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静, 黄必华, 陈红梅, 等. 玉米品种耐旱性鉴定及耐旱指标筛选[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189-194. [2] 张林刚, 邓西平.小麦抗旱性生理生化研究进展[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0, 18(03): 87-92.
 [3] 任君, 卢成达. 玉米抗旱种质资源的筛选[J]. 山西农业科学, 2010, 38(10): 10-12.
 [4] 聂石辉, 齐军仓, 张海禄, 等.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大麦幼苗丙二醛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1, 48(01): 11-17.
 [5] 刘恩良. 新疆耐盐小麦生理形态差异性的研究[D]. 新疆农业大学, 2010.
 [6] Krause G H, Weis 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Photosynth-sis[J] . Annu Rew Plant Physiol Mol Biol, 1991, 42: 313-349.
 [7] 冀天会, 张灿军, 杨子光, 等. 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Ⅲ综合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10): 422-426.
 [8] 邹琦, 王玮, 杨兴洪, 等. 冬小麦抗旱性鉴定的新方法——低水势下胚芽鞘长度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0, 16(05): 23-25+28.
 [9] 洪法水. CaCl2和NaCl浸种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抗旱性状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2, (04): 287.
 [10] 王淑英, 张国宏, 李兴茂, 等. 水分胁迫下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生理变化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J].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19(10): 40-44.
 [11] 吴文荣. 玉米不同品种芽苗期抗旱性及指标的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12] 王毅, 门立志, 曹云娥, 等. 番茄品种与砧木苗期耐盐性指标评价及耐盐品种筛选[J]. 中国蔬菜, 2014, (02): 24-30.
 [13] 李凤珍, 马晓岗. PEG处理下青海栽培小麦萌发期及幼苗期抗旱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21): 44-48.
 [14] 史雨刚, 孙黛珍, 雷逢进, 等. 种子引发对NaCl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1, 25(02): 342-347+390.
 [15] 郭晓蕾, 朱思潮, 翟旭峰, 等. 硫酸蒽酮法与硫酸苯酚法测定灵芝多糖含量比较[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 28(09): 2000-2002.
 [16] 白向历, 齐华, 刘明, 等. 玉米抗旱性与生理生化指标关系的研究[J]. 玉米科学, 2007, 15(05): 79-83.
 [17] 王存纲, 郭丽. 水分胁迫对大岩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3, 30(01): 35-37+43.
 [18] 曲东, 邵丽丽, 王保莉, 等. 干旱胁迫下硫对玉米叶绿素及MDA含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 22(02): 91-94.
 [19] 齐伟, 张吉旺, 王空军, 等. 干旱胁迫对不同耐旱性玉米杂交种产量和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01): 48-52.
 [20] 程量, 林良斌. 作物耐旱性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03): 27-31.
 [21] 吴海卿, 段爱旺. 冬春小麦对不同土壤水分的生理和形态响应[J]. 华北农学报. 2000, 15(3): 92-96.
 [22] 蒋花, 王占红, 张小燕. PEG渗透胁迫下3份大麦材料幼苗叶片抗旱生理特性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5): 100-105.
 [23] 余玲, 王彦荣, Garnett T, 等. 紫花苜蓿不同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 草业学报, 2006, 15(3): 75-85.
 [24] 李予霞, 崔百明, 董新平, 等. PEG处理下葡萄试管苗脯氨酸及内源ABA含量变化的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2(1) :43-45.
 [25] 张明生, 谈锋, 谢波, 等. 甘薯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膜保护系统的变化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1): 1395-1398.
 [26] 徐宗才, 田丰, 刘云, 等. 不同品种(系)马铃薯叶片生理特性与抗旱性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5): 153-155.
 [27] 殷桂香, 王瑾, 徐惠君, 等. 几个小麦基因型苗期抗旱性鉴定及相关生理指标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 2009, 29(02): 319-323.
 [28] 肖姣娣. 不同强度干旱胁迫对刺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5(08): 23-26.
 [29] 罗杰, 周光良, 胡庭兴, 等. 干旱胁迫对润楠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 21(03): 563-570.
 [30] 范苏鲁, 苑兆和, 冯立娟, 等. 干旱胁迫对大丽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03): 651-657.
 [1] 抗艳红, 赵海超, 龚学臣, 等.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0:16820-16822.
 [28] 李雪莲,张国芳,谷艳蓉,等.4 种多年生禾草苗期抗旱性的比较研究[J].四川草原,2005(1):13-15.
 [29] 朱俊刚,王曙光,李晓燕,等.PEG 胁迫对六倍体小黑麦幼苗 SOD、POD 活性及 MDA 含量的影响 [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202-204.
 [30] 柯世省.土壤干旱胁迫对云锦杜鹃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2):150-153.
 [31] 冀鹏飞,薛斌,刘志华,尚晶晶. 干旱胁迫下葡萄根系的生理生化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J]. 北方园艺,2012,04:17-20.
 [32] 谭静, 刘帆, 李自卫, 等. 玉米品种耐旱性鉴定及耐旱指标筛选[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01): 26-31.
 
 |