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农业气象

    专题以农林牧渔等与气象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践观察及国内外农业气象的研究动态综述、评议等论文为报道内容,涉及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农业气候、干旱与节水农业、作物气象与农田小气候、农业减灾防灾、农业生态环境(包括产地环境)、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业气象上应用等方面。(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网刊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文章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GIS的咸阳石榴种植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
    刘艳, 刘进, 权文婷, 王瑾婷, 王孜瑄, 梁奇琛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10): 109-11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20036  
    摘要 + 459 )   HTML 1 )    PDF ( 2314KB )( 127 )   

    研究咸阳石榴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找出咸阳石榴种植的适宜区域。利用咸阳12个国家气候观测站1988—2017年最新气象观测资料,采用GIS技术对咸阳石榴栽培进行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以期为咸阳石榴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影响生长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筛选出咸阳石榴从现蕾至果实成熟需≥10℃的有效积温、年生长期内需≥10℃的有效积温、年日照时数、9月日照时数、7—9月降水量、日平均气温18~21℃时的日较差、年极端最低气温和旬极端最低气温等8个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指标。评估发现石榴种植优质区占咸阳市面积的14.9%,主要分布在三原、泾阳大部、渭城区西北部、礼泉东部、乾县北部;适宜区占21.3%,分布在兴平市、秦都区、渭城区、礼泉县南部、乾县南部及武功北部台塬区;劣质区占16.6%;不适区占47.2%。咸阳旱腰带以南除武功外都是石榴种植适宜区,该区域光、热、水气候资源满足石榴优质生产所需的全部气象因子,可以大力发展石榴栽培。

    河西走廊东部强降温气候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
    张金秀, 杨晓玲, 孙占峰, 彭祥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10): 114-1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061  
    摘要 + 456 )   HTML 0 )    PDF ( 1582KB )( 207 )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1961—2010年5个气象站强降温资料[24 (48) h最低气温下降≥8 (10)℃、最低气温降至≤4℃],采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区域强降温的时空分布、强度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强降温次数海拔较高的山区和北部沙漠边缘明显多于绿洲平原区。年代、年强降温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强降温主要发生在1—5月和9—12月,强降温次数4月最多。各强度强降温次数的变率较大,随着降温强度的增大,强降温次数迅速减少,24 h强降温强度总体呈弱减小趋势,48 h强降温强度总体呈弱增加趋势。利用2004—2013年1—5月和9—12月逐日20时ECMWF数值预报格点场资料,运用Press准则和逐步回归方法进行预报因子初选和因子精选,使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各地月最低气温预报方程,采用CSC双评分准则确定了全局最优的最低气温预报方程,预报方程通过了α=0.01显著性水平检验。采用最大靠近原则确定强降温预报的临界值和预报级别。预报拟合率24、48 h分别为80.0%~83.3%、81.3%~86.2%,预报准确率24、48 h分别为71.4%~75.0%、73.3%~77.1%,达到了较高的拟合和预报水平,可为强降温预报和预警提供客观有效的指导产品。

    2018年6月12日广西暴雨预报失误分析
    欧徽宁, 黎馨, 周渭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10): 122-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51  
    摘要 + 438 )   HTML 2 )    PDF ( 2873KB )( 96 )   

    旨在研究2018年6月12日广西暴雨天气过程出现桂西漏报,桂东空报的原因,为今后预报提供参考,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预报不仅要注重大的环流形势分析,还要考虑水汽、能量条件的分析;预报员先入为主的预报思路和过分依赖数值预报产品,使得在其他要素分析的过程中侧重点不同,没有全面把握水汽、能量、动力条件的分析;中短期预报效果不好时,可以通过短时临近预报弥补。

    低纬高原山区不同播期对免耕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的影响
    杨进成, 刘坚坚, 林姣姣, 胡新洲, 安正云, 李红彦, 瞿观, 封军华, 柏跃才, 吴志林, 施立安, 李铷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10): 18-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125  
    摘要 + 427 )   HTML 15 )    PDF ( 1383KB )( 80 )   

    为综合评价并推荐免耕山地油菜最佳播期在低纬高原山区推广应用,采用灰色关联度和模糊聚类等分析方法,对玉溪市2011—2015年4个不同海拔试点10个播期的免耕山地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播期油菜的主要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提早播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明显优于传统播期(10月10日);(2)不同播期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因子的关联度差异较大;(3)不同播期间的产量效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4)山地油菜最优播期因不同气象年度而有差异,暖冬年最优播期是8月10日—9月10日,冷冬年最优播期是8月30日—9月30日。综合评价5年10个播期的丰产性和稳定性,推荐低纬高原山区免耕山地油菜最佳播期为8月30日—9月10日。

    高温干旱胁迫下水杨酸和钙对柑橘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王利军,刘允芬,刘琪瑾,黄卫东,石玉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6): 185-18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6185  
    摘要 + 1792 )      PDF ( 219965KB )( 966 )   
    水杨酸和CaCl2及其混合物喷施柑橘树防御高温干旱胁迫的试验表明,这三种处理都比对照清水使柑橘叶片的光合速率下降的少。但两种物质的混合施用比水杨酸和CaCl2单独使用的效果更好。三种处理都是主要通过保护叶片的光合机构少受伤害而起作用,水杨酸和CaCl2具有互相促进效应。
    黔西北地区立体气候与水果资源产业的开发
    付业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3): 199-19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199  
    摘要 + 1234 )      PDF ( 1044839KB )( 657 )   
    根据多年实地考察和收集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黔西北立体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垂直分布规律,气候垂直分布类型的气候指标;热量东西向地域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黄梨、苹果、茨梨、红果蔷薇、猕猴桃等资源的开发前景和途径,为这些水果的产业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过渡型烟区优质烤烟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
    马 聪,吴振民,姚延宾,李光奇,马京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3): 258-2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258  
    摘要 + 1182 )      PDF ( 1202625KB )( 607 )   
    从烟田布局、种植品种、育苗、选地和整地、施肥、烟株密度与行株距配置、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成熟采收及烟叶的保管与分级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典型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烟区优质烤烟栽培的一整套生产技术。
    旱地双沟覆膜集雨蓄水效果试验研究
    姜凯喜,刘建洲,钟晓玲,李宏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5): 155-1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5155  
    摘要 + 1454 )      PDF ( 1173607KB )( 540 )   
    基于北方旱区“十年九旱”、“十田九旱”的地域特点和“春旱秋雨”的气候特征,提出“在旱平地上,结合作物播种,采用双沟覆膜技术,在4~9月份集雨聚水、截流蓄存,实现多雨时蓄水,天旱时补灌”。这不仅大幅度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增进了农田水分的生产潜力,而且有效地遏制了因地表径流引起的水土流失等现象。
    微气象条件对蔬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闵锦忠,王传海,何都良,郑有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5): 250-25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5250  
    摘要 + 1572 )      PDF ( 1130981KB )( 720 )   
    通过对菜秧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几个微气象因子条件下保鲜效果的研究,定量分析了微气象条件对蔬菜保鲜效果的影响,筛选出蔬菜保鲜的最佳微气象因子配置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蔬菜在低温、高湿、避光的环境中可以延缓衰老腐烂、延长保鲜期,并可以减少病虫的危害。
    从降水量看干旱对南郑春玉米生产的影响
    袁应泽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5): 256-25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5256  
    摘要 + 1532 )      PDF ( 1030890KB )( 642 )   
    针对近10年干旱对南郑春玉米生产的威胁,分析了历年和近10年春玉米生育期内降水分布规律,提出了在保证出苗温度的前提下将春玉米播种期提早一旬,能更好地适应近年降水分布规律,减轻干旱危害。并通过土壤水分测定提出了低温早播、免耕、二元覆盖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对降水的积蓄,提高降水利用率的作用。
    干旱条件下锌、锰肥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殷宪强,王国栋,孙慧敏,韩新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6): 196-19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6196  
    摘要 + 1742 )      PDF ( 1150729KB )( 690 )   
    研究了盆栽条件下施用微量元素锌和锰对玉米生长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在正常供水和土壤干旱条件下,施用锌、锰肥明显改善了玉米的生长状况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干旱情况下,施锌处理的玉米株高增加了11.7%,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增加了37.8%和69.3%,施锰处理的玉米株高增加了12.6%,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增加了24.8%,和29.5%。正常供水条件下,施锌处理的玉米株高、地上部及地下部干物质分别依次增加了10.7%、11.1%和30.3%;施锰处理的玉米分别依次增加了9.0%、7.6%和21.6%。正常供水条件下,施锌使玉米叶片叶绿素a增加了14.3%、叶绿素b增加了15.3%、总叶绿素含量增加了14.8%;施锰使叶绿素a增加了31.7%、叶绿素b增加了40.0%、总叶绿素含量增加了35.8%。干旱情况下,施锌使叶绿素a增加了8.9%、叶绿素b增加了10.23%、总叶绿素含量增加了9.5%。施锰处理的叶绿素a增加了16.3%、叶绿素b增加了11.7%、总叶绿素含量增加了12.6%。
    干旱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
    王平荣,邓晓建,高晓玲,陈 静,万 佳,姜 华,徐正君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6): 282-28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6282  
    摘要 + 1943 )      PDF ( 1123416KB )( 645 )   
    用13个杂交水稻组合及恢复系,研究了水稻开花与灌浆结实期持续干旱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可降低稻米加工品质,其中对整精米率的影响最大;干旱对粒形影响不大,但极显著增加垩白米率和垩白度,从而降低稻米的外观品质;干旱还可影响稻米的蒸煮和食用品质,使稻米的糊化温度提高,胶稠度变硬,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提出优质米生产首先应选用优质品种,同时,应选择温光条件和水源条件均好的生产基地,栽培上应搞好灌浆结实期的水分管理,特别注意保持后期的田间水分,不能断水过早。
    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农业防灾减灾
    陈洪俭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6): 392-39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6392  
    摘要 + 1416 )      PDF ( 1183229KB )( 651 )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用工业理念管理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减灾防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简述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含义及实施农业标准化对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防灾减灾和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吁请人们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干旱对夏玉米根冠生长的影响
    葛体达,隋方功,李金政,吕银燕,周广胜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 103-10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1103  
    摘要 + 1539 )      PDF ( 1457891KB )( 887 )   
    利用大型活动式防雨旱棚,人工严格控制不同的土壤含水量,全生育期系统研究了夏玉米根冠生长对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并不影响夏玉米根系、冠层干物质累积、株高增加、茎(基)粗增大等过程的总趋势。但随胁迫的增强,根、冠干物质累积速率、干物质累积总量降低,根条数变少、株高降低、茎(基)粗变细,但它们并不呈线性相关关系;水分供应量的减少延长了夏玉米的生育周期,随胁迫的增强,根系生物量最大值、最大根条数、冠层最大株高出现的时间延后;根冠比(R/S)随土壤水分的改变而改变;不同水分处理的夏玉米,R/S值影响最小的时期是开花—灌浆盛期,最大的时期是在拔节—抽雄,此阶段充分供水处理H的R/S是严重水分胁迫处理L的125.77%。充分供水的处理则有最大的根冠比 ( R/S=0.173)。在干旱条件下,协调夏玉米根冠平衡,最大程度发挥根系和地上部叶片的功能,才有利于提高产量。
    宁夏中部干旱带甘草人工种植技术研究
    李 明,蒋 齐,张青云,杨彩霞,高立原,潘占兵,张玉进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 144-14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1144  
    摘要 + 1663 )      PDF ( 1337926KB )( 794 )   
    甘草是宁夏中部干旱带重要的沙生药用植物资源,是宁夏半荒漠草地自然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工种植甘草必须充分围绕提升甘草的地道性而进行管理。采用乌拉尔甘草原产区的乌拉尔甘草种子,实施无污染地带种植、精细播种 、培育壮苗、分级移栽、配合施肥、三水灌溉、及早除草、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采收,规范化质量管理,标准化操作规程种植,可有效提高人工种植甘草的产量及质量。
    灾害性气候条件下优质蛋白玉米黔单11号的表现
    潘敏娜,郑常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 156-15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1156  
    摘要 + 1340 )      PDF ( 1062782KB )( 519 )   
    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黔单11号是在贵州恶劣灾害气候的环境条件下,选育出来的玉米新品种。经1997、2000、2001年3a试验,观察了灾害性气候对该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抗逆性较强,播种期遇干旱久晴无雨的天气,土壤田间持水量为43.5%(正常土壤田间持水量60%)、雨水不足,出苗率在85%以上,基本达到苗齐、苗壮;拔节后期喇叭口阶段,遇到久雨少晴气候,遭受水涝灾害,土壤田间持水量达85%以上,部分低洼处被水淹,而玉米生长正常,叶色深绿,根系发达,未发现烂根现象;在抽雄、吐丝、授粉阶段,遭遇伏旱及暴风雨灾害,玉米正常抽雄吐丝授粉结实,产量未造成较大影响,基本上达到常年稳产,每公顷达到8400kg以上。
    干旱和低磷胁迫对大豆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钟 鹏,朱占林,李志刚,王建丽,张玉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2): 153-15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2153  
    摘要 + 1449 )      PDF ( 979247KB )( 760 )   
    采用水培和盆栽试验法,测定不同程度干旱水平下,不同磷素营养基因型大豆叶片中MDA含量、SOD、CAT和POD活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能显著增强MDA含量,导致细胞膜伤害加剧。SOD、POD与CAT协同作用,具有减缓MDA积累的作用。干旱胁迫下,磷素能有效地增强SOD、POD和CAT活性,减少MDA积累。
    茶树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常硕其,,彭克勤,段继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3): 194-19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3194  
    摘要 + 1507 )     
    综述了在茶树干旱胁迫时内源激素ABA、IAA积累的速度与干旱胁迫程度(干旱时间、土壤水势)的关系以及保护性酶SOD活性呈现出的“先升后降”的规律,而POD活性则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无机元素铁、锰、铜、锌含量随干旱胁迫而变化的研究结果。为抗旱性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提高茶树抗旱的栽培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大豆光合特性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蒋跃林,张庆国,岳伟等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3): 290-29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3290  
    摘要 + 973 )     
    null
    气候变化导致的冬小麦产量波动及应对措施模拟
    熊 伟,许吟隆,林而达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5): 380-38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5380  
    摘要 + 1860 )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气候资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中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未来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A2和B2下的气候变化情景分别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研究了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地区冬小麦长时间序列的产量波动及产量变率的可能变化,及采取两种适应措施后,产量波动及变率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A2和B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3个时段冬小麦平均产量和最高产量会有所增高,但产量的年际波动和变率也将明显加大,产量的年际变幅也会显著增加。采取适应措施后,调整播期和改变品种会减少产量的波动和变率,该地区播期适当提前,选用中熟品种是未来气候变化下的较好适应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