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标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5-26. [2] 谢俊奇.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9,13(4): 35-38.
 [3] 蒋一军.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2001:6.
 [4] 刘彦随,郑伟元.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M].科学出版社,2008: 212.
 [5] 阿不力克木·阿西木.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2002:145-148.
 [6] 刘新平.干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终极目的选择[J].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180-185.
 [7] 陈文瑞.循环经济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改革与开放,2009 (09):60.
 [8] 蒋一军,于海英,王晓霞.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0):131-134.
 [9] 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潜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 664-669.
 [10] 刘萍,高敏华,苏静,等.新疆鄯善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5):632-635.
 [11] 尹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1,15(2):6-9.
 [12] 张丽君.对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构想[J].国土资源情报,2006(5):11-16.
 [13] 王晖,陈丽,陈垦,等.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5):583-589.
 [14] 于开芹,殷琪,李新举,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4):527-531.
 [15] 古丽娜.鄯善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初议[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10):6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