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瑞平,李志刚,马日亮,等.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群体生理研究[J].大豆科学,2009,28(1):81-84. [2] 何世炜,常生华.大豆播种密度对子实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J].草业科学,2005,14(5):43-47.
 [3] 王丕武,罗艳玲.大豆株型与种植密度关系的探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4,16(12):14-18.
 [4] 朱道民.夏大豆合理密植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80(2):35-38.
 [5] 董钻,孙卓韬.大豆株型、群体结构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大豆科学, 1984,3(2):110-119.
 [6] 董灵,陈诗武,李希白,等.低丘红壤春大豆种植密度的研究[J].大豆科学,1992,11(2):97-105.
 [7] 董钻.大豆产量生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9-152.
 [8] 王程,刘兵,金剑,等.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8,12(6):936-948.
 [9] 元明浩,刘玉兰,杨翠莲.不同密度下有限结荚习性分枝型矮杆耐密大豆的株型变化规律[J].大豆科学,2009,6(3):552-556.
 [10] 何进尚,柳伟祥,何进智.不同栽培密度下大豆生长发育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836-5837
 [11] 焦浩,纪永民,张存岭,等.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8(5):12-18.
 [12] 杜吉到,丁希武,郑殿峰,等.不同密度下大豆叶部性状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5):40-42.
 [13] 申晓慧,姜成,刘婧琦,等.栽培因子对合农 63大豆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2,4(31):589-592.
 [14] 刘玉平,李志刚,李瑞平.不同密度与施氮水平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1,1(30):79-82.
 [15] 孙淑贤,傅艳华,逢玉兰.密度对矮秆大豆群体生育动态的影响[J].作物杂志,1999(2):13-15.
 [16] 程伟燕,李志刚,李瑞平.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0(4):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