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于振文,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92-130. [2] 绥中县农林局.玉米矮化增产经验调查[J].辽宁农业科学,1977(4): 46-48.
 [3] 锦州市农业局.玉米矮化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J].新农业,1977 (Z1):47-48.
 [4] 韩雅珊,刘兴海,郑广迁.乙烯利对玉米矮化和产量的影响[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0(2):9-10.
 [5] 庄生仁,陶立俊.地膜玉米矮化栽培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 1990(3):12-14.
 [6] 顾大路,王伟中,徐建明,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1086-1088.
 [7] 李清,刘新光,段洪晓.玉米应用化控剂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82.
 [8] 罗春华,杨克军.密植玉米应用化控剂对产量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2,32(3):53-54.
 [9] 孙涛,蔡德利.玉黄金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J].现代化农业,2012(4): 29-30.
 [10] 孙开春,矮化剂不同施药时期对先玉335矮化效果研究[J].吉林农业,2011(2):60.
 [11] 董永彬,温泉,杨孔明.不同化控剂加叶面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231.
 [12] 何波,黎南安,周昌洪,等.植物激素对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77-78.
 [13] 闫新武,金明霞.玉米矮化剂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 178.
 [14] 段留生,田晓莉,主编.作物化学控制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326-331.
 [15] 孟之万,梁文修,李天庆.乙烯利对Sc-704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1991(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