和耕地保护的关系,由数量平衡与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平衡与管控转变,以实现区域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中国城市污泥的性质和处置方式及土地利用前景
    邹绍文,张树清 ,王玉军,刘秀梅,何绪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 198-19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1198  
    摘要 + 1835 )      PDF ( 1219042KB )( 1302 )   
    中国城市污泥产量巨大且成分复杂,如何对它进行合理利用已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若处置利用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笔者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城市污泥的性质、处置方式与利用现状,讨论了中国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认为将污泥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进行土地修复、林业利用、城市绿化和农田利用是中国城市污泥处置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并具有很好的前景。
    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李富程,赵 丽,王 青,樊 敏,王海茳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 (20): 85-9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120151  
    摘要 + 1787 )      PDF ( 1243KB )( 794 )   
    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聚落生态位内,以山区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可有效揭示山区微观尺度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和人地作用机制。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0年间聚落生态位内耕地显著减少,而草地和林地明显增加;(2)聚落生态位内土地利用在海拔2001~2900 m、坡度15°~35°分布最为集中,在坡向上呈现南坡高于北坡,东坡高于西坡的特征;(3)聚落生态位内高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有序,而低山区-高半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无序。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正处于快速调整阶段,耕地呈现出明显的非农化特征(耕地→草地、耕地→生态林、耕地→经果林),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聚落人口空心化、生态保育政策和比较利益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
    基于GIS的县域耕地资源数据库建立及耕地地力评价
    唐群锋,,魏志远,唐树梅,漆智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0): 390-39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10390  
    摘要 + 1782 )     
    用现代耕地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GIS技术,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对大量数据进行补充,用GIS软件建立了定安县1:50000耕地资源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排涝能力、轮作制度、成土母质、土壤侵蚀类型、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镁、耕层厚度、障碍层状况12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叠加土壤图、基本农田保护块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得到2411个评价单元。根据模糊数学理论,采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加法模型计算出耕地地力综合指数,运用等距分级法形成耕地地力等级。在此次以水稻土为主的定安县耕地调查中,查出耕地总面积66729.47hm2,按综合指数分级方案划分的地力等级结果表明,二级地2241.60hm2、三级地27261.27hm2、四级地26065.93hm2、五级地11160.67hm2,分别占定安县耕地总面积的3.36%、40.85%、39.06%、16.73%,没有一级、六级、七级和八级耕地,面积较大的耕地属于三级和四级地,将其归入全国耕地地力体系后,定安耕地整体在全国处于中等级水平。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以安阳市为例
    赵 珂,吴克宁,朱嘉伟,吕巧灵,张 雷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6): 586-58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6586  
    摘要 + 1761 )      PDF ( 485943KB )( 1120 )   
    以安阳市为例,探讨了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利用土地生态适宜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关联关系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结果,将安阳市划分为了6个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生态开发建议性措施,协调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为规划环评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生态适宜性依据。
    平原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延津县为例
    李珊珊 王艳 高畅 李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17): 213-2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1-0015  
    摘要 + 1761 )      PDF ( 582974KB )( 809 )   

    健康的土地生态系统是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强度和范围日益增大,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性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平原区的延津县为例,基于P-S-R概念框架模型,建立了包含17项指标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土地生态安全模型对该区2006—2008年的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进行计算。研究表明,制约平原区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环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农药使用量、耕地面积比重和人口密度等;2006—2008年延津县区域土地生态状况处于敏感级,且逐年好转。最后,提出改善平原区土地生态安全的建议。

    中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之功能分析
    邱长生,刘定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2): 427-42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2427  
    摘要 + 1746 )      PDF ( 111729KB )( 462 )   
    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土地补偿制度的功能及缺陷,为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提供一种思路。研究方法为定性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论为土地补偿制度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失衡,导致政府滥用土地征用权,土地资源闲置浪费;配置功能的不健全,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使整体效益下降;社会保障功能的微弱、不配套,导致失地农民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国民富利水平的提高。
    山东省耕地变化与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初探
    刘海灵,,潘剑君,刘兆德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 123-12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1123  
    摘要 + 1730 )      PDF ( 293472KB )( 740 )   
    选择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耕地面积减少率作为主要分析指标,分析了1978—2000年山东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选用1991—2000年的数据以市为单位探讨了区域差异。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20几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时间和经济过热的增长阶段基本同步,具体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认为经济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
    南方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
    钟沛林,周佳松,张 弘,胡明都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4): 395-39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4395  
    摘要 + 1728 )      PDF ( 342371KB )( 641 )   
    为客观反映土地整理的实际效益,实现土地整理项目监督和考核,须将项目后评价提上日程。立足于南方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拟从生产条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影响4方面构建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四川省井研县分全乡土地整理示范项目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项目实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综合外部效益,但项目重生产条件指标、经济指标和新增耕地指标,轻生态环境,导致项目区景观与生态环境改良效果不显著,应加强景观与生态建设。
    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安徽寿县孟家湖林场苇地开发项目为例
    王慎敏,马其芳,陈昌春,赏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3): 240-24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1082  
    摘要 + 1711 )      PDF ( 775571KB )( 640 )   
    以地力评价理论为基础,并以安徽寿县孟家湖林场苇地开发项目为实例,本文选取了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16个地力影响因子,并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基础之上,采用该方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了权值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厚度是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的最大影响因子,其次是障碍层状况、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河西古浪县沙漠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对策
    汪媛艳
    农学学报    2011, 1 (9): 41-48.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527  
    摘要 + 1706 )      PDF ( 1029KB )( 1699 )   

    通过对河西古浪县腾格里沙漠南缘新垦绿洲区农业生产、土地与水资源利用现状,区域种植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项目区农业用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品种单一产业结构简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严重制约了区域生态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为了改善绿洲边缘生态环境和发展新垦人工绿洲农业生产,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推广节水型生态农业,增加区域经济收益,采用在项目区增加种植经济植物、节水型农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牧草和地膜种植面积,扩大养殖业等试验研究的方法和措施,调整区域产业种植结构,改革现行农田耕作技术,改善绿洲边缘生态环境,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强土壤肥力,达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为沙漠绿洲边缘发展生态农业和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生态足迹法在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陈丹杰,王智勇,曲晨晓,孟庆香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9): 444-4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227  
    摘要 + 1703 )      PDF ( 536144KB )( 922 )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目前中国使用的几种评价方法都难以量化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将生态足迹法的生态承载力模型运用到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中,并以信阳市浉河区双井等(两)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规划方案为例,以期为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一种可以量化的方法。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
    解开治 徐培智 严超 张发宝 陈建生 唐拴虎 黄旭 顾文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0): 160-16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1086  
    摘要 + 1672 )      PDF ( 616615KB )( 5478 )   

    针对南方土壤酸性的问题,通过盆栽试验,选用了8种土壤改良剂并以此作为改土措施,研究了不同土壤改良剂对高粱生长特性、土壤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的影响,根据高粱、土壤和改良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改良剂的作用机制,揭示了酸性土壤在改良剂作用下各项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XP2、脱硫灰改良剂和有机肥对高粱生长有较好的作用。酸性土壤施用腐植酸、腐植酸+石灰、XP2、有机肥和脱硫灰改良剂,分别较对照土壤容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石灰、XP1、市售改良剂分别较对照土壤容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经Duncan多重比较,除石灰处理外,其余施用改良剂的处理与不施改良剂(对照)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XP1处理和含有石灰的处理土壤pH较对照处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达到2个单位左右,差异呈显著水平(P<0.05)。施用改良剂还可有效缓解酸性土壤铝毒的危害,红壤、赤红壤石灰处理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8.0%、18.7%,XP1处理降低了16.4%、16.0%。

    中国耕地资源的基本态势及其近年来数量变化研究
    张士功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6): 374-37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6374  
    摘要 + 1663 )      PDF ( 1345186KB )( 644 )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直接的劳动对象,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在分析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1996年以来中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途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造成中国耕地非农化无序流转的主要原因在于盲目的城市化、土地管理法制化建设滞后、利益驱动、执法和监管不力等方面。
    不同植被建设措施设置对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
    樊 华,杨志国,赵方莹,孙保平,丛志军,张 安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1): 393-39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11393  
    摘要 + 1657 )      PDF ( 136575KB )( 493 )   
    为全面了解不同植被建设措施对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在黄羊滩地区选取不同树种、不同配置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建设措施,按随机抽样布点,分层取土样。制成混合土样后测定其各项理化性质数据,并对不同治理措施内的沙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纯林地土壤肥力以小叶锦鸡儿最佳;乔灌混交林改良土壤的效果好于乔木纯林。该成果为采用植被建设措施改良沙化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GIS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袁天凤、,邱道持,谢德体,胡玉清,魏朝富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5): 357-35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5357  
    摘要 + 1652 )      PDF ( 1446512KB )( 953 )   
    借助GIS空间数据获取、分析与管理能力,基于农用地分等方法的应用和改进,建立了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评价模型通过分功能模块从机理上实现评价质量控制,就光温/气候潜力加和算法,采用以能值为基础确定标准产量折算系数 ,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 ;就自然质量分模型,指标区之间因素-分级-分值进行了统一,但保留了因素权重的区域差异性。采用2004-2005年重庆市分区县统计的平均粮食播面单产对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进行独立检验,线性相关系数分别达83%和87%,相关性显著。研究得出结论,评价模型有效实现了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区域间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